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三中全會企業家要讀懂什么
鉅亨網新聞中心
10月30日訊息,在今日召開的君聯資本CEO CLUB第十三次活動上,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詳解了改革的趨勢和阻力,他表示,三中全會是中國政治力量,社會力量、文化力量的權衡,企業家要研究現有決策力量的偏好和構成,學會對三中全會檔案的解讀,把檔案變成真正的生意經。
周其仁將中國的改革概括成四個圓圈,第一個圓圈是“大家希望改革什么”,第二個圓圈是“期望能改什么”,第三個圓圈是“決定做什么”,第四個圓圈是“實際干了什么”。
第一個圈是范圍最大的,現在全國人民每一個人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都會覺得不改不行,而改革的共識達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顯而易見第一個圈子十分重要。
大家希望改革什么?根據周其仁的調查,第一,經濟形式很好,但面臨的緊迫性問題很大,比如腐敗。腐敗風,是體制機制的問題。目前的貪腐沒有技術含量,也不需要膽量,只需要在工作中完成就可以了,開開會就可以了。
“在審查劉鐵男時,社會利益相關方送錢,國家發改委送錢。一個農民工在城市里打拼賺得十萬塊談何容易,但社會貪腐這個數目就極其容易。其實貪官之前的出身都是很努力拼搏的人,但是一到一個位置就發生這樣的問題,體制機制損害奮斗精神,給國家帶來的負面影響太大。”周其仁感嘆道。
希望改革的還有土地拆遷的問題、地價問題等。還有就是中國很多事情都在法律之外,罰款現象十分普遍,非法活動形成了產業鏈,法外世界存在資本自由進出、市場利率化等各種創新措施,但介於法規跟不上經濟的節奏,缺乏配套措施與創新措施的真正落實。
“要吸納法外的東西,納入到法律框架中。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能力把對社會有貢獻、稍有瑕疵的東西吸納進來,將偏差用罰款來解決,只不過是將罰款的一半錢給了官員,一半錢進了國庫,永遠沒有實際效果。而這些問題不系統從體制上解決,眼看著社會矛盾就會變得尖銳,社會安全穩定是第一位的,不然再繁榮也解決不了問題。”他說。
第二個圈是“期望能改什么”,這個圈可大可小。周其仁表示,每次改革目標的范圍之大、力度之深等,但關鍵問題都沒有解決。根據過去十二年的經驗,改革很難,因為很多東西改不動,期望只不過是還在腦海里的事情。
第三個圈,“決定做什么”。他認為,11月9號到12號的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是中國的政治利益、社會力量、經濟力量的權衡。三中全會將根據各方面commit的意見作出決定,然而在審理環節上受到政的限制,有資格表態的人並不多,企業家需要研究現有決策力量的偏好和構成。
周其仁表示,重大任務由誰來討論、如何形成共識,是十分微妙的過程。中央檔案的起草修訂的不公開過程就是社會利益均衡表達的過程。他說,“誰有權利去提意見、誰落筆、誰修訂、誰傳遞、誰主政”,需要了解檔案起草者和主政者的偏好,否則大多數意見雖然被提出,但沒有任何回應和落實決定。
他舉了個例子,國家曾經規定,高新技術產業的公司可以按照管理人員、技術人員、營銷人員可以享受股權,這是建國以來在國有體制上公布的最高一項檔案,但最終很多公司做不成,因為沒有法規配套,不敢把原始股的一部分記在個人名義上。
最重要的是第四個圈子,實際干了什么。他提醒在座的企業家們,三中全會之后,最後行動了什么是最要緊的,而能地面作戰,首先要有健全的司法體系。其次,企業家們可以從較為容易的領域開展探索,在法律限制小的層面,政策落地的速度就很快。
他總結,過去的經驗證明,由於受到政治平臺的制約,對改革的期望值越高,失望越大,但目前的形勢來看還不錯,因為民眾期望低,最後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反而大。“三中全會具體什么內容不清楚,但檔案出來后(你們企業家)讀懂什么很重要,要著眼落地的領域。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是帶來公民權利的改革,經濟的成功改革是把檔案變成真正的一門門生意。”周其仁說道。
- 關稅戰引爆市場重置,「匯」變才是贏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