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科研經費“返點”潛規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10-17 08:44


藍之馨

不給經辦人“返點”,事情是辦不成的。這是山東一家新型建築材料企業負責人張元(化名)申請科研經費“屢敗屢戰”得出的經驗。


他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有人曾找到他尋求專利轉讓,可以藉此申請到300萬元經費,但條件是這些“科研經費掮客”自己要拿走其中的200多萬元。

張元的例子顯示,一些地方和部門的科研經費申領已經成為“黑洞”,局外人都不知道水有多深。這也是為什麼科技部部長萬鋼上周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提到科研經費“惡性問題”時連兩個“憤怒”,並表示“痛心”和“錯愕”。

根據中國科協的調查估算,我國每年科研經費流失的金額可能達到數千億元。科研經費管理上的漏洞導致科技部門成為尋租、腐敗的高發地。這些都在呼喚一場科研經費領域改革的到來。

100萬怎麼用

張元告訴本報記者,其所在的企業近年來已經在研發上投入不下千萬元,“我們就差去借高利貸了。”

他算了算,自己這幾年來已經向當地的科技部門申請過十幾次科研扶持經費,但均未成功。他曾遇到的申請“返點”並非個案。一名高校科研工作者告訴本報,其所在高校曾申請到一個100萬元的項目,光介紹費就要60萬元,剩下的40萬元兩名合作老師分。

還有更匪夷所思的案例,廣東省審計廳對2008年至2010年省級重大科技專項資金使用執行情況進行審計時發現,某市的兩個項目承擔單位共獲取專項資金45萬元,其中一個單位卻已結束營業近兩年,各種緣由耐人尋味。

李冰(化名)是廣東某家知名會計師事務所的職員,她的工作是專門負責幫助企業申請高新項目。她告訴本報記者,科研經費種類繁多,首先光級別就分區、市、省、國家級,一般來級別越高經費額度越大,當然申請的難度也隨之增大。

此外,不同的主管部門都可以設置專項科研經費。李冰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各地的經信委等機構都有不同門類的扶持資金。

為了要申請高新技術項目的扶持經費,一些此前沒有專門研發部門的企業會在“李冰們”的指導下臨時成立起研發部。李冰告訴本報記者,由於科研經費申請工作量很大,几乎每家企業都會設專人負責研發資料的歸檔和科技項目的申報,他們日常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刷各大政府部門比如發改委、科技局、經信委的官方網站,尋覓是否有和自己相關的項目經費可以申請。

李冰透露,其客戶之一是華南某家知名的油漆生企業,這家企業每年都會申請各種名目的十數個科研經費,一年下來至少幾百萬元。李冰介紹,一般來大企業在申請中佔據較多優勢,“他們有實力,而且一般與政府的關係都還不錯”。

曾有一名LED業內資深人士告訴本報,廣東有超過6000家LED企業,大概只有2%~3%可以拿到補助,其中多為上市公司、國有企業。而有的企業項目做得很差,但是跟政府關係好,會吹牛,就能拿到幾千萬的政府補助。

1萬億用了多少

近年來,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年均增長超過千億元,2012年更是超過1萬億元。但根據中國科協的調查估算,我國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的僅占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依據1萬億元左右的總量來估算,科研經費非科研之用的金額每年可能達到數千億元。

這與廣州市副市長王東披露的數據大體相當。他7月底在一場新聞發布會上,自己看過的一份資料顯示,全國的科研經費大約40%真正用於科技研發,百分之五六十用於開會出差。彼時,廣東省紀委發布消息,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因涉嫌嚴重違紀,正在接受組織調查。這從一定程度上暴露出LED行業政府補助亂象。

上述案例和更多審計報告曝光的案例顯示,一些科研人員與管理人員不當使用科研經費已成“慣例”,一些地方和高校還形成了利益鏈:專家學者們爭搶課題“要經費”,項目組成員巧立名目“花經費”,管理者以權謀私“批經費”。

李冰透露了業內流傳的一則消息,珠三角某區的科技局局長,在企業申請某項目經費前收取好處費20萬元,在200萬元經費申請成功后,再次獅子大開口向企業索取一半費用。結果惹怒該家企業,事情最終曝光,該局長被“雙規”。

新華社近日播發評論稱,發錢的和花錢的成了利益共同體,誰還願意去真正改變現行科研經費管理辦法?

《光明日報》曾刊文披露,目前普遍的科研基金申報模式是:政府根據專家委員會的建議,制定出固定研究方向的項目申報指南,科研工作者再根據申報指南進行基金申報。本應體現科學精神、科學規律的科研基金的申報,成為了政府部門的“命題作文”。而在此過程中,從項目立項、資金分配到成果鑒定,又都離不開“人治”的影子,最終導致科研基金分配可能成為權力、人情的衍生物。

未來如何改革

地方已經意識到科研經費發放模式改革勢在必行。王東在上述發布會上表示,廣州已經手研究財政經費該如何發放的問題。他自己也在思考,是將錢散到每個企業去,還是放更多到科技服務平台上好。

“科技經費的使用模式,不能簡單立項就行了。”10月12日,在首屆中國科技金融促進高峰論壇上,廣東省科技廳副廳長葉景圖如此表示,廣東省最近在反思過去在科技管理中的做法,未來將對既有科技經費使用模式進行調整。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廣東省科技界別政協委員對本報記者表示,立項裏面可能就存在貓膩,基層項目上報時可能存在虛報,實際上100萬元的項目報上來寫200萬元,立項之后更是缺乏監管。

他認為,在我國,科研經費由科技部、科技廳、科技局這樣一層層地審核下發,層級太多,容易出問題。而且科技廳是行政部門,不是科研部門,由他們來掌握經費和項目的發放並不合理。

上述廣東省政協委員建議,我國的科研經費模式改革可向一些發達國家學習,比如德國,由一家協會統籌所有科研院所,並管理全部科研經費的發放。沒有人為的行政管理角色,協會會長是科研出身的,知道錢應該花在哪裏。

“現在的主要問題在於我國各地科技部門既當運動員又當球證,”上述政協委員,“如果要監管到位,必須將經費的發放者與監管者分開,給錢的人負責做審計,拿錢的人專心做項目。”

萬鋼在上述發布會上還透露了完善科研經費監管的設想。“我們應該做到每一個科研課題的經費使用至少在本課題、本單位中要公開、要透明,這樣才能避免一些惡性問題的發生,這樣才能使我們的科研經費更加提高效率。”他。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