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未來經濟新方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05 09:43


 

書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者:林毅夫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供給側改革」被中國政府賦予了未來改革方向指引的地位。在2016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5次提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本書從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轉型需求,供給側改革的定義、成功經驗等宏觀層面;人民幣匯改、財稅體制、土地、互聯網、農村等微觀層面兩個角度全面描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經濟的意義與重大價值。

作者簡介

林毅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名譽院長。1994年創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並擔任主任一職。2008年被任命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成為擔此要職的發展中國家第一人。2012年在世界銀行的任期屆滿,返回北大,繼續教學研究工作。現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專職副主席,曾任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七至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在國內外多個有關發展政策、農業和減貧的委員會、領導小組兼職。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未來經濟新方向

雖然「供給側改革」這個字眼早已為大眾所熟悉,2016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還是着墨不少。從改革開放以來近40年的長視野觀察,中國宏觀調控經過了「釋放需求」和「激發需求」兩個階段,現階段顯然是強調供需匹配的結構調整階段。本屆政府上台以來,「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更是被明確為「創新調控方式」,「供給側改革」被中國政府賦予了未來改革方向指引的地位。不過,盡管在解釋和宣傳方面做了諸多鋪墊,但政府與市場溝通還是不夠,市場對其還是存在諸多誤解,甚至有資本市場的機構投資者,將其與西方的「里根主義」等同。筆者認為,「供給側改革」是中國政府根據國情選擇的創新調控方式,它以結構性改革為主要內容,目的是「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並非西方的「供給主義」。

供給側改革仍強調發揮政府調控功能

2015年5月25日,人民日報刊文《五問中國經濟——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形勢》,全面闡述了「怎麼看」經濟;2016年1月4日,人民日報再刊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麼看怎麼干》,系統論述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要「怎麼干」,明確了經濟發展短期、長期間的關系和處理。由「怎麼看」到「怎麼做」,歷時半年有余,政府將經濟發展和未來改革的一攬子框架向社會、市場做了詳細闡述。這對引導預期、形成合力,有着重要作用。相對於過去政府「相機抉擇」的需求調控,中國政府就經濟發展與公眾的溝通,顯然有一個飛躍!

從歷程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法,經歷了「經濟新常態」——「供給側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三個認識階段,說明這一新提法是中國政府對經濟發展深思熟慮後的結果,自然也將引領未來經濟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雖然《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文中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放手」是最大的「抓手」,等等對政府行為邊界的重新界定。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國要推行「供給主義經濟學」。

供給經濟學是相對於凱恩斯的需求管理經濟學說而言的。需求管理經濟學的政策理論核心是「菲利浦曲線」——經濟冷熱引起的需求波動將引起通脹變化,財政、貨幣政策將圍繞此展開;供給經濟學的政策理論核心是「拉弗曲線」——政府減稅將提高經濟內生活力。供給主義是自由主義在經濟領域的政治主張,實質是要政府對經濟管理「甩手」,顯然這並非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張。

中國「供給側」改革前因後果

伴隨出境游的興起,中國游客海外購物的「生猛」態勢為世界所矚目。日本馬桶蓋、韓國化妝品、歐美奢侈品、澳新洋奶粉……中國人購買力之強似一股「龍卷風」,所到之處很多地方貨架被一掃而空,以至於有港人抗議和海外限購的反常現象。當國人的出境游變購物游時,國內消費增長卻一路走低,名義增速從2010年的18.3%一路下滑到2014年的12%;2015年,國內消費增長仍然延續了平穩、緩步下滑的態勢!

面對投資持續下降和過剩產能突出狀況,中國經濟維穩對消費增長寄予了厚望。消費的穩中偏降格局,使得中國宏觀經濟中的總需求一直處於疲弱狀態,進而導致了增長的疲軟。2012年以來,中國經濟運行進入了明顯的「底部徘徊」階段,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一直不能消除;微觀上,企業經營效益或繼續下降。因此,筆者一直主張中國經濟格局是「宏觀穩、微觀差」。筆者一直認為,中國投資型經濟的特征不會改變,這是由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所決定。「去槓杆」壓力和債務問題,使得中國經濟在較長一段時間內,難以恢復投資的中高速增長,故中國經濟的第一增長動力——投資,將延續低位,經濟增速也將延續低位徘徊狀態。

顯然,「入世」以來中國經濟需求導向的管理和發展思路,碰到了極大困難!依靠需求刺激,中國曾率先走出了2008年的危機沖擊,並對制止全球經濟崩潰做出了貢獻!但隨之邇來的是,需求管理也走到了盡頭。經濟增長階段變化帶來的內在動力轉換(由要素擴張到效率提升),導致寬松財政和貨幣政策的經濟效應明顯下降。此外,對中國當前經濟困境來說,寬松財政政策本身運用空間有限——中國經濟當前運行中的一大問題是政府債務處理,債務困境制約了刺激政策的運用。經濟增長模式的轉換,也讓政府直接主導的投資舊有扶持模式,難以延續。對經濟增長平穩力度的調控,轉而更多地依賴投融資體制的改革!雖然經濟增長持續低迷,但政策也將持續觀望。

