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神書活網】不受牽制的五大原則
圓神書活網 2016-05-06 09:35
我們該怎麼處理受牽制的行為模式呢?有五大原則。
原則一:別人的反饋無法顯示你是什麼樣的人,只透露出對方是怎樣的人
多數人一輩子都以為反饋提供的是跟自己有關的訊息,包括我們的能力、優點、缺點、表現等。我請你思考一種徹底不同的新想法:別人的反饋無法告訴你任何跟你有關的事,只能提供你關於對方的訊息。
如果你把繪畫作品拿給三位成功的藝術家看,但他們都不怎麼喜歡,這是否可以顯示你的畫作是好是壞?答案是不能。這只能告訴你,他們三位喜歡或不喜歡什麼。如果有一百萬人不喜歡你的畫作呢?這必然意味著你不是什麼入流的藝術家嗎?我不這樣認為。這只能告訴你當今的觀畫者不喜歡什麼。
如果你向潛在的投資者提出自己的商業想法,但他不感興趣,這告訴了你什麼可以吸引他的注意力,什麼不行,但無法真正顯示你身為創業家有什麼優點或你想法的好壞。如果親戚認為你是不負責任的母親,這不表示你身為母親表現不佳,只透露了他們心中好教養的定義為何。
反饋透露出給予反饋者的意見與偏好,但無法顯示你自身的優勢或價值。理解這一點,我們才能自由—自由地尋求、蒐集與採納意見。
反饋其實很重要,關鍵是:我們不該因為反饋無法提供跟自己有關的訊息,就不加理會。反饋的重要之處不在於它能告訴我們自身的價值何在,而是它能顯示我們是否接觸到需要接觸的對象。
如果創業家希望自己的提案有效,就必須聽到投資者的反饋,才能得知什麼可以激起他們想投資的欲望;如果作家希望回憶錄有眾多讀者,就需要聽到目標群眾的反饋;如果老師希望學生學到很多、喜歡來上課,就必須透過學生的反饋來判斷自己是否做到了。
如果你有這樣的觀念,就能優雅平靜地面對反饋,因為你知道它就是有用的資訊,沒有別的含意。反饋的用途並非提升你的自尊或讓你心裡受傷,而是要提供形成策略的資訊,告訴你如何觸及目標群眾。反饋不涉情感,僅能告訴你什麼可以讓你的目標群眾產生共鳴、什麼可以吸引你想吸引的人,以及什麼可以影響你想影響的人。
當我寫了一篇部落格文章卻沒人評論、沒人在社群網站上分享,或沒人寫信告訴我心得,我可能會推論自己寫了一篇很爛的文章,然後開始聽內在判官叨唸我不擅長寫作。這是舊的思維模式—認為反饋提供的是關於我的資訊。在新的思維模式中,我則看到反饋給了我關於讀者的資訊—怎樣能讓文章引人入勝。舊思維讓我陷入無用、自我耽溺的負面漩渦,新思維則快速提升我的技能。
回想一下瑞秋,本章一開始提到的攝影師,她曾因為研究所教授的嚴厲批評而精神受創。但如果她重新界定那些批評,不把它們視為蓋棺論定的陳述,僅是當時教授藝術偏好的反映呢?她可能會很快領悟到,她的攝影作品無法在菁英學術圈找到最熱情的觀眾,但女性消費者會很喜歡。若是如此,瑞秋就能輕鬆地持續攝影,做她喜歡且頗具才華的事。
正如作家及演說家米塔‧克爾所言:「我現在把批評看作一種資訊來源,就像新聞或社論。如此一來,可去除批評之中的傷害和針對個人的部分,變得有用且開拓視野。」
原則二:採納有用的反饋,別管其他的
聰明女性大多愛搜羅別人的想法、徵詢別人的意見,喜歡與人合作、保持關係、虛心受教。女性覺得這樣讓人有安全感,有助於確認自己的想法是否被理解且反應良好,如果情況不妙也能盡早得知。但女性通常不太善於過濾反饋,不清楚哪些意見必須採納、哪些不重要。
進入職場時,我發現許多高效領導者與備受認可的傑出人物,在做計畫時會得到許多周密的意見和批評,但他們往往不採納,而把速度和進展看得更重要,也或許他們只是想讓日子輕鬆點。我一開始覺得很震驚,因為這跟我認識的多數女性的做事方法截然不同,但這麼做卻很有效—那些領導者的計畫或工作成果,即使不照別人的建議去改變,就已經夠好了,足以達成目標,並讓個人事業更上層樓。
你獲得的多數反饋都沒有那麼重要,不值得採納。對女性創新者、變革者與社運人士來說,這尤其是事實。有些反饋只是老掉牙的攻擊,有些則反映出有人不了解前衛想法或覺得受威脅;有些意見顯示當事人依戀傳統作風,有些則僅是別人對你工作方式的自然反應。關鍵是,你要問自己:我需要採納什麼反饋,才能有效達成目標?什麼反饋其實不會影響工作效益,忽視也無所謂?
