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僅占GDP1.4% 香港再工業化路在何方?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05 14:44
最近有評論稱,香港經濟過度依賴地產和金融業,這一向備受批評。特區政府在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推動「再工業化」,或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310328,基金吧)。而如何實現再工業化成為香港面臨的艱巨挑戰。
「再工業化」並非新名詞,早在20世紀後期,歐美國家已開始提出「再工業化」的概念,經歷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世界各國意識全球經濟一體化後,不少國家經濟結構過度單一化,於是不少國家采取「再工業化」政策,透過支持本土工業升級,引導海外制造業回歸,調整產業結構等,為國家重塑競爭優勢。
制造業占港GDP從23%一路降到1.4%
香港工業發展曾盛極一時,推動香港經濟起飛,八十年代初最高峰時,香港制造業曾占香港GDP的23%,雇用工人曾占香港勞動人口的41%,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香港工業家把握到時代機遇,利用內地生產成本較低的優勢,把生產線遷移至內地,香港的工業家普遍拓展到更大的市場,亦累積到不少財富,而香港本地經濟則轉向服務業發展,如今制造業僅占香港GDP的1.4%。
港府想重振香港本土工業充滿挑戰,但長線看對香港當然有好處。中山大學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教授認為,「再工業化」可以為香港帶來的三方向的改變,包括:(1)避免過度依賴金融業和房地產業,讓香港產業適度多元化;(2)為年輕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緩解社會的矛盾和不滿;(3)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施政報告》提出共超過46億元的撥款和基金等措施:預留20億元予創新及科技局以投資收入資助院校進行中游及應用研究;預留20億元成立創科創投配對基金,以吸引私人風險投資基金投資於創科初創企業;預留5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
國際成功經驗
「再工業化」並非空中樓閣,世界各國都有「再工業化」成功的例子。自從全球經濟後一體化,美國制造業紛紛遷往生產成本較相宜的發展中國家,但近年美國政府大力推動將生產線搬回美國。
據世界銀行報告,金融海嘯前,服務業占美國總GDP的比例約為77%,制造業則僅占約12.9%。2008年金融海嘯後,美國總統奧巴馬上台後,便積極從不同方向推動美國「再工業化」,自2009年起相繼公布《重振美國制造業框架》、簽署《制造業促進法案》及啟動了《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後,促進官產學研在科研上的合作,提供長期稅務優惠激勵私營企業積極創新,以及加強職業培訓等。
過去外移的美國制造業,包括苹果(Apple)、福特汽車、通用電氣(GE)等,都被吸引回流,近年逐漸增加本土生產。甚至外國企業也垂青在美國設廠,包括韓國大廠三星電子以及日本汽車大廠豐田汽車等。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回升,產值連續增長,單位勞動力成本亦有所下降。
亞洲的新加坡是另一個好例子,該國土地面積只有香港一半,經濟可以集中在金融業發展上,不必發展造船業、煉油業,但是新加坡卻沒有這樣做。現時新加坡的金融業發展的勢頭迅猛,與其工業基礎牢固有莫大(博客,微博)的關系。
再工業化面臨的問題
香港地價高昂,要推動「再工業化」,工業用地供應及租金是一大難題,但土地開發卻受挫。香港工業總會認為,土地供應絕對需要政府提供協助。梁振英特首在《施政報告》推出措施,調整了工業政策,在土地供應方面,透過科技園公司,在工業提供合適的生產設施。
香港推動「再工業化」,並非單純指廠房搬回香港,而是要發展一些不需要大量土地資源,而是利用智能生產、數據分析、IT化、物聯網等技術,使生產流程全面自動化,為產業增值。從而提升香港工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使「再工業化」成為香港的新經濟增長點。(文章來源:整理自香港商報)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投資10至18歲孩子的最佳方案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