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周期性的「出清」,不論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出清」都不可避免!在要素投入的經濟增長階段,政府對經濟周期有着超強的控制力。改革開放已近40年,中國經濟體系的市場化程度已達相當程度。但是,基於傳統和習慣的差異,中國政府對市場「出清」天然地反感,總是以政府的「計劃」出清來代替市場的「自然」出清。面對產能過剩和經濟轉型的困境,在需求調控政策「無招」的情況下,采取了以產能調整為主要內容的「供給側」改革。

供給主義的前世今生

被經濟學現代供應學派公認為理論鼻祖的是薩伊的供給定律。法國學者讓-巴蒂斯特-薩伊於1803年出版了《政治經濟學概論》的不朽著作,書中觀點「生產給產品創造需求」被後人總結為薩伊定理,並簡述為「生產自動創造需求」。實際上薩伊描述的「生產自動創造需求」,僅是資本主義發展早期階段,市場均衡時的一種狀態,薩伊定律的前提是產品以產品購買,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顯然,薩伊定律只和當時資本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相吻合;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社會需求也發展到了「馬斯洛需求」的高級階段,單純價格調節已不再能「出清」供求失衡!

在政策實施層面,供應學派成為宏觀政策的理論和思想基礎,是在20世紀80年代。上世紀70年代,在政策層面實施了20多年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正被現實問題所困,凱恩斯主義倡導下政府干預和需求管理思想,令西方世界陷入了嚴重的「滯脹」狀態。面對新問題,需求管理的思想束手無策,難以有效應對。1979年和1980年分別當選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里根總統,都不約而同地采納和實施了供給學派的自由主義經濟哲學。這個政策層面供給學派的思想核心,是哈耶克的自由主義——政府最少限度的干預市場,最少限度的涉入經濟:太多的稅收和監管,太高的公共開支,壓榨了企業精神。供應學派經濟學的政策主張是,繁榮經濟最好通過減少行業管制和企業稅收,鼓勵經營者提供更多廉價商品來實現,不能像凱恩斯思想那樣靠增加公共開支,通過「需求管理」來實現。供應學派認為,減稅和取消管制,能夠釋放市場的根本建設性力量,激發企業內在活力,從而提升經濟活力。

不過,正如凱恩斯的需求管理思想,長期實施帶來 「滯脹」副產品一樣,作為應對「滯脹」問題而產生的供給主義經濟政策,長期實施的結果,也帶來了新的問題,並將供給主義帶入難解困境——不平等的極端擴大,並最終導致2008年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目前仍然沒有走出此輪危機,2016年很可能演化成新興市場危機。

供給側改革≠供給主義

當前中國資本市場上存在着一種錯誤看法:供給側改革=供給主義。這顯然是犯了「望文生義」的毛病。將西方供給主義經濟政策的成功經驗,當作中國供給側改革的前景,則又犯了食「洋」不化的毛病,實則是先有主觀方向判斷、再找論證邏輯的「忽悠」!

西方作為政策層面上的「供給主義」,並不與學術層面上的「供給主義」思想等同。作為學術思想的「供給主義」,核心是「供給自動創造需求」,其具體含義是在價格機制充分發揮作用前提下,供需雙方通過價格調節可自動達到均衡,這顯然只能是理論上的分析;政策實踐層面上的「供給主義」,其核心是自由主義,即政府最大限度減少干預,包括稅收、管制能,企業在不受干擾情況下會發揮最大活力,市場會自動調節失衡,不會長時間處於不能「出清」狀態。作為自由主義在經濟領域政策實踐的「供給主義」,是針對凱恩斯需求管理思想下政府對經濟干預的行為,作為對立面而提出的學術思想;同時,也是被當作為解決因長期實施凱恩斯主義帶來的「滯脹」問題的解決方案。

中國「供給側改革」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打贏「四個經濟遷滅戰」(化解過剩產能、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化解房地產庫存和防范金融風險),是為了加速產業調整,是基於產業過剩問題長期懸而未決而提出的新解決方案,實質是要政府加深對經濟運營行為的干預。「供給側改革」,會使政府進一步涉入經濟領域,強化政府對產業的調控,與西方曾經的「供給主義」,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方向。

雖然中國政府在「供給側改革」綱領中也提高要放松對行業管制,但只是對「應該按市場原則進行運作的領域」,對於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廣大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國民經濟重點命脈的產業,政府主導的國有經濟仍然占據主導地位。更為重要的是,上述政府管控經濟的標准,僅是模糊的論述,實踐中並無明確標准,從而經常導致了松而不放的局面。在意識形態上,自由主義仍然是中國的敏感和忌諱字眼。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