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顯友:供給側改革雖有困難但最終會邁向產業鏈中高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5-04 15:48
和訊網5月4日消息 由中國民生銀行(600016,股吧)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共同舉辦、全球青年領導力聯盟協辦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青年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查顯友出席並發表致辭。他表示,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力,提供更多更好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政府有責任保障市場競爭環境的公正公平公開,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從而激發市場主體提供符合需求的多樣化產品和服務,並能因此獲得合理回報。在新形勢下,要綜合利用法律手段和信用約束手段改善「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市場競爭環境,在投資、融資和消費等諸多領域,着力化解「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
他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些經濟困難,比如大量人員下崗與分流,這需要政府運用好宏觀調控工具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但是從長期看,供給側改革將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並最終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以下為文字實錄: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新詞語,但不是一個新事物。回顧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我們始終沒有停止過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當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看作是以往改革理念的拓展與延伸,本質上是源於中國經濟現實的理性思考與戰略決策,而並非西方所謂的「供給主義」在中國的政策應用。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結構性改革總體上經歷了三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1978年至1998年,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是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政策着力點在供給側,落腳點在滿足需求。這一時期供給側改革主要是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釋放各類生產要素的生產潛力,對外開放,引進外資和技術,增加國內投資和生產能力建設,提高滿足需求的能力;第二個階段是1998年至2015年,受兩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外需急劇萎縮,我國需求結構不協調的問題日益凸顯。這一階段的結構調整重點從供給側轉向需求端,主要任務是擴大內需,優化需求結構;2016年後進入了第三個階段,結構性改革重點再次轉向供給側,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階段,傳統動力源(600405,股吧)衰竭,人口紅利、全球化紅利和改革紅利減弱使得中國經濟面臨巨大的下行壓力,同時環境壓力凸顯,水、空氣、土地等資源投入難以為繼,中高端需求得不到滿足,產能過剩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再簡單地從單個問題入手,而應着眼於系統性推進體制機制建設,維護良好的市場環境,培育市場信心,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循環。其重心在於改善要素效率,推動供給結構優化調整,提升供給質量。我認為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着手:
第一,要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市場監管,輔之以企業與行業自律。供給側結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勞動生產力,提供更多更好符合人們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政府有責任保障市場競爭環境的公正公平公開,完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信用體系建設,從而激發市場主體提供符合需求的多樣化產品和服務,並能因此獲得合理回報。在新形勢下,要綜合利用法律手段和信用約束手段改善「劣幣驅逐良幣」的不良市場競爭環境,在投資、融資和消費等諸多領域,着力化解「信用信息不對稱」問題。
第二,要發揮產業規劃的導向作用和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引領、調控作用,引導企業合理投資。產業規劃的目的是把要素引向符合需求的、高效率的、有前景的產業,避免重復投向低效率產業。通過制定主導產業規劃,給企業以明確的指引信號,然後再輔之以相應的手段引導各類經濟主體理性投資。調控手段應以利益引導為主、行政手段為輔。比如,通過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手段,對新興產業的投資進行更大力度的扶持,而對傳統過剩產業的重復投資減少扶持力度甚至進行懲罰。這樣,既能加快新興產業發展,也能防止產能過剩問題擴大化,使得投資更加有效,結構更加合理,與社會需求更加適配。
第三,要完善體制機制,鼓勵創新,發揮技術創新在產業升級中的核心作用。技術創新需要一個好的創新體制機制,因為技術創新總會面臨着很大的風險,但收益卻未必能完全內化,即可能會出現收益外溢。這是一個市場失靈的問題,依靠市場自身無法完全解決。借鑒發達國家普遍的經驗,首先是強化知識產權保護,保障創新者的合法收益,從而鼓勵企業和個人的創新投入;其次是政府應加大對技術創新的補貼,降低研發階段的私人成本與投資風險,同時加強對技術創新後私人收益的保護,盡量使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對等。
第四,要簡政放權,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着眼於滿足人們物質文化需要,引領新業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表述不僅明確了未來全面改革的關鍵所在,更對市場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重新定調。為了更好發揮市場作用,在完善法治的前提下,政府要勇於自我革新,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使企業真正成為負責任的市場主體,能夠自主決策,享受市場紅利,自主承擔市場風險,從而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當然,簡政放權,不等於政府可以放任不管,政府不僅是宏觀經濟政策的制定者,還應該是市場規則的主要供應者和執行者。
第五,加強信息體系建設,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打造物美價優的有效供給。加強信息體系建設,目的是保證生產者之間、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信息的對稱性,減少決策的盲目性和片面化,特別是讓消費者有渠道得到關於商品與服務相關的全面信息。
第六,發揮社會政策保底、托底作用,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為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需要強調的是,推進供給側改革,並不意味着對需求管理的放棄,更不意味着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收縮和投資的下降。相反,供需兩頭都要抓,但現在更強調從供給側找出路、想辦法。以結構性改革和市場化改革為核心的供給側改革屬於中長期政策,而以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主的短期總需求管理屬於短期政策,兩者相互補充、相得益彰。現階段我國的人口紅利還未完全消失,改革開放紅利在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仍在釋放,儲蓄率仍然高於世界大多數國家,加上龐大的外匯儲備,我國仍然有充足的資金可用於投資;同時我國中西部地區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高科技研發、新產業形成、農民工轉型等領域還有很多的投資需求和空間。因此,我國還應適度擴大財政赤字率,繼續發揮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最後我想說的是,站在「十三五」的起點展望未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長遠奮斗目標的基本路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短期內可能會帶來一些經濟困難,比如大量人員下崗與分流,這需要政府運用好宏觀調控工具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但是從長期看,供給側改革將加速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並最終邁向全球產業鏈的中高端,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最新遺產稅怎麼算?傳承必知重點有哪些?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