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谷歌:以尖端信息處理能力改進災難救援模式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語:半島電視台網站上周一刊登題為《谷歌如何改變災難救援》(How Google is transforming disaster relief)的評論文章稱,谷歌憑藉著尖端的數據搜集和處理能力,成為了當今災難救援領域的一股新興力量。

以下為文章全文:


自從颱風“海燕”本月早些時候席捲菲律賓以來,世界各地的愛心人士已經在谷歌Person Finder上發布了10.7萬人的信息。失蹤人員列表並不是新鮮東西,但在任何的災難中,要搜尋或找到失蹤的人,通常都十分困難。倘若把救援工作當做一個業來看待,那麼Person Finder便可充分體現出谷歌的優勢所在:顛覆效率低下的固有模式。

谷歌危機響應團隊工程師皮特·金克(Pete Giencke)接受媒體採訪時:“我們希望使用更友好的詞彙,‘顛覆’帶有負面含義。”

谷歌非但不想擊垮老模式,反而希望幫助他們改進。

“這些組織不斷湧現,他們做的事情都很對。”金克,“最簡單的工具或許是電子錶格,或許是Facebook。但這些表格的覆蓋範圍都不夠廣——一張電子錶格也就包含20萬個人名,一個Facebook頁面也就發布1萬篇帖子。”

迅速響應

谷歌Person Finder是在2010年海地地震后開發的一款品。根據美國、加拿大和瑞士研究人員的統計,當時的那起災難奪走了15.8萬人的生命。災難發生后,網上出現了數十個失蹤人員資料庫,瀕臨崩潰的家庭和朋友不得不在其中一一篩選,望地搜索每個資料庫。

“我們發現,這些項目之間的確需要更好的組織和協調。”金克。

谷歌軟件工程師Ka-Ping Yee也建立了一個個人項目,只用了72小時就開發了Person Finder。這款工具可以從現有的所有失蹤人員列表中提取信息,方便人們一次性搜索所有資料庫。

不到24小時,谷歌還獲得了高清衛星照片,成為了第一個向公發布災后地圖的組織。這家互聯網巨頭還搜集了航拍圖像,分辨率可以精確到15厘米,這為各大組織展開災難評估提供了重要幫助,同時也可以方便他們選定醫療點,並運送救援設施。

地圖服務

地圖已經是谷歌最耀眼的項目之一。它不僅自己製作了360度全景地圖,還幫助其他組織也實現了類似的功能。2008年,谷歌允許志願者針對谷歌地圖尚未覆蓋的區域貢獻數據,而巴基斯坦用戶很快成了熱情最高的業餘地圖繪製者。當該國於2010年8月遭遇洪水肆虐時,聯合國地圖部門正是依靠這些數據協調了緊急救援項目。

谷歌危機地圖會定期借助災難現場的人發出的實地信息來更新,方便外界了解疏散中心、空投區域、道路障礙和基礎設施受損狀況,為當地居民和救援人員提供災區導航。

作為一名地理信息系統數據工程師,繪製這些地圖成了金克的工作。事實上,金克正是因此加盟谷歌的。“我很熱衷研究二戰史。我喜歡歷史地圖。你可以通過地圖講故事,例如,‘1945年之前和之后的柏林是這個樣子。’”他,“當谷歌地圖2005年誕生時,我便愛上了這款品。我想,‘沒錯,這就是未來的方向。’”

金克現在為21世紀最優秀的地圖機構效力,向人們講述大自然母親的神奇魅力。

實際應用

谷歌當初並不打算成為緊急救援領域的重要一員,之所以能有今天的發展,完全是因為谷歌的使用量在災難發生時突然飆升所致。

自從卡特里娜颶風以來,谷歌已經推出了多款緊急救援品,匯總了救援號碼、新聞內容、慈善捐助等信息,為受災地區提供幫助。而海地地震發生以來,該公司甚至成立了專門的谷歌危機響應團隊,分別在山景城、紐約和悉尼設立了辦事處。

海地地震以來,谷歌危機響應團隊已經對超過25次災難作出了響應。當日本2011年遭遇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地震時,Person Finder只用了90分鐘就上線了。谷歌旗下慈善部門Google.org高級副總裁肖納·布朗(Shona Brown)2011年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表示,這款工具只用了兩天就匯總了60多萬人名,吸引了3600萬頁面瀏覽量。倘若沒有谷歌那麼龐大的基礎設施,如此之大的訪問量通常會導致網站崩潰。

互聯網在災難響應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這可不是小事,因為當電話斷線、手機基站過載時,互聯網在多數情況下仍然可以正常運行。在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發生時,凱利·曼寧(Kelly Manning)試圖通過電話聯繫女兒,但卻整整半小時沒有成功。隨后,他使用了Person Finder,很快就找到了她。

“如果不是谷歌Person Finder,我根本沒法知道她是否安全。”她。

不過,布朗也表示,谷歌在緊急救援領域的表現只能算是一般,谷歌的危機響應團隊遠算不上專業。“我們是電腦科學家和開發者。”她,“Google.org是這一領域的新生力量。”

災難救援2.0

今后幾年,數字緊急響應將變得更快、更靈活,包所占的比例也將更大。Twitter和Facebook已經成為救災過程中尋找實時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提供了寄托哀思的平台,但也不乏虛假信息。就在日本遭受地震和海嘯侵襲后,Twitter每秒的信息發送量有5次達到了5000條。

多數與災難有關的消息都沒有太大用途,但有用的信息也並不少見。據世界銀行估計,2011年的泰國洪災成為歷史上經濟損失第四嚴重的自然災害。而一項研究顯示,在6.4萬條抽樣Twitter消息中,有39%包含了有價值的地理定位信息和警示內容。

如果人們願意在緊急事件中啟用地理標籤功能,就完全有可能根據人們發布的Twitter消息創建動態地圖,追蹤樹木倒塌、食品配送和趁亂打劫等各種信息。

社交媒體在救災中的作用已經得到紅十字會的認可,該機構與戴爾展開了合作,並且獲得了美國聯邦應急管理局和白宮的支持,在2012年3月成立了新的數字行動中心。雖然政府官員仍然會在災難發生后宣佈各種信息,但渴望最新、最相關信息的普通民卻越來越依賴彼此。

谷歌不是紅十字會,也沒有龐大的物流系統,無法將水、食品和抗生素提供給災民。但危機響應的基礎是信息,而谷歌在這方面尤其擅長,可以為人們提供最新、最快的信息和數據。

“例如,Z組織可以供應水,Z先生正好需要水,”金克,“我們怎麼把這些點聯繫起來?”(書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