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報業求生
2013-11-15 07:19
德國也難逃報業危機
夕陽產業?明日黃花?報紙已死?總之,在德國,現在談到報紙產業,只能說是危機四伏,生路難尋。
《明鏡周刊》報導,雖然幾乎比美國晚了 10 年,但德國報紙的危機,這兩年可說橫掃全國,發行量及收入銳減。為求留住讀者,德國新聞媒體正尋求徹底的自我改造。
30 年前,《慕尼黑日報》每日發行量達 30 萬份,現已減到 10.76 萬,編輯室內,3 分之 1 桌子閒置。總編輯 Arno Makowsky 用原子筆將明年預定業績,畫上大幅提升,然後也只能苦笑。
Makowsky 當然知道,大幅提升是不可能的,能維持緩慢下跌,就很厲害了。在柏林、漢堡及慕尼黑,在地報紙近 10 年來,銷量大約減了 30%,讀者消失的速度比任何時期都來得快。
德國出版公司 Axel Springer 日前宣布要賣出《Hamburger Abendblatt》,同時也已退出區域日報市場,讓其編輯群及讀者大感意外。實際上,所有印刷媒體的記者都有感覺,這個行業已日薄西山,喪鐘已經悄悄響起。
Makowsky 清楚了解,德國報紙讀者的忠誠度已經減弱。很多讀者認為,網路上就可以看到訊息,不需要花錢買報紙。廣告商減少印刷媒體的廣告支出,而一些忠實讀者,往往年紀已大,因死亡自然減少。
■報紙影響力下降
過去 10 年以來,報紙引導輿論的影響力正在消失,公眾轉向更能快速回應的網站、電視,以及社群媒體,像是 Facebook,還有新聞聚合網站 Google。
全國性的日報紙還能靠長期以來建立的威信生存,地方報紙,如柏林、慕尼黑及漢堡的在地媒體,受數位化的衝擊最深。而無論全國或地區性的媒體,都面臨 6 個主要問題-為什麼人們需要日報?發行量會低到什麼程度?編輯部門能做什麼?報紙的電子版能拯救印刷版嗎?線上的讀者可以計入嗎?未來的報紙會是什麼樣的?
平板被看成是媒體發展的希望
除了這 6 大問題,一位媒體高層直接挑明第 7 個問題就是-沒有廣告收入。自 2000 年之後,廣告商就將半數以上的錢,用在更能直接面對用戶的媒體,像是電視及網路媒體。
於是,這成了惡性循環,報紙發行量掉得愈多,媒體的廣告也減得愈快。更糟的是,百萬以上經費花在買網路廣告,而不是報紙的線上網站。像是在美國,Google 所得到的廣告經費,超過整個印刷媒體業網站廣告累計的 4 倍以上。
在經濟威脅下,為滿足更即時、多樣的需求,媒體採取的方式是盡量降低成本。人們透過 Google 及 Flipboard 等新聞聚合網站,或是社群網站如 Facebook 和 Twitter,各式各樣的網路新聞網站,得到新聞資訊。想要更深入的評論意見,不乏各式專精的部落格,球迷也可透過體育專業網站,取得特定的最新、最即時的資訊,線上有針對不同的小眾,提供各式資訊的來源。
印刷媒體長年的權威感,在網路熱烈的討論中失去光環。網路世界打造了新的媒體秩,讀者也是參與的討論者、編輯、激勵者、策劃者及煽動者。不同於過去是由印刷媒體整理好一整套內容,單向散布給讀者閱讀。
■闢網站版求生
《南德意志報》是 1 份主要的德國報紙,現在也花更多時間經營網站版。編輯會被告視去注意文章的點閱率、讀者的推薦多寡、以及網路上眾人感興趣的主題,並看看讀者都做了那些回應。
於是,印刷版及網站版的編輯,被交付了不同任務,但仍需緊密的合作。網站版主管Stefan Plöchinger 表示,網站版創造更即時的話題,印刷版則像是每日出版的雜誌,但編輯必須同時處理網站及印刷的內容。他認為,「每個人做每件事」的方式,是一種新的思考,揚棄了不同媒體需要不同才能的思考方式。
副總編輯 Wolfgang Krach 表示,把網上報紙視為報紙內容貼在網路上的想法,是一種誤解。每天網路版晚上會有 10-15 則第 2 天報紙的文章,藉以凸顯報紙的特色。
Krach 認為,所有的報紙發行人相信,他們必須不求回報,在線上提供有價值的內容,但這是一種錯誤。這是由於兩種謬誤,首先,他們希望透過線上的內容,可以吸引新讀者購買報紙,其次,他們希望網站的廣告收入,可以打消一些編輯成本-實際上,很少有報紙能做到這 2 點。
過去 10 年以來,發行人與編輯試圖耐心找出答案,解決網站新聞與印刷的報紙新聞定位的差異。實際的做法,則視報紙而定,有些報紙的網站會呈現 80% 以上的印刷內容,有些會刻意區分,例如,《南德意志報》只將約 15% 的內容,放置於網站上。
■讀者不想付費
所有網站新聞集體蠶食報紙的市場,因此,現在德國 332 家報紙中,有 46 家要求某種形式的付費。有些是閱讀特定內容需付費,有些是 1 個月超過 20 篇以上必須付費。
BuzzFeed被視為網站媒體重要發展模式
