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A股港股

聯合國證實沙林毒氣屠殺敘平民 但未表明誰幹的 美俄再現分歧

鉅亨網新聞中心


聯合國昨(16)日公布就敘利亞化武襲擊的調查報告,指出有「清晰及可信」證據證明上月21日在大馬士革附近的襲擊中曾使用沙林毒氣,報告附有一張現場照片佐證,但沒表明誰用化武,美俄之間再次就調查結論顯現分歧。調查小組認為,在歷時30個月的敘國衝突中,交戰方曾大規模使用化武對付平民,包括兒童。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稱,大馬士革的化武攻擊是「戰爭罪行」。

香港《文匯報》綜合外電消息,聯國調查團前日將化武報告呈交潘基文,潘基文於香港時間昨(16)晚11時15分在安理會閉門會議發表報告,其後向聯合國大會簡報。有分析形容,俄羅斯及美國的協議「脆弱」,雖為敘國交出化武設下框架,但無表明交戰各方如何消弭分歧,質疑敘國會否全面履行國際承諾。


法國外長法比尤斯指,報告反映巴沙爾政府「毫無疑問」要為化武襲擊負責。

法國總統歐蘭德昨會晤美國國務卿克里和英國外相夏偉林後稱,法美英已向安理會提交措辭強硬、具約束力的決議草案,對銷毀化武設下期限,期望本周內通過決議;若敘總統巴沙爾政府不交出化武,要面對嚴重後果。三國亦同意加強支援敘反對派,下周會邀請敘利亞全國委員會領袖到紐約參與國際會議。俄外長拉夫羅夫警告,強硬決議可能令第二次日內瓦國際會議無法舉行。

聯合國一直強調,調查小組的任務不是確定哪一方應為懷疑發生的化武襲擊負責,而是確定是否有人使用化武。有安理會外交官說:「讀過這份報告的人都能猜得到誰使用化武。」

安理會昨同時討論俄美就銷毀敘化武的協議。有分析則潑冷水,指協議或許是突破,但不能解決曠日持久的敘國衝突。專家指協議面臨重重考驗,首先是巴沙爾是否值得信任,即使他合作,俄美對敘化武地點多寡各說各話,須由國際調查員實地查核。有分析指,一旦巴沙爾政權使詐,拒履行協議,從目前看來,近期政治上處處踫壁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並沒切實可行的「B計劃」。

曾參與銷毀伊拉克化武的聯國化武調查團成員巴特勒指,按俄美所訂時間表,明年中銷毀或移走所有化武非常困難,因趕不及興建銷毀化武設施。他稱,敘國內戰未平,要將化武運出非常危險,無法保障調查員安全,物流配套亦難配合。俄羅斯政治研究中心高級副總裁布任斯基稱,V型毒氣和芥子氣無法運輸,只能就地銷毀,而某些種類的化武只能由專門設備的船運走。

美國國務卿克里前日在耶路撒冷會晤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時表示,若敘利亞不能銷毀全部化武,美方對敘的武力威脅不會只是空談。

克里表示,敘政府已同意一周內提交化武清單,同時再次向以方表明俄美協議可全面銷毀敘化武。內塔尼亞胡說,敘政府須銷毀所有化武,才會給地區帶來較和平的環境。法國總統歐蘭德認為俄美協議並非解決衝突的終點,他呼籲聯合國安理會在周末前表決敘化武決議,繼續向敘施加軍事壓力。

歐蘭德接受電視台訪問時,形容敘國內戰是「21世紀最嚴重悲劇」,並說美俄能達成協議主因是法國施壓,「巴黎和華盛頓確實以武力威脅使用化武的敘利亞政權」。他表示,法國的壓力已說服俄國主動循外交途徑解決問題,接下來就是循政治方式解決敘危機。

敘利亞全國和解事務部長海達前日接受俄國媒體訪問,讚揚俄方的建議避免美國動武,是敘國一次「勝利」,幫助民眾走出危機。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可考慮讓敘反對派參與和平會議。 (接下頁)

[NT:PAGE=$]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報告指,敘反對派武裝分子加劇北部屠殺及其他罪行。英國軍事諮詢公司IHS珍氏研究發現,敘反對派武裝約有10萬人,兩年前衝突爆發以來已分裂成多達1000夥,當中約1萬人為聖戰分子,為與「基地」有聯繫的組織作戰,另有3萬至3.5萬人為強硬派伊斯蘭主義分子。

聯合國調查敘利亞戰爭罪行委員會主席皮涅羅昨表示,委員會正調查敘國自2011年9月以來發生的14次懷疑化武襲擊,以找出幕後主腦。他指調查仍未確定襲擊中使用甚麼物料,正等候另一個化武調查團公布的證據。

皮涅羅強調,在敘國內戰被殺的人,絕大部分是死於槍支和迫擊炮等常規武器。他指委員會相信巴沙爾政府和反對派均犯下戰罪,但政府軍亦同時犯下違反人道罪行。

新華社報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表示,日前俄美在日內瓦就敘利亞化武問題達成框架協議,中方表示歡迎,希望協議得到落實。他表示,政治解決是敘問題唯一現實出路,政治進程與銷毀化武的工作應並行,以早日在聯合國框架內妥善解決問題。中方呼籲敘國立即停火止暴,為啟動銷毀化武及盡早召開第二次日內瓦國際會議創造必要條件。

據《文匯報》「拆局解碼」分析,自美國威嚇要對敘利亞動武後,敘國盟友俄羅斯便以行動回應,陸續調派多艘軍艦往地中海。雖然克宮強調部署並非針對華府的攻敘意圖,又指艦隻「主要」任務是在必要時從敘國撤走公民,但同時可監視部署該水域的美軍軍艦一舉一動,協助敘總統巴沙爾預警。

按目前情況推斷,俄國直接介入軍事行動機會甚微。然而,俄方在月初派往地中海的情報收集船Priazovye,具備雷達及聲納探測器,可偵測美國軍艦位置,倘美軍發射導彈,情報船必然偵察到,讓巴沙爾提早幾分鐘得到警報。另一方面,俄艦現身地中海亦能發出政治訊息,尤如「軍艦外交」,某程度上軍事威懾西方國家。

俄新網昨引述俄羅斯黑海艦隊訊息保障處處長特魯哈切夫海軍上校稱,俄國再派出另一海軍戰艦「亞馬爾」號前往地中海,料於月底離開塞瓦斯托波爾啟程,抵達後,該海域的俄艦將增至11艘。

按照俄國防部新聞局說法,海軍「潘捷列耶夫海軍上將」號大型反潛驅逐艦、「明斯克」號、「新切爾卡斯克」號大型登陸艦等艦艇將開赴地中海,輪換現階段在地中海「重要戰略區域」執行既定任務的「無畏」級導彈驅逐艦和「亞歷山大.沙巴林」號、「涅韋爾斯科伊」、「佩列斯韋特」號大型登陸艦。

一名俄海軍軍官曾透露,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導彈巡洋艦亦將開赴地中海。看來,俄海軍軍旗「安德烈旗」將更多地飄揚在地中海上空,展示俄「藍水軍」發達之肌肉。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