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天文學家發現3顆類地球行星 距離地球22光年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6-27 15:46


據《北京晨報》消息,德國哥廷根大學昨(26)日宣佈,該校牽頭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一顆恒星周圍的「宜居地帶」發現三顆適宜生命繁衍的「超級地球」。研究人員認為,這一觀測結果意味著,人類先前低估了宇宙中準宜居星球的數量。

中新網報導,這顆代號為「格利澤667C」的恒星位於距地球22光年以外的天蠍座。2012年,一些觀測人員已經發現了Gliese 667C這顆紅矮星,並且判定有一顆行星處於這顆紅矮星的宜居帶內。進一步分析後發現,「格利澤667C」恒星擁有至少6顆行星,這些行星均被認定為「超級地球」,即環境與地球相似、品質通常為地球2倍至10倍的行星。讓研究人員興奮的是,這6顆行星中有3顆位於該恒星系統的「宜居地帶」內。一般而言,每顆擁有行星的恒星都有一片宜居區域,處於這一地帶的行星由於與恒星距離適中,表面溫度不高不低,可能存在液態水,從而為生命繁衍提供了必要條件。


與太陽相比,Gliese 667C品質小,亮度弱,因此宜居帶更加靠近恒星。宜居帶內側距離恒星大約1500萬公里,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1/10;宜居帶外側距離恒星將近5000萬公里,小於水星與太陽間的距離。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之一、來自英國赫特福德大學的天文學家米科·圖奧米說,Gliese 667C距離地球大約22光年。

與地球相比,這3顆可能適合生命繁衍的行星都是「大塊頭」。圖奧米說,3顆行星的品質至多是地球的10倍,與海王星類似。不過,位於宜居帶,並不意味著行星一定具備生命乃至高等文明產生的條件。如果是飽含有毒氣體的氣態行星,生命沒有可能存在。不過,研究人員說,依據行星密度判斷,這三顆行星有可能是更適宜生命繁衍的岩態行星,存在固體表面。

美國華盛頓大學天文學家羅裏·巴恩斯告訴法新社記者:「這些行星是岩態行星的優秀候選人,可能有和地球相似的大氣構成。」巴恩斯說,由於距離恒星太近,這3顆行星可能處於「潮汐鎖定」狀態,也就是行星的某一半球始終面向恒星。

近幾年,與太陽系外宜居星球相關的資訊屢屢見諸報端。除Gliese 667C的行星外,還有4顆行星是熱門候選:

Gliese 581g,2010年9月宣佈發現,是一顆岩態行星,距離地球大約20光年,公轉週期大約30天,處於「宜居帶」。

「開普勒-22b」,2011年12月由美國航空航太局宣佈發現,距地球大約600光年,直徑為地球的2.4倍。研究人員推測,這顆行星有溫室效應,表面平均溫度為22攝氏度。

HD 85512b,2011年9月宣佈發現,距離地球35光年,表面平均溫度估計為25攝氏度。

Gliese 581d,2007年發現。一些研究人員借助大氣建模推測,這顆行星存在溫室效應,可能適合生命繁衍。

不過,這是研究人員首次一次性發現多顆可能宜居的行星。巴恩斯說:「讓人激動的是,我們一次性發現一顆恒星附近的宜居帶中有如此多行星。」

研究報告作者圖奧米說:「這一發現意味著需要大幅度修正先前估計,我們可能低估了準宜居星球的數量。」(接下頁)

[NT:PAGE=$]

人類為何耗鉅資來尋找類地行星?最主要原因在於類地行星意味著可能存在除人類之外的生命。

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類地行星是與地球相類似的行星。它們距離太陽近,體積和品質都較小,平均密度較大,表面溫度較高,大小與地球差不多,也都是由岩石構成的。天文學家認為這些行星上可能孕育生命,因而有研究意義。

此外,地球氣候環境很快就將不適宜人類居住,環境,資源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尋找類地行星的重要性。據科學家的分析,地球人口容量為約100億。聯合國之前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如果生育率保持在目前的預期水準,全球人口將於2050年達到93億,並於2100年達到101億。在遙遠的將來,人類可能需要實現星際移民,才能保證生命的繁衍。

美國宇航局(NASA)的開普勒係外行星探測器任務已經發現了千顆係外行星,科學家認為該任務已經讓我們了解到銀河系中應該擁有數量龐大的行星,類地行星和超級地球的數量可達數十億顆以上。耗資6億美元的開普勒望遠鏡於2009年3月發射升空,開始歷時3年半的飛行任務,以確定銀河系類地行星的分佈有多普遍。開普勒項目首席研究員比爾·博魯茨基5月曾說:「我們手中目前還有可供研究兩年的絕佳數據,所以我認為,最有趣、最激動人心的發現將在未來兩年到來。」

光速是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約為30萬千米每秒。光年並不是一個時間單位,而是距離單位。光在真空中一年所經過的距離稱為一個光年。一光年約為94600億千米,光由太陽到達地球約8分鐘,換句話說,你現在抬頭看到的陽光是太陽8分鐘前釋放的。我們所處的星系--銀河系的直徑約有10萬光年。

如果人類希望探索銀河系的後院,打造超光速飛船是必須要取得突破的,更不用說入主宇宙的遙遠區域了。考慮到恒星之間的距離,光速顯得太慢了。光到達距離我們最近的星系(半人馬座阿爾法星)需要至少4年。最近的可居住的星系與我們的距離可能為20光年至200光年。

至於實現超光速飛行,蟲洞和彎曲驅動在理論上是可行的,但理論還未發展到能夠指導具體的行動。唯一的問題是,愛因斯坦曾經指出,超光速飛行是不可能實現的。根據愛因斯坦的方程式,隨著移動速度越來越快,物體的品質也會不斷增加。隨著移動速度接近光速,物體品質將變得無窮大。換句話說,一粒灰塵以光速飛行時將擁有無窮大的品質,此時此刻,需要借助無窮大的能量才能讓這粒灰塵以接近光速的速度移動。

目前人類最快的飛行器是1970年代中期發射的太陽神(Helios)I和II探測器,創下速度記錄為每小時252792公里,等於每秒70.22公里。要走20光年的距離,需要85714年。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