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寬松周期或已結束 美貨幣操縱指控再施壓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05 10:21
和訊網消息 5月4日,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作客《和訊座談會》欄目時表示,2014年以來的貨幣寬松周期基本結束,央媽主動性放水的空間條件及時間窗口已經關閉,同時,美國財政部派發的「貨幣操縱者」帽子也在無形中對央行貨幣騰挪構成了外部制約。
鄧海清認為,寬松貨幣首先是為了對沖通脹下降,其次是為了對沖經濟下滑。而CPI中樞由2015年的1.5%上升至2016年的2-2.5%,經濟增長也已經出現全面的回暖信號,貨幣寬松的理由已經不再成立。
在鄧海清看來,現在央行更多地是在做被動性的應付,其實就是救火性質的放水。即使未來出現降准,但也僅僅是對沖外匯占款投放基礎貨幣不足,與貨幣寬松已經沒有任何關系。
另外,在人民幣加入SDR以後,央行貨幣政策不僅受國內經濟影響,還受到全球其它央行貨幣政策的制約。
貨幣貶值已經成為多國用來刺激經濟增長的主要工具,美國也正尋求保護其自身利益。不久前,在新版的半年度外匯報告,美國財政部認為,中、日、韓、德在與美國的貿易中可能追求了能導致不公平競爭優勢的外匯政策,稱美國對中國、日本、韓國、台灣和德國等經濟體的經濟政策表示擔憂,並將這些國家和地區列入最新觀察名單,主要是因它們與美國存在龐大的貿易順差。
對此,鄧海清認為,美國為自身利益,對一些采用匯率作為緩解自身矛盾的「不聽話」國家,列為匯率操縱國,而美財政部派發的這頂「貨幣操縱者」帽子,是對中國等國的鉗制,說明外部制約無形中已經形成。
民生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在《和訊座談會》上也表示,目前央行的貨幣政策更務實,但這並不是壞事,過去大水漫灌的方式已經很難再促進經濟的長期增長。
而且之前央行僅對信貸做管控,商業機構想了很多辦法逃避信貸的監管,後來對信貸發行的節奏又做了管控,比如說在時點值上波動率要符合一定要求,但其實一些商業機構又通過觸表或者通道的業務做了回避或者規避的動作。
不過,近期央行做的這些工作更務實,商業機構很難去粉飾報表或者更難去做一些逃避和規避監管的活動。
同時,從結構上看,根據增長會計法,從供給面可以把一個國家經濟增長解構為三個基本部分:勞動力的增長、資本的增長和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通過比較這三個部分的貢獻可以窺測增長的驅動力。
李少君認為,目前我們要解決的並不是資本的問題,也不是勞動力的問題,而是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問題,此時的貨幣政策應該保持中性。
實際上,也有分析認為,提高TFP絕不是發放貨幣可以解決的,恰恰相反,濫發貨幣導致產能過剩、大企業缺乏創新能力,如果大企業永遠大到不能倒、能以最低的價格得到資金,必然降低整個制度的效率。
另外,李少君也強調,海外主要國家貨幣政策也是舉棋不定,近期日本維持原利率的表態使全球市場對於放水有了進一步思考,美聯儲陷入中長期恢復貨幣政策正常化目標與短期維護經濟增長動能、金融市場穩定目標之間的糾結,外圍不確定性加大。
從這些角度來看,包括中國央行在內,全球的央行在這個時間可能都在面臨着更加現實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大類資產之間的輪動越來越快,過去很多成熟的框架,穩定的框架在現在出現了飄移,我們也在經歷這個變革的過程。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