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安倍藉鑽石安保 連結澳洲印度夏威夷 實現軍國野心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1-11 15:53


图片说明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檢閱部隊。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美聯社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近一年,外交上密鑼緊鼓地出訪東南亞和全球多地,企圖拉攏其他國家孤立中國。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外訪行程中,安倍年初提出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Asia"s Democratic Security Diamond)構想若隱若現,組成以日本、美國夏威夷、澳洲、印度4點為基礎的菱形安保體系,假「防衛」中國崛起之名,行修憲擴軍之實。


香港《文匯報》特稿指出,安倍1月在世界報業辛迪加發表文章,明確提出遏制中國的「亞洲民主安全之鑽」,聲稱面對中國在東海及南海領土爭端,日本、印度、澳洲和美國夏威夷連成鑽石形海洋線,與亞洲的民主盟友共同確保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間的海上航行自由。

顧名思義,該安保體系的價值觀是民主,其四個成員皆是民主政體。安倍亦企圖把歐洲大國拉入「鑽石體系」,成為其額外支點。安倍在文中表示,希望日本加入英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澳洲和新西蘭的「五國聯防」,每年舉行安保會議並參加聯合軍演,又提議駐守大溪地的法國海軍協助加強亞洲安保。

從安倍的論述可見,「鑽石體系」的成敗建基於三大支柱︰(1)首重振美日同盟;(2)拉攏歐洲勢力(英法)重返亞洲;(3)與印度洋國家(印澳為主)建立穩固戰略關係。

美日通過頻繁軍演,展示兩國加強了軍事合作,但兩國絕非鐵板一塊。安倍右傾政策早已令華府部分決策者不滿,擔心日方在領土問題上不斷挑釁中國和韓國,在歷史爭議上煽風點火,將打亂美國重返亞太的大計,並削弱美國極力維繫的美日韓同盟。

至於安倍試圖引入英法作為抗衡中國的籌碼,則顯得過於樂觀,反映其思維仍固守於20世紀初歐洲列強橫行亞洲的年代,昧於當前經濟大勢。歐洲剛從債務危機中開始復元,急需中國的投資以促進本土經濟復甦,與安倍玩火,豈非自毀「錢途」?

相比起發展已久的美日關係,以及難寄厚望的歐洲勢力,安倍更著力於拓展日本與印度和澳洲的關係,建立「印度-太平洋夥伴關係」。

澳洲新總理阿博特上任後向日本示好,聲稱後者是澳洲在亞洲「最親密盟友」。然而澳洲國內不少人質疑這是外交上「走鋼線」之舉,避免損害與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的關係,同時增進與美日軍事安保關係,但若不慎失足,將令澳洲捲入中日爭端,故阿博特向日本傾斜的立場將受很大阻力。

印度在安倍「鑽石體系」裡,是美國以外的另一重心。日本近年大力推進對印關係,包括能源合作、巨額投資、反海盜巡邏,以至海洋安全和反恐合作。然而這不代表日印度軍事合作的算盤打得響。

在國內外強烈反對聲音下,安倍放寬集體自衛權的圖謀始終未能得逞,因此與印度共同抵禦第三方的計劃也無從談起,印日只能通過軍備現代化的「內部制衡」方式應對中國崛起。即使印度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合作,日方受制於《美日安保條約》的規定,也無法向印度提供海軍基地或設施。

最重要是,奉行獨立外交的印度,恐不會容許自身被他國利用為相互抗衡的棋子。尤其中印上月簽署邊界協議,無疑是對安倍離間中印的圖謀潑一盆冷水。事實上,印度也在玩平衡外交,印日關係加深,並不代表印方希望與日本建立軍事同盟,而只是利用日本在東邊牽制中國,減少印度在西邊承受的壓力。

回顧二戰前後至今的日本對華外交,右翼分子一直循著保守主義的思維對抗中國,就是塑造某種將中國排斥在外的政治和經濟體系,包括二戰時的「大東亞共榮圈」,以及2006年安倍首次執政時提出的「亞洲自由之弧」。右翼分子死抱著這種戰時遺留的對抗心理,最終目的無非是擺脫和平憲法的枷鎖,踏上重新軍事化之路。「民主安全之鑽」潛藏著的,原是破壞國際安全和穩定的實現軍事大國野心。