對索芙拉來說,這是得來不易的教訓。索芙拉從事都市計畫將近十年,在執行了幾個成功的案子後,她想出一個組織社區發展計畫的新方式,她認為更有效率,也對所有相關人士更有好處。無論是在現在的公司,或者如果她自創公司,她都想試試新方法。於是,她做了一件很自然的事:開始蒐集意見。她午餐時跟同事討論,有人興致高昂,有人則不然。她也打電話給兩位導師,一位支持她的想法,另一位則告訴索芙拉,除非她大幅改弦更張,否則不可能成功。那位導師似乎有點惱怒或覺得受威脅,說過去五十年來已然完備的規畫方法不可丟棄。然後,索芙拉打電話給幾個研究所時最要好的同學,她一直很尊重他們的意見,而大家也提出一些改進建議。打完這些電話、喝過幾次咖啡並與眾人商量後,索芙拉得到滿滿的反饋,但其中多數互相衝突。
接著,索芙拉便運用這個原則:採納有用的反饋,不去管其他的。首先,這表示她要分辨出她覺得哪些反饋真正豐富了她的想法。第二,這表示她要問自己:哪些人的反饋很重要而必須採納,因為她需要對方支持?於是索芙拉領悟到,自己不必採納研究所同學和現在同事的所有建議,但如果她想在公司實現自己的新點子,就得回應老闆、一些具影響力同事的意見;還有,或許要聽取一、兩位導師的意見,他們是該領域的領導者,得到他們的支持很重要。
我們通常不需要的反饋則有以下幾種:
家人和朋友:當然,你很敬重一些家人與朋友,珍惜他們的鼓勵,跟他們討論事情很有收穫,也能得到安慰,但他們往往無法真正提供你所需的資訊。你職場上最好的朋友真的能告訴你,你在考慮轉換的工作是否可行嗎?你父親真的能辨別你的商業點子是否有前景嗎?跟他們討論時,你會聽到他們的個人評論、擔憂,以及他們所知支持你的最佳方式(或許是認為你該謹慎行事),但你很可能無法從他們那裡得知關鍵問題的答案:你的計畫的目標群眾能產生共鳴嗎?你需要的利益關係人是否支持你的計畫?
