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福布斯:私密社交網站Path挑戰硅谷傳統商業模式

鉅亨網新聞中心


導語:《福布斯》雜誌網絡版周三發表題為“Path無廣告模式藐視硅谷傳統”(Path s Ad-Free App Flouts Silicon Valley Conventions)的文章,全面回顧了私密社交網站Path的發展歷程。文章稱,Path聯合創始人、CEO戴夫·莫林(Dave Morin)為這家網站設計了一條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不靠廣告這種傳統盈利模式打天下,而是依賴用戶邀請好友加入等獨有模式發展。

以下為文章全文:


拒谷歌收購

莫林承諾,將來Path網站上面不會出現任何形式的廣告。“是的,對不會出現廣告”,莫林在位於舊金山市中心的公司會議室裏,“我們認為,如果不這樣做,用戶就不會提供涉及隱私的信息。”

在硅谷創業行業,有一句十分流行的口號:“獲取用戶,獲取廣告,獲取高估值”。在這種情況下,Path就顯得特立獨行,莫林為Path設計了一條背離常規的發展道路。2010年1月,莫林從Facebook辭職,創建了一家與前雇主完全對立的社交網站——Path:一個私密、只支持移動端的網站,一個將用戶和少數親朋好友聯繫在一起的圈子。

上線僅僅一個月,谷歌便提出以1億美元的價格收購Path,沒料到卻遭到莫林的拒,而當時Path的活躍用戶數僅有1萬。莫林將拒谷歌收購請求稱為是他在Path度過的最為黯淡的一段時間,但他又聳聳了肩,:“我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是希望逆流而上,繼續探索長遠發展目標。”

在一段時間裏,莫林的這一決定似乎是錯誤的。Path的快速增長陷入停滯,在用戶當中的熱度也大幅滑坡。硅谷許多人當時認為,Path充其量只是一個小網絡,與互聯網的發展潮流背道而馳,而莫林也是一個野心膨脹的反面人物,值得大家警醒。在接下來的兩年裏,雖然用戶增長緩慢,但Path頑強地活了下來。

進入今年以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Path復活了。該網站的用戶數量在今年1月還只有500萬,但到8月底卻突破了2000萬。投資者也重新開始關注Path,對其的估值超過了3億美元,當年拒谷歌收購的舉動看上去也不那麼愚蠢了。

分享私密生活

Path是一款移動應用,能讓用戶與特定人群分享自己的私密生活。Facebook和Twitter等大型社交平台上面都充斥廣告商、各類媒體的帖子,以及與用戶長期不聯繫的人,相比之下,Path讓用戶與他們渴望了解的人群建立了聯繫。如果Facebook是一個喧囂吵鬧的大型派對,那麼Path就是好友之間的晚餐聚會。

Path最初設定了50個好友的數量限制,后來才提高至150個。Path因多獨具特色的功能而備受好評,如皮克斯風格的菜單動,繪文字(Emoji)式的表情符號,以及發送地圖提醒好友到達時間的功能。莫林表示,這些功能向用戶展示了真實的情感、感覺或嘲諷,而它們是難以通過設備來表達的。

美國知名風投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合伙人約翰·多爾(John Doerr):“這的確是一件頗具冒險精神的事情,他們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個人社交網絡。”該公司是Path的投資方。另一位Path投資人、美國影星阿什頓·庫徹(Ashton Kutcher)則表示:“Path滿足了人們與親朋好友私下交流的基本需求。Path是我最喜歡的社交網站,是我與朋友分享生活細節的安全港灣。”

然而,私密與病毒式傳播不能混淆。2012年6月,Path的用戶數還只有300萬。與此同時,几乎與Path同一時間創建的熱門照片分享網站Instagram卻擁有近3000萬用戶,這家網站后來被Facebook以7.1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這個時候,Path正處於發展的十字路口,面臨追求規模還是維持現狀的兩難選擇。

注入發展動力

2012年12月,莫林與Path另一位創始人達斯汀·米拉烏(Dustin Mierau)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降低用戶加入Path的門檻。他們與Twitter達成了合作協議,允許用戶與別人分享自己的Path資料。今年3月,Path又新增了私信功能,用以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兩個月以后,它又推出了一項新功能,允許用戶通過Twitter私信系統和Gmail邀請好友加入Path。

得益於上述一系列舉措,Path的注冊用戶數從4月的1000萬上升至8月底的2000萬。此外,Path的黏性也得到了極大改善,活躍用戶平均每天登錄19次,平均每天在Path上面逗留的時長達到20分鐘,相比之下,Facebook和Pinterest用戶在上面逗留的時間分別為17分鐘和3分鐘。