在安倍晉三首個首相任期內,時任外務大臣麻生太郎於2006年提出在歐亞大陸外圍構建「自由與繁榮之弧」,在中國周邊形成一個大型半圓形,推行所謂「價值觀外交」,即與價值觀相同國家連成一線,包圍價值觀不同的中國。安倍再拜相後重提這道「弧」,配合「亞洲民主安全之鑽」構想,加強制衡中國。 (接下頁)

[NT:PAGE=$]

「自由與繁榮之弧」左起北歐、右至日本,涵蓋中歐、中東、中亞、南亞、東南亞及東北亞,有關國家呈弧狀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外圍。

另美國《外交政策》雜誌日前刊登署名文章,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之所以屢次挑釁中國,無非是要吸引美國注意,讓美國總統歐巴馬「真正」把戰略重心轉到亞洲。

文章稱,安倍明知日本因其侵略歷史,根本不可能成為亞洲國家的領袖,他之所以屢次挑釁中國,無非是要吸引美國注意,讓歐巴馬「真正」把戰略重心轉到亞洲。

文章指出,在美國反對派眼中,安倍對中國的種種挑釁言論和舉動,其實都源於歐巴馬在外交上的「無為而治」。歐巴馬政府上台後雖然多次強調要重返亞太,但一直缺乏實際行動。日本和其他美國盟友於是試圖擔當美國的角色,在外交上制衡中國,經濟實力較佳的日本便首先站出來。

文章稱,日本因為其侵略史,道德上和政治上都無資格成為亞洲領袖,但安倍仍多次在國際問題上向中國挑釁,例如聲稱要維護海洋安全和航海自由。文章認為,雖然不能排除安倍可能真有此野心,但相信更大的可能性是,他希望借這些言論,迫使美國為亞洲盟友做更多事。

美國近年積極推動「重返亞太」戰略,凸顯中美大國角力。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首度拜相時提出「擴大亞洲」策略,拉攏美國、澳洲與印度抗衡中國,被視為「重返亞太」重要一環。

2007年8月,安倍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說,稱太平洋和印度洋交匯是「自由繁榮海域」,並打破地域界限形成「擴大亞洲」;印度和日本有能力及責任將之擴大,同時開發海洋資源。安倍期望日本建立共同戰略利益,即使出現外圍變數,亦不會帶來嚴重衝擊。

不過「擴大亞洲」起初嚇怕在中國有龐大投資的日企,擔心會挑釁中國。印度方面則視此概念為經濟及科學合作,還包括民用核能及國防合作,但印度亦深明與中國合作的重要性,這或多或少影響日本的如意算盤。

《經濟學人》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頻頻出訪東南亞,既拉攏外交關係,更重要是建立經濟合作,為日企尋找極具潛力的新興市場,打破日本「迷失20年」困局,並抗衡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受釣魚島主權爭議影響,中國去年發生一系列大型反日示威,部分日本廠商有意延遲或撤走投資中國計劃,東南亞自然是替代目標。

今年5月安倍訪問緬甸,是36年來首位訪緬日揆,他不但宣布免除緬甸約18億美元(約139.5億港元)債務,還提供5億美元(約38.7億港元)援助貸款。安倍會見緬甸反對派領袖翁山蘇姬時,承諾日方會盡一切努力支援緬甸改革,意圖發揮更大政經影響力昭然若揭。

根據日本與東盟簽定的新協議,日方會投資東盟成員國的債券。日本財務省會協助海外經營的日企以當地貨幣融資,例如豐田車廠預計截至後年,每年在泰國生產42.4萬部汽車,因此公司對本地資金需求殷切。在印尼,日企贏得總值3.7億美元(約28.6億港元)的雅加達地鐵合約。

近年與中國有領土糾紛的越南及菲律賓,也是日本重點拉攏對象。日本去年在越南的投資額達51億美元(約395億港元),按年增1倍。去年12月,三菱東京UFJ銀行作價7.43億美元(約57.6億港元),購入越南工商銀行2成股份。日本亦協助越南改善海軍能力,包括訓練士兵海洋監控等。

分析指,越、緬、菲等國受盡二戰日本侵略煎熬,不過歷史問題無令這些國家長期與日本對立,反而雙方關係逐漸回暖,有利日方隨心所欲推行東南亞「經濟外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