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智囊:自貿區掀第4波改革 外破新貿壁 內促再創新(二)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29 14:43


图片说明 
專家認為,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是中國對內掀新一輪改革創新、對外打破新貿易壁壘、融入國際貿易經濟體系的重要布局。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在距離上一個開放的標誌性事件—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已10餘年、改革紅利與開放動力都日益消弭之際,上月,中國走出新一輪改革開放關鍵一步,在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上海劃出28平方公里土地,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深諳政策內幕的權威智囊指出,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是中國對內掀新一輪改革創新、對外打破新貿易壁壘、融入國際貿易經濟體系的重要布局。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解讀上海自貿區的戰略要義時表示,雖難以寄望短期內上海自貿區會對國內經濟運行帶來很大改善,但這是中國面對國際經濟與治理形勢變化的積極應對之策。

李揚直言,過去由「關貿總協定」規範國際經濟秩序,發達國家制定WTO規則,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經過長達11年的艱難談判才加入WTO。而後享受到全球化紅利的中國,實際成為全球開放最大受益者之一,發達國家亦發現,現有規則難以制約中國,於是考慮另起爐灶,積極推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議(TTIP)、服務貿易協定(TISA)及日歐自貿區等。「這些協定或自貿區覆蓋了所有發達經濟體,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則被邊緣化。」

中國於2001年加入WTO,但此後對開放迫切性的認識有所下降,無論在多邊貿易談判,還是雙邊、區域貿易協定的推動上,大都屬於被動應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就指出,與中國目前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等要求相比,對外開放已經明顯滯後。

一方面,作為正在崛起的大國,中國需要在新一輪國際規則的制定中發揮更大作用;另方面,在新一輪改革中,「以開放促改革」仍將是重要推動力。李揚說,設立上海自貿區,表達了中國對TPP、TTIP、TISA等國際經濟新規則制定的積極參與態度,在中國最主要的經濟區域劃出一塊地方實施TPP、TTIP、TISA中的合理規則,自貿區內將率先實施知識產權、勞工保護、環境保護、企業設立等高標準規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也認為,目前WTO主導下的「多哈回合談判」已陷入停滯,而美國推動的TPP和TTIP涵蓋了超過39個國家、62%的世界GDP經濟體量,未來將對國際貿易形勢和世界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中國是亞太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沒有加入TPP談判的國家,在自貿區探索建立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這一模式與TPP、TTIP談判的原則相一致,有可能是未來中國更加深入融入國際經濟和貿易環境的窗口,借助自貿區這一窗口,中國有望獲得參與新一輪全球貿易自由化的機會,不被邊緣化。」

在李揚看來,上海自貿區可能從兩方面深刻影響中國與世界:自貿區實行完全不同的政府監管制度,將政府工作重心從審批轉移到事中事後監管,將給中國經濟政治體制都帶來重大改變;而中國主動在經濟中心上海設立人民幣離岸中心,必將改變全球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格局及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中國推進改革遭遇到瓶頸。此次中央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冀藉由外部壓力推動體制改革,也就是所謂的「開放倒逼改革」,掀起中國歷史上第4波開放倒逼改革的高潮。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常修澤指出,中國改革開放走的是「整體推進,重點突破」的路子,其中,在特定區域率先取得突破,進而帶動全局,是重要戰略之一。

據常修澤統計,迄今中國已成立10多個綜合改革試驗區,包括上海浦東、深圳特區、天津濱海新區等。每個試驗區都有個明確的主題,旨在先行先試。而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區域大大小小有幾十個,而且名目繁多,幾乎遍及各省(市/自治區)。其中深圳特區中的「前海」、珠海特區中的「橫琴」、海西經濟區的「福建平潭」,可謂「特區中的特區」。而上海自貿區為最新版的「特區中的特區」,是迄今為止開放度最高的特區。 (接下頁)

[NT:PAGE=$]

他認為,在過去30多年裡已經出現了三波開放倒逼改革的高潮:從1980年設立深圳特區作為內地率先開放的試驗田;到上世紀90年代初浦東開發作為第二輪改革開放的先行者;再到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納入經濟全球化的軌道。而上海自貿區,將迎來第第四波開放倒逼改革的高潮。「上海自貿區有兩個基本定位,一是先行先試,二是爭創中國在全球競爭中的新優勢,而根本途徑在於制度創新。」

