【錢震宇專欄】全球化的反思
錢震宇 2016-05-23 13:50
最近常跟一些年輕人聊,發現普遍的問題是,薪資凍漲、經濟停滯,低薪問題困擾著他們,使他們缺乏信心,加上面對現實生活的壓力,「相較於突破,他們更想要守成」,對於全球化劇烈且殘酷的挑戰,更是無力招架;然而,這樣的結果,很多年輕人歸結於全球化的負面效應,開始有了反思。
全球化真的讓世界更好嗎?讓全球經濟更加增長嗎?近來這個問題因為年輕人遭遇低薪、就業、財產不增反減、痛苦指數攀升等因素的而浮上檯面,反倒有一種「反全球化」的聲音漸漸傳出。這是全球化的警訊嗎?還只是左右路線上的爭議?
經濟全球化讓資金、技術、人才、服務得以流動,往更好的地方集中,進而改善較為落後的國家,改善各國經濟,促進社會進步。1980年代之後,各國開始競相開始加入國際貿易組織、降低關稅壁壘、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到大型跨國企業擴張,這股風潮很快地吹向新興國家,卻也開始產生社會流動不均、階級落差、貧富差異的問題。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近日發表了一篇「全球化是否減少了不平等」,引起不小回響。他以布蘭科‧米拉諾維奇(Branko Milanovic)所寫《全球不平等:全球化時代的一種新方法》(Global Inequality: A New Approach for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這本書為基礎強調,「全球化時代產生了有益的結果,但同時也製造了巨大的挑戰。」
他在文中說,「當前的整體情況是,全球範圍內的不平等程度小幅下降,而各個國家內部的不平等程度趨於上升,這在高收入國家尤為顯著。有鑑於大部分政治活動都屬於國內政治領域,國家內部不平等加劇的時期不可避免會產生政治影響。」
「有一種觀點認為,全球化在政治層面或許是不可持續的。這種觀點尤其適用於移民問題。人員的自由遷移可能會被看作是貨物、服務以及資本自由流動的自然結果。但在現實中,人員自由流動的結果是激起對全球化的抵制。」
這也解釋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人才的流動以及高收入國家所發生的磁吸效應,為何會引發負面的反彈,而這樣的問題卻通常是反映在政治層面上。而這也可以解釋為何川普此次在美國大選會如此受到歡迎,因為中低階層的民眾認為他們是全球化受害的一群(薪資沒有成長、東西沒有更為廉價、生活沒有更好),而要極力抗拒。
一位朋友在上海從事媒體採購,他算是早期赴大陸工作的人,也因為這樣拿到很好的薪資,加上大陸市場蓬勃發展、競爭激烈,跨國企業願意花錢,幾次跳槽下來,他收入約莫是台灣的三倍,這也讓他持續留在上海。問他想不想回來台灣,他說,「何嘗不想,但現實讓他回不來」。全球化讓他的薪資提升了、生活提升了,但也讓他離鄉背井、獨自在異鄉打拼,心中總有股淡淡哀愁。
台灣留不住人才、也請不起人才,是個問題;但有沒有辦法成為人才,恐怕是更大的問題。回到我一開始講的,不少年輕人都有感觸,總是抱怨低薪、找不到好工作、工時太長,但我更想問的是全球化創造了更多的機會與挑戰,他們是沒看見?還是選擇看不見?
所以,年輕人除了反思全球化所帶來的問題外,是否也該反思自己在全球化下到底有什麼優勢跟能力。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