Path目前正在展開新一輪融資,試圖給業務增長注入新的動力。此前,Path的融資總額已經達到4120萬美元,投資方包括Kleiner、Index Ventures等風投公司以及馬克·貝尼奧夫(Marc Benioff)和理查德·布蘭森(Richard Branson)這樣的天使投資人。

有人對Path的增長數字提出了批評,稱這些增長完全是在Facebook及其他渠道上銷售廣告的結果。莫林對這種法進行了反駁,表示Path的業績增長大多數屬於有機增長:60%來自用戶邀請好友加入Path,30%完全屬於有機增長,只有5%來自廣告。

改變人生道路

莫林在美國蒙大拿州首府赫勒納長大,曾在蘋果公司校園營銷部門供職,這也是他在硅谷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實際上,在這段時間,莫林也考慮自主創業,但在2006年10月接受肖恩·帕克(Sean Parker)邀請加盟Facebook以后,他暫時放棄了這一想法。在Facebook,莫林負責開發者平台工作,但2009年的印度之行徹底改變了他的職業生涯。

莫林前往印度是參加阿迪特亞·阿加瓦爾(Aditya Agarwal)和魯奇·桑格維(Ruchi Sangvi)婚禮的,他們二人當時都是Facebook的員工,后來離職加盟了雲存儲服務商Dropbox。Facebook聯合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達斯汀·莫斯科維茨(Dustin Moskovitz)和其他Facebook員工也參加了這次婚禮。

在婚禮上,莫林無意間看到了有“互聯網女王”之稱的著名科技業分析師瑪麗米克爾(Mary Meeker)寫的一篇報導,預測到2013年移動設備銷量將超過台式機。莫林當時忽然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

莫林回憶:“我當時就想,‘天哪,我所有的技術在三年后將變得一文不值。’我有三年時間創建一家公司,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之時,一定要讓它具有競爭力。”於是,莫林在一個月后即從Facebook辭職,去創建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此時,他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創意而已。

在那段時間,莫林與兩位好友——檔案分享服務Napster創始人肖恩范寧(Shawn Fanning)和音樂軟件公司Macster創始人達斯汀·米拉烏探討科技行業趨勢以及未來的公司模式。一天晚上,三人在范寧位於舊金山的公寓裏探討了一個話題,即如何讓社交網站變成私密的交流平台,而不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加入的平台。Path就是在這種討論中誕生的。

遭遇隱私尷尬

作為一家與隱私問題密不可分的公司,Path不止一次陷入尷尬境地。2012年2月,Path被控向伺服器上傳用戶通訊錄,邀請用戶的其他好友加入這個網絡。由於這一違規操作,Path被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處以80萬美元的款。實際上,這種現象在科技界十分普遍,但莫林仍然道歉並刪除了上傳的用戶信息。

去年4月,Path又面臨同樣的麻煩,當時該公司被控在英國市場向用戶好友發送大量垃圾信息。Facebook隨后便關閉了Path用戶在Facebook上尋找好友的功能。雖然Facebook從未解釋這樣做的原因,但很有可能同垃圾信息有關,另外Facebook也越來越把Path看作是競爭對手。莫林:“我們犯了一個錯誤,而這個錯誤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莫林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如何讓Path賺錢。在放棄了廣告這條創收渠道后,Path必須依靠銷售虛擬商品獲利,如表情貼紙和照片濾鏡等。雖然這種虛擬商品對日本移動IM應用Line的業務貢獻巨大,但平均每用戶0.48美元的營收比率,每年也只能給Path創造960萬美元的營收。

未來前景難料

美國投資機構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邁克爾帕切特(Michael Pachter)指出,在Facebook全球11.5億用戶中,只有2%左右購買虛擬商品。因此,僅僅依賴貼紙這一項業務,Path無法走上成功道路。所以,莫林將在本季度推出付費訂服務,讓Path用戶享有特別的內容、功能和存儲服務。

這也是雲筆記應用Evernote當前所採用的商業模式。Evernote擁有6500萬用戶,其中大約4%選擇每月支付5美元或每年支付45美元來獲得額外功能。不過,Evernote以及Dropbox等增值服務品,均擁有數量龐大的商業用戶。Path的挑戰就是,如何在其他社交網站都免費的情況下,讓用戶付費使用Path的服務。

Path還可以選擇另外一條發展道路:打造一個應用平台,這也是莫林在Facebook工作期間經常聽到的一個話題。不過,Path的生態系統開發者很少,只負責發布照片、視頻和數據等,若想打造應用平台,Path則必須擁有與Facebook或Twitter規模相同的數億用戶作為基礎。莫林指出:“Path不是出版商,沒有任何內容,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注定會遭遇許多坎坷。”(清辰)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