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國際股

港交所收緊信息披露要求 打擊新股“變臉”

鉅亨網新聞中心


12月2日訊息,據星島日報報導,港交所(388)倡新股commit“最新鮮”營運資料,防上市后極速“變臉”。港交所近日收緊要求,今後新股commit的行業分析、營運狀況及盈利估算,不容過分滯后,並且必須是上市檔案刊發前10個交易日內的最新內容,堵截新股“神仙過海”,以牽強理由為公司業績於上市后極速“走樣”解圍。

保薦人及企業為求上市達標而“無所不用奇技”,早已是公開秘密。盡谷短期盈利、整靚盤數、隱惡揚善、以偏概全等披露手法屢見不鮮,投資者即使盡覽上市檔案內容,亦未必可輕易掌握新股實況和前景。


以去年上市的東吳水泥(695)為例,掛牌后49天即發“盈警”,理由竟然是內地水泥需求減少,拖低公司的產品售價。市場嚴重質疑何解內地水泥需求會忽然下降,更加不明白何解公司在上市前,無法預計這問題。究竟是“真的無法預計”,還是“刻意回避”,務求待掛牌“大局已定”后始和盤托出。

類似的極速走樣例子還有很多,如豪特保健(6880)上市后3個月發盈警,理由是按摩椅產品需求低於預期、部分銷售定單推遲,以及市場競爭加劇。卡撒天嬌(2223)掛牌7個月后發盈警,原因是自營零售專柜傭金支出增加,以及員工成本上漲。年度“超購王”米蘭站(1150)上市不足1年亦發盈警,所持理由是消費市道低迷,以及新店租金增加。

有熟知上市要求人士指出,市況逆轉等客觀環境因素,確非企業所能控制,但除非涉及國家政策忽然變調,或是市場發生突發事件(如當年雷曼倒閉等),否則“逆轉”一般也要時間醞釀,保薦人及估值師等專業人士,應可用其專業知識作出合理評估;再者,員工成本增加、租金上升、同業競爭等因素,絕非突發事故,看不到為何這可解釋公司業績忽然轉差。

港交所近日向保薦人及企業刊發指引信,要求新股提供“最新鮮”的業務、行業、市場或監管狀況資料,指明必須“更新至上市檔案日期前,不超過10個交易日”;換言之,新股不容以“滯后”資訊影響投資者判斷,或是隱惡揚善,回避披露可預期的業務前景資料。

港交所今年3月刊發的“上市公司年度審閱合規報告”時,亦有點出相關問題,直指“上市公司上市后不久,業務即出現突然及未能預見的轉壞情況,是極不尋常的事”,更警告新股如刻意在招股書遺漏重要資訊,或是上市后未能及時披露重大的財務變動訊息,有可能觸犯《證券及期貨條例》。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