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郭台銘整編:每次看對趨勢但未能成功

鉅亨網新聞中心


長達8小時的“馬拉松”股東會,歷年來人數最多的500~600名小股東——這就是2013年6月26日鴻海(2317.TW,內地稱之為“富士康”)股東大會的“盛況”。

之所以備受關注,原因不外有二:一方面,全球經濟形勢不佳,鴻海1~6月營收額同比下滑12.59%,距離年同比增長15%的目標甚遠;另一方面,鴻海股東們有太多的問題要拋給董事長郭台銘,如被和碩(4938.TW)搶單、“鴻夏(普)戀”遇阻、事業部分拆、電商佈局,甚至是退休問題。


郭台銘一 一回復。他向小股東們保證,不管外界環境怎麼變,公司今年獲利一定比去年多,未來兩三年也都會很樂觀。

2010年,為應對“最艱難”的員工系列墜樓事件,郭台銘開出內遷、加薪、提高自動化、謀局電商通路等“藥方”;而在2013“關鍵年”,郭台銘閉關逾兩月,籌劃公司的“世紀轉型”:艦隊分拆、大小通吃、佈局最后一裡將成為主軸,或許佈局還包括建立自有品牌。

分拆:一石二鳥?

為了應對經濟不景氣,郭台銘稱,鴻海今年將持續進行開源和節流,“員工不該出差的就不要去”。

受制於蘋果增速放緩,在iPhone廉價版等訂單被和碩搶走后,鴻海1~6月營收出現同比下滑12.59%。“代工航母”遇到了自己的“天花板”。

郭台銘雖然不肯承認,但他開出的因應之策中,“艦隊分拆”無疑是最具想象空間的一環。

按照鴻海集團分拆業務結構的重整計劃,郭台銘特別安排第一批被分拆的連接器、納米管以及膠材等3艘“中型艦”進行說明。這三個部分是鴻海最優質的資,有分析人士認為,對此進行分拆是為了今后讓這三塊分別獨立上市。

雖然規模不大,2012年營收額約800億元新台幣,占鴻海整體營收比重僅2%,但連接器事業群(FIT)卻是鴻海最具核心競爭力的事業群,郭台銘不僅自連接器發家,FIT毛利率也高於代工蘋果業務的iDPBG事業群。

據郭台銘介紹,目前,FIT能4成供應鴻海內部,6成供應外部客戶,擁有多項專利;未來獨立后,FIT還可向外界收取專利使用費。郭台銘說,FIT營收目前排名大陸第一,有信心在3年內做到世界第一。

FIT總經理盧松青也表示,明年FIT營收將有機會挑戰千億元新台幣大關。

鴻海旗下天津富納源創公司的碳納米管科技,則是全球第一家將碳納米管商業化並將盈利的企業。

郭台銘稱,鴻海碳納米管應用領域包括所有觸摸屏品,公司在這方面已取得2000項專利,在NB觸控領域,2013年年底前將有新品大量上市,不僅已有營收貢獻,到年底還可獲利。郭台銘因此極為看好這一業務,認為未來還可以繼續分拆出5~10家上市公司。

至於膠材科技,包括膠水、膠帶等,雖然是傳統業,但在與新技術結合后,將催生諸多新應用。例如目前手機等品強調輕薄,已不能再用螺絲,因此改用特殊膠水。鴻海目前所生的相關膠水,既可取代美國大廠,提高品良率,又可減少浪費,節省人工,甚至連面板窄邊框膠水也成功開發出來,未來在觸控、薄膜軟性穿戴品上,相關特殊膠水的應用還將大增。

郭台銘進而表示,鴻海至少還有50家子公司業務可上市,屆時,鴻海也將由航空母艦變成“航空戰鬥群”。

“這當然有可能,但鴻海當年分拆出來的手機代工事業群FIH(2038.HK)也几乎沒有競爭對手。”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稱,從郭台銘的分拆舉措來看,他已經逐步意識到了鴻海規模過大、管理層級過多所帶來的效率問題。而且,要吸引並培育、留住新一代高管,企業分拆上市不失為“一石二鳥”之策:既降低了管理風險,又能更好地將企業多余能推向市場。

但郭台銘也在會中多次強調,這項結構調整行動是“業務結構重整”,而非分拆,主要是因為鴻海的核心競爭力已經調整,但公司仍將持有大部分股權,不會稀釋股東權益,僅有部分開放員工認股,提高員工向心力,且未來這些分拆的公司上市前,“花了13年鴻海股東的錢,當然要讓老股東先認股”。

電商:死不悔改?

與“分拆”相比,鴻海的其他表現均難讓股東放心。

以提高自動化為例。三年前高調提出的“百萬機器人”大軍,進展相當緩慢。郭台銘說,機器人目前執行的成效非常好,但“三年百萬大軍”已調整為中長期目標,當下鴻海工廠使用的機械手僅超過2萬台,距離100萬相去甚遠:目前人手的動作,要抓連接器、抓軟板,還有一些細緻的動作,對機械手來說還沒辦法做到,一些智慧型的軟件也還在開發。

此外,由於擺脫蘋果依賴症目前效果不明顯,與麥德龍等合作的萬得城“觸礁”、萬馬奔騰計劃也將停止,立志將製造鴻海轉變為科技鴻海、服務鴻海的郭台銘如何發力,也成為問題。

郭台銘回應說:“未來鴻海不會再做那麼多店,唯一會做的是體驗館,電子商務就是最后一裡(last mile),因為中國的商業環境沒有美國、歐洲成熟,所以鴻海的萬馬計劃就是放幾隻馬出去,發現不行就將馬收回來。”他強調,馬都在,但“萬馬”會變成“小金剛”。

這是郭台銘第一次對外回應其萬馬奔騰計劃的擱淺,此前,郭台銘的董事長特別助理、通路事業部董事長胡國輝一度稱將在2012年年底開出2000家店,實際上開出的店僅200余家,且多數虧損,根本無力同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競爭。

但在通路方面屢敗屢戰的郭台銘既不氣餒,更不言棄,他舉例說,近日鴻海與統一超(2912.TW)合作,在7-11的實體和網路商城進行合作。郭台銘甚至再次放言稱,鴻海從製造到客戶服務的最后一裡還需要1年的時間才能打通“任督二脈”。

明知鴻海不具備商業流通基因,數次敗走麥城還敢繼續放這樣的“衛星”,郭台銘顯然是看清了當下國內電商競爭“全業務平台”的趨勢,因此才將富士康的電子品搭配7-11超市業態,再玩一把心跳。

問題在於通路和電商領域,郭台銘每次都看對了趨勢,但每次都未能取得成功。鴻海的通路基因缺乏症能否通過與統一超的合作一下“痊癒”,變數尚多。

至於合同被延長到2015年的入股夏普事宜,郭台銘說:“鴻海和日本夏普的關係還在,也還在談,這部分沒有改變,現在是他們急,不是我們急,鴻海不急。”

郭台銘無奈稱,過去一年多來,鴻海擔任談判的人只有他一個,但夏普的談判代表卻已經換了4個,鴻海不能說自己無辜,只能以無奈來形容。

“鴻海今年是成立的第40年,轉型后至少有20年好光景。”郭台銘自信滿滿。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