導師與專家:女性經常會尋求大前輩,亦即導師與專家的許可與確認。你想開始寫園藝方面的部落格,便去詢問成功園藝部落客的想法;你想到公司可以為客戶提供新的服務,於是去問老闆覺得客戶會不會喜歡。然而,這些大前輩常常不完全理解你的提案,或者可能覺得受到威脅而猛烈抨擊,或者無法設身處地以目標群眾的心理思考。
你最重要的諮詢對象,是你必須影響或接觸的目標群眾與決策人士。關於你的園藝部落格,你最重要的反饋應來自目標讀者;關於你替公司構想的新服務,只有目標對象才能告訴你,他們是否有這種需求。如果你考慮轉換工作跑道,那麼你想去的產業的招聘人員或人事經理,會比家人、朋友更能協助你評估可行性。
問問自己:我試圖影響或吸引誰?那就是你應該取得反饋的對象。例如你在做生意,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可能包含許多利益關係人(投資者、顧客、合作夥伴等);你為非營利或慈善等「社會目的組織」工作,答案就會包含捐贈人與受贈者;若你製作藝術品,答案則是潛在受眾。
原則三:追求不凡的女性必然遭受批評
有時候,我們會搞不清自己的處境。我花了好長時間才了解自己面對批評時的心態有問題。我以為如果遭受批評,代表我做錯了什麼事,或者我犯了錯,或者我沒有預料到別人的反應並隨之調整。我以為自己帶進錯誤的「能量」,或是沒有充分聆聽自己的直覺(這是「我犯了錯」的靈性版本說法)。
我現在了解,追求不凡時,批評必隨之而來。我沒有任何辦法避免,其實通常也不必有任何回應。女性應該做一個重大的心態轉變:不要再覺得遭受批評是自己有問題,而是把批評想成做大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想一想那些你欽佩的女性。她們對自己的社會、公司或產業有重大貢獻,但她們在全世界都深受愛戴嗎?答案是否定的,這麼說毫不誇張。敢做敢言的女性都會引來批評與讚美,有些人為她們起立鼓掌,有些人則對她們砸雞蛋。
我認為每位女性都可以找一個「不受批評牽制」的女性榜樣—一位你很欽佩、做事引發重大批評卻能堅忍面對的女性—並從她身上獲得啟發。她可以是你認識的人、職場上的領導者、當今的政治或公眾人物;她可能是舊時代的人,或是你的內在良師。當你被嚴苛地批評或害怕會遭受批判時,請問問自己:她會怎麼處理?她會如何回應?這些答案將提供你一些新的可能性,教你如何勇往直前。
如果想徹底了解此原則,你可以上書評網站查詢你最喜歡的女作家作品獲得的評論。先看幾則最正面的,再看一些最負面的,然後陸續查詢其他你很喜愛的作家得到什麼樣的書評。我相信你會看到南轅北轍的意見(例如「我超愛書中角色,覺得他們好像真實生活中的人」對上「她的角色太不真實」,或者「我無法放下這本書」對上「我對這本書提不起興趣」),並因此覺得滑稽。只要看過眾多書評,你就會明顯發現任何實實在在的作品都會吸引廣泛的回應。如果你最欽佩的作家和思想家都受到嚴苛的批評,可想而知,你也逃不掉。
原則四:當批評反映出我們對自己的看法時,便會帶來傷害
有一天,我回想哪些遭受批評的經驗讓我痛苦不堪,結果包括:老師說我寫的文章很誇張冗贅、有個男同學惡劣地批評我有竹竿腿和水桶肚、青少年時期的男朋友嘲笑我有深色體毛、某知名作家說我的作品「言不及義」。我發現一件詭異的事:我最慘痛的遭受批評經驗,都跟我的寫作與身體有關。
我又試著回想,哪一些批評我不當一回事?那些經驗已經退到很遠的地方,我必須刻意挖掘記憶才能想起:有一次老闆說我工作沒條理又懶散、幾個高中女同學罵我自私刻薄。但即使在那些時候,這類批評也很快煙消雲散,彷彿那些傷人的箭找不到著力點。
我隨之領悟,寫作與身體被批評讓我受傷甚深,因為它們跟我對自己的感覺最相近:我極度懷疑自己沒有能力成為作家,也一直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完美,因此感到羞恥。而別人罵我自私、刻薄、懶散、沒有條理,卻絲毫傷不到我,因為我心底確信自己並非這種人。
我開始跟女學員談遭受批評的經驗,發現每個人都可以回想起自己不覺得難過,且不當一回事的例子,也都能指出那些曾擊垮自己、留下永久傷痕的批評。
差別在於她們相信什麼。如果批評剛好吻合她們的自我認知,她們會痛徹心肺,走不出困境;如果她們相信自己跟批評的內容不同,就能轉頭不去理會,或在適當時刻採納有用的意見,然後繼續前進。我稱這種情形為「配對」—牽制我們最深的批評,與我們的負面自我認知剛好對應上了。
