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成上市公司獲政府輸血 亂補貼阻垃圾股退市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17 18:20
和訊網消息 5月17日,對外經貿大學教授李長安(博客,微博)撰文稱,在滬深兩市的上市公司中,2015年獲得政府補貼款的公司接近90%,多家補貼金額同比實現翻番。從獲得財政補貼的企業類型看,化工、鋼鐵、LED等產能過剩領域最為普遍,而這些大多數是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嚴重的產業。
例如,一直靠政府補貼屢屢渡過難關的中國遠洋(601919,股吧),2015年收到政府補貼款高達42.57億元,同比前一年大幅增加了25.14億元,接近翻番。有分析稱,地方政府對ST的補貼就是在用稅收挽救劣質資產,這有悖於市場規則。地方財政的「亂貼」不僅會扭曲上市公司的真實業績,也會成為市場調節機制失效的主要因素。
不過,在我國經濟社會的諸多領域,均存在着財政補貼亂補亂發的現象。李長安表示,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對此加以遏制,那就不僅會導致財政資金本身的極大浪費,還容易成為經濟結構調整的反作用力,誘發更多的產能過剩甚至貪污腐敗問題。事實上,財政亂補貼是導致產能過剩、大量「僵屍企業」產生的重要根源。
此外,在一些出口加工企業中,套取出口退稅等財政補貼已成為他們生存的基本法則。少數人員利用財政補貼中的漏洞大肆騙稅,中飽私囊,完全違背了財政補貼的初衷。
財政補貼之所以會變成亂補,李長安認為,主因還在於相關制度不完善。首先,一些地方政府「唯GDP」論思維作怪。為保住GDP而不惜動用老百姓(603883,股吧)的血汗錢進行不必要的救助;其次,財政補貼政策自身的對象、標准不規范,導致補貼范圍過大過濫和重復補貼。
以光伏產業為例,財政部、發改委等國家多個部委都有針對光伏產業的補貼政策,其結果,光伏產業在極短的時間內呈現爆發式增長,並很快步入產能嚴重過剩行業。
因此,李長安建議,要防止財政補貼變成亂補,就必須加強財政資金管理的頂層設計。這包括強化財政補貼的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和損公肥私行為出現;適時適度地調整財政補貼規模,大力提高財政補貼的效率;健全財政補貼的監督問責機制,對違法行為加大查處的力度,提高不法分子的違法成本等。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