專家認為,自貿區是「制度的創新」而非「特殊的政策」,改革試驗的著重點不在於優惠措施、政策傾斜,而在於市場經濟的制度創新。上海自貿區將變成一場新制度改革的起點,通過帶動金融、稅收、貿易、政府管理等一系列政策變革,為全國性的改革破局帶來示範效應,詮釋出「李克強經濟學」的要義。從而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完善市場體系,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創新企業體制的創新格局,也即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對經濟體制改革的主線。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也指出,上海自貿區是一個複合型、創新型的綜合試驗區域,按照「一線放開、二線守住」的海關創新監管模式進一步放開了投資和貿易方面的限制,減少政府干預;而負面清單更是激發園區經濟活力,有助內地探索政府減少經濟干預下的管理經驗,為經濟轉型先行先試等積累經驗。

在多哈回合受阻、發達國家急於復甦的背景下,美國積極推進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協定(TP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議(TTIP)、服務貿易協定(TISA)及《雙邊投資協定2012範本》(BIT2012)。未來,WTO多邊貿易規則為基礎的世界貿易體系可能會被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TISA、BIT、TPP、TTIP形成的新標準體系。

TISA、BIT、TPP、TTIP談判不僅覆蓋範圍廣、涉及經濟量大,而且旨在通過解決貿易和投資領域的市場准入,確立環境、勞工、知識產權、競爭、資金轉移等領域的新標準、新規則。然而,中國目前被排除在這些談判之外。

中國之所以目前被排除在外,業界分析普遍認為原因有二:一是美國主導的新規則制定並不願中國加入;二是從中國自身來說,與有關標準差距較大,達不到要求。但多位研究者擔憂,如果在新規則的制定過程中缺席,未來將再次陷入被動接受的境地,代價慘重。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中國如何應對國際規則」課題組報告指,從現實壓力和約束看,美國主導的TPP對中國自貿區規則創建戰略構成較為嚴重的威脅,中國應當大力支持東亞地區成員間的FTA談判,包括RCEP和中日韓自貿區等,但不宜在這一議題上直接與美國對抗,中國甚至可以申請以觀察員之類的身份參與到TPP談判中,掌握情況並影響談判。 (接下頁)

[NT:PAGE=$]

在自貿區戰略推進過程中,也可以嘗試提升標準。報告認為,中國可以發展不同層級的自貿區,如以港澳台、中韓、中日韓、中澳、中瑞、中冰自貿區協定談判為突破口,小範圍內先行推動部分領域的高標準開放試點,為逐步擴大乃至全面開放積累經驗。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建議,建設高標準自貿區的「五步走」戰略應對國際經濟新體系。「參不參與TPP並不重要,中國可以從自身發展考慮,在勞工標準、環保要求、知識產權等方面,按照規範逐步實施。」並認為,這些標準可以在籌劃中的上海自貿區中先行試點;其次,通過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升級版,在兩岸四地探索高標準FTA;第三,在南南合作中建設高標準FTA;第四,妥善解決中日在釣魚島、歷史問題和東亞一體化主導權上的分歧,提高東亞經濟一體化水平;第五,研究與中美、中歐、中俄等經濟體簽署自貿協定。

2001年正式啟動至今,世界貿易組織(WTO)多哈回合談判已經步入第12個年頭。由於各國無法在削減農產品出口補貼、更大幅度削減進口商品關稅等方面達成一致,談判幾度無限期停滯。各國對多邊貿易體系興趣大減,紛紛轉向雙邊協調機制,區域貿易協定、雙邊貿易協定。

截至2012年6月底,向WTO通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324個,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20個以上FTA,歐盟、墨西哥、智利、韓國、印度簽訂的FTA涉及80多個國家或地區。截至目前,中國已簽署11個自由貿易協定和1個區域貿易協定,正在談判的有7個。

僅在亞太地區,除了原有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近年來中日韓分別與東盟達成自貿區,美國則大力推動《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PP),目前已發展有11個成員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的40%;今年初,美國和歐盟還推進《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協定》(TTIP)談判,一旦成功將成全球最大自貿區。

中國內地四輪改革開放
  
第一輪:

1980年深圳特區成立

中國開放,珠三角崛起

第二輪:

1992年浦東新區成立

長三角崛起

第三輪:

2001年中國加入WTO

中國加入全球經濟體系

第四輸:

2013年上海自貿區設立

創中國全球競爭新優勢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