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向 探路淡馬錫模式:關鍵在「政企分開」
鉅亨網新聞中心
每經記者 孫嘉夏 夏冰 發自上海
根據稍早流傳的上海國資高層會議紀要,此次上海國資改革將主要立足於國資委層面,核心在於下放權力、推行股權激勵、修繕考核機制等。其間,淡馬錫模式被頻頻提及。
「上海需要淡馬錫式的企業,需要組建更多純粹從事資本經營的資產管理公司。」復旦大學張暉明教授曾撰文認為。但他直言,上海國資距離真正的淡馬錫模式,仍有一段較長的距離。
淡馬錫模式呼聲高
上海此前也已作出嘗試。
2007年9月,國有獨資的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成立,定位為上海市政府重大產業項目的投融資平台。
2010年成立的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當時更被坊間譽為「上海版淡馬錫」,但成立3年有餘,表現乏善可陳。
易貿資訊宏觀行業分析師馬泓認為,「之所以公司沒有大踏步進步,原因歸結起來,主要就是資本運作與監督管理兩者之間沒有明確劃分。」
稍早前流傳於市場的上海國資高層會議內容顯示,本次上海國資改革,將聚焦於國資委層面,淡馬錫模式作為長遠目標,核心在於下放權力、推行股權激勵、修繕考核機制,推廣市場化激勵機制與創新容錯機制試點。除董事長、黨委書記等職由政府任命外,新版國資公司將獲得較大的自主經營權,領導班子成員將按照市場化方式,由公司自主招聘,以化解國企內耗等弊端。
上海市國資委主任王堅也表示,上海或將建立公開透明規範的國資流動平台,在加快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動企業成為公眾公司的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完善平台資本配置功能,形成國資有序流動的常態化機制。對部分上市公司股權和非上市公司股權等,進行統籌管理和市場化運作,實現「資源、資產、資本、資金」的良性循環。
[NT:PAGE=$]
應從「政企分開」開始
張暉明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直言,上海國資距離真正的淡馬錫模式,仍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
「中國與新加坡的差異非常大。新加坡是都市型國家,國家經濟結構、產業部門之間、各地區之間的發展落差比較小。而中國地域廣大,各地區產業存量、甚至人口密度的區別都非常大。」張暉明認為,「淡馬錫模式可學,但無論是上海國盛,還是上海國有資本管理公司,距離淡馬錫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市場發育水平、甚至幹部隊伍運作能力、政府其他職能部門與國資之間的關係等等因素的制約。」
「市場經濟深化的同時,政府也將轉型,從全能經營型轉向公共服務型。國企面對的將是『全社會』的政府,而不是國企獨享的政府。從這個意義上說,國企作為政府關係的總和,需要通過改革作出相應調整,以適應『失寵』後的新環境。」福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培說。
「淡馬錫模式成功的關鍵原因在於『政企分開』,新加坡財政部雖然持有企業股份,但影響不大。」馬泓告訴記者。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也提到,當前國資改革不順暢,很大程度上就在於政企分開、政資分開不到位,就在於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
「向淡馬錫模式看齊應該始於『政企分開』。從上一輪國企改革可以看出,相對而言的中小企業,獲得了一定發展空間,通過實施公司制的企業管理方式,引導企業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因此,建立健全國有現代企業制度十分重要。」馬泓說。
此外,在馬泓看來,上海自貿區所提出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核心就在於轉變思考角度,重構政企關係,從以往「跟著政府做」,轉變為「只要政府沒有禁止的,都能做」。
名詞解釋
淡馬錫模式
指淡馬錫控股公司的經營方式。淡馬錫控股公司是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公司,成立於1974年,新加坡財政部擁有100%的股權。
淡馬錫模式的特點是,雖然政府全資控股,但不干預淡馬錫控股公司在運營或商業上的種種決定;淡馬錫控股公司也儘量避免參與旗下各公司的日常經營和決策,讓這些企業充分依據正確的商業原則開展業務;另外,淡馬錫控股公司的經理人選擇,與政府完全脫鉤,所需要的投資與管理團隊,可以在國際範圍內搜尋。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