在美國, 1380 家報紙中,也有 450 家有付費計畫,但實際上僅 4% 讀者是付費閱讀。比如《紐約時報》雖然是全球知名大報,擁有 65 萬線上訂戶,但也只有 3% 的讀者為付費訂戶。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FAZ)》發行人 Frank Schirrmacher 認為,現在關鍵的問題在於,讀者是否願意為腦力新聞工作付費。他強調,現在是時候要問社會-當記者寫出值得付費的內容,你們是否願意支付記者工作的成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媒體該自己檢討了。
德國人一天購買總數 38 萬的報紙 e-paper,數量雖然是去年的 2 倍,但仍然相當偏低。而平板電腦,似乎提供了這個行業新的發展契機。據統計,德國約有 500 萬台平板在使用,而平板就是可攜帶的電視、網站與印刷媒體,可以將各類媒體的深入報導匯集收看。
但平板就像智慧手機,多數平板都是可上網的,代表讀者不只是閱讀內容,自己也可以生產內容上傳。隨著這種新媒體的發展,讀者並不滿足只看印刷媒體內容,而社會也不需要報紙就能擁有發言權。
■網路資訊來源更多更快
就像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整個追捕行動中,報紙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主要的報導都來自網路,或是 Twitter 上的出現的報導及照片。在許多照片流傳後,一位戴棒球帽的年輕人就被認為是嫌犯,名字也登上《紐約郵報》的封面,記者不再是報導中必須的角色。
不過在幾個小時後,BuzzFeed 網站貼出了這兩兄弟的家居照片,以及求學經歷、興趣等細節,靠的幾乎就是網上所流傳的各式訊息。Reddit 及 BuzzFeed 都是相當受歡迎的網站,他們雇用寫手寫網站上的各式訊息,讀者還超過紐約時報。
他們的重要祕訣在於互動,讀者同時是生產者及消費者,提供新聞、照片及各式問題。Reddit 最受歡迎的一類,叫做「什麼都可以問(Ask me anything)」,會有比爾蓋茲及其他專家名人,進來回答。
Axel Springer 出版集團的高層,認為 BuzzFeed 是一種潛在新媒體的模式,讓美國人可以自由連結到他們喜愛的各式主題,不管是重要性高的要聞,或是瑣碎的八卦。這些所謂成功的網站,去尋找讀者會有興趣的主題,由點擊率來決定。傳統的報紙,則是由編輯鎖定,聚焦在提供他們認為讀者應該知道的內容。
南德意志報難逃危機
如何在重要性高及讀者感興趣兩者中求得平衡,往往是報紙網站編輯的兩難。但他們無法控制讀者,因此,那些強調重要性的編輯常容易受挫,因為讀者轉向去看他們喜愛的主題。
網站讀者比報紙讀者更難掌控,讀者不用訂閱,只要不想待,順手一點,就到下一個網站、下一個視訊或下一首歌曲,而新聞聚合網站及社群網站,成為加重這類趨勢的幫凶。這樣的轉變是不可逆的。
■面臨更多考驗
新聞聚合網站,像是 Google 與 Flipboard,把讀者帶向他們正尋找的網站。社群媒體如 Facebook 及 Twitter,則成為更加重要的媒體,靠著數以百萬計使用者的按讚與分享,以及各式的推薦,推廣及吸引用戶閱讀。
《南德意志報》編輯 Krach 形容,社群媒體不僅提供報導內容,還有讀者評論,是過去報紙難以取得的訊息。Facebook 及 Twitter 就像是「市場測試」,Krach 認為,關鍵的不在點擊數,而是推薦數。
種種趨勢整合在一起,讀者希望的是客製的、便宜的,最好是免費的內容。他們喜歡 Flipboard、Zite、《the Huffington Post》、 tumblr、 TED 及 taptu 等等的呈現方式,並透過平板及智慧手機,不斷參與其中。
很多人認為,平板有助於閱讀長文,並透過影音及其他內容予以補充,對媒體來說,整合印刷、影音、動畫,就成了新的考驗。報紙網站編輯也了解,這是他們必須適應的轉變,只確保文字品質優異並不足夠。
■不適者只能淘汰
「報紙已死」的說法難免過於聳動,畢竟在德國,每天仍有 1800 萬份報紙銷售,超過 332 家獨立報紙發行,約 1.3 萬人擔任報社記者,創造 80 億歐元的營收。但不可否認的,業界的規模及發行量在縮減,過去 20 年來超過 50 家報紙倒閉,過去 10 年報紙發行量減了 500 萬,而自 2006 年以來,廣告量也減了 13 億歐元。
許多報界高層依然有熱情,希望投注心力創造高品質的報紙,以及網路新聞。但就算這樣,如果還是只有 3% 的讀者願意付費看新聞,又該如何?
Krach 認為,除非線上網站能顯著獲利,否則高品質報紙可能難以獲得財政支援。FAZ 發行人 Schirrmacher 相信,過度競爭的現況,將造成為爭市占的毀滅性戰役,掉入「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達爾文主義結局。
《慕尼黑日報》在 2010 年瀕臨破產邊緣,裁掉 22 名記者及編輯,如今收支並未平衡,仍有高於過往的虧損。即使眾多努力,《慕尼黑日報》也不確定是否能熬過這艱難的年代,只能想辦法做好,並找出合適的生存之道。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