既然傷害我們最深的批評反映了我們對自己的負面觀點,那麼,感覺像是令人痛苦的批評帶來的問題,其實往往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引起的。我們很難過不是因為誰說了什麼,而是因為他們說的話催化了心中的痛,使我們更加相信或深深恐懼自己有什麼缺陷。
記得前面提到的黛柏嗎?她想展開創新的家暴防治計畫,卻被可能隨之而來的批評嚇壞了。黛柏了解到,她最懼怕的批評是業界領導者說她沒有足夠的專業,而這恰好反映出她內在判官的論點;也就是說,她腦子裡有個聲音在說同一件事。於是,她開始運用讓內在判官安靜下來的方法,並徵詢內在良師的意見,在內在良師的回應中找到安心的保證:她的慎思熟慮與過往經驗均有益於她的計畫。結果,黛柏越來越相信自己夠資格,對批評的恐懼逐漸消退。
一旦知道批評帶來的傷痛多半與外在事件無關,而與內在現實有關,我們就有能力解脫出來。我們可以運用那些痛苦經驗來發掘我們對自己的負面觀點;我們不必再關注別人與外在事件,而能夠將焦點轉向內在,看見我們對自己抱持的哪些想法讓批評如此傷人。
找到讚美的「配對」
我們內心有批評的配對,當然也有讚美的配對。我們尋求的讚美反映出我們最想自我確認的部分。比方說,如果不相信自己很聰明,我們可能會一再努力去爭取針對我們才智的稱讚;如果不相信自己很有吸引力,我們可能會盡一切努力想聽到關於我們很有吸引力的反饋。不過,這是徒勞無功的。我們尋求外界的讚美來確認自己的資格或能力,但若自己都不相信,就算聽到別人這麼說,我們也不會相信。
瑪姬是平面設計師,她發現自己經常渴望正面反饋,一有新作品,就希望立即知道客戶超愛或老闆覺得超讚。她焦躁地等待他們的回應,若不是普遍獲得讚美,她就覺得難過。她花極多時間把作品上傳到社群網站,然後禁不住一再去看作品得到多少矚目。瑪姬後來發現,這其實源於她對自身能力有不安全感。所以,當她發現自己又往外尋求讚美時,就會開始把焦點轉向內在,去處理那些不安全感或恐懼。她運用了讓內在判官安靜下來的方法,並提醒自己,外界的反饋無法讓她得知自己是否有才華,只能告訴她作品是否吻合客戶或老闆的期待。在接下來幾個月中,這樣的內在重建使瑪姬不再長時間費力尋求稱讚,而是更專注在自己的設計,更聰明地運用反饋來滿足客戶期待,不讓心情跟著反饋七上八下。從此之後,瑪姬可以在設計時承擔更多風險,有趣的是,這樣反倒吸引了顧客與同事更多讚美。
我自己則有好幾年時間,內心有個跟寫作有關的缺口。無論我多想獲得稱讚,它們總是留不住,直接穿過那個缺口消失。每一次的正面反饋,無論多好或多重大,都只能讓我開心一下下,然後我又會重新陷溺於內在判官對我作品的批評指教。
當我相信自己的作品無論別人喜不喜歡都值得寫出來,事情就改變了。我填滿內心的空虛,收到的讚美終於得以落地生根。我能聽見也看見自己的作品感動了讀者,稱讚不再那麼重要,因為我已轉變心態,專注於創作過程;但是,知道自己的作品正觸及讀者並改變他們,也會讓我很開心。
原則五:問自己,有什麼比受人讚美重要?
不受讚美與批評牽制的最後一個原則是,記得你真正的優先順序。重點在於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比起被稱讚或受到喜愛,對我而言更重要的事是什麼?以下是一些女性的答案:
有用處。有同情心。真實。充分活出自己。啟發別人。帶進新點子。喜歡自己。大家認識我的一切,無論好壞。內心的平靜。將自己的訊息傳出去。證明這件事做得到。尊嚴。真正有所貢獻。協助我服務的對象少受苦。做事有成效。行為正直。做我相信的事。
對很多女性而言,服務別人和自我表達都比讚美來得重要。瑞秋後來得以重拾攝影工作,就是因為重新專注於攝影帶給她的樂趣,以及去思考她希望透過作品鼓舞哪些人—想著他們時,她就很願意發表自己的攝影作品,不管研究所教授有什麼意見。而當黛柏想到新的家暴防治計畫能夠幫助女性,儘管擔心同事會怎麼回應,她還是找到了前進的動力。
你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對我而言,什麼比受人讚美重要?」
* 書 名:姊就是大器:10個完整練習,帶妳活出女性優勢
- 供應風險與需求疲軟拉鋸 油價短線震盪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