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購諾基亞:“后視”鮑爾默犯錯了!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9-04 09:37
侯繼勇
一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是,微軟公司的高管們只會往回看,而不是往前看。這不是那個充滿遠見的微軟。
9月3日午間消息,微軟與諾基亞聯合宣佈,微軟將收購諾基亞設備與服務部門。根據收購協議,微軟將以37.9億歐元收購諾基亞商業部門;同時以16.5億歐元收購其專利組合,共計54.4億歐元。諾基亞現任CEO史蒂芬。艾洛普將出任微軟公司執行副總裁,主管設備與服務,直至交易完成。
收購諾基亞,微軟賭的是移動互聯網:諾基亞的智能設備業務部門包括Lumia品牌和品、功能機和Asha系列手機。微軟在向蘋果致敬:蘋果有的,我也得有,蘋果贏得移動互聯網,iPhone、iPad等硬件設備居功至偉。
這是一個很難讓人信服的策略:一是以蘋果的方式打蘋果,永遠只能當蘋果的跟屁蟲;二是移動互聯網已經是一個處於繁榮巔峰的市場,當一個市場已經處於繁榮巔峰時才進入,其實為時已晚。微軟似乎不懂,早起的鳥兒才有食吃。
微軟應該盯什麼?應該盯業的下一波,盯五年、十年之后的業熱點。未來的業熱點在哪裏?從互聯網與計算技術遷移的角度看,PC互聯網之后是移動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之后是家庭互聯網、家庭互聯網之后是企業互聯網。
如此判斷的依據是,計算技術正從PC、智能手機向家電(包括電視、冰箱、洗衣機,甚至更多傢具設備)上遷移,而企業運營也越來越基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而不是原來的PC+軟件。
從競爭對手面向未來的研發來看,谷歌在搞無人駕駛汽車,蘋果在搞iTV、iWatch。可見微軟與競爭對手發展的邏輯完全不同,競爭對手希望通過技術創新發展一個完全不同的新領域,而微軟則希望併購一塊現在十分賺錢的業務。
或者,微軟的發展邏輯是對當下負責,讓微軟的財報好看,讓股東高興;競爭對手的發展邏輯是對未來負責。
收購策略對於公司發展作用在於“搶跑”:在已經形成的市場上落后了,通過收購趕超對手。這不是“行業領袖級”的公司,而是二流公司賴以常用的法寶;行業領袖級的公司應該引領業創新,推動業向新的階段發展。
這讓人想起了微軟對於雅虎的收購。2008年2月,微軟向雅虎董事會提出收購雅虎,在當時的鮑爾默看來,雅虎有微軟需要的所有東西,門戶+搜索,這是PC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業務。
與今天的移動互聯網一樣,那時的PC互聯網正處於繁榮巔峰:一年前,即2007年1月,蘋果才剛發布了iPhone,還是一個微軟看不起的小玩意,移動互聯網還只是個傳。但是,就是這個小玩意讓微軟再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上述兩起收購,情形類似,只是結果不同,收購雅虎因為談判失敗而放棄,收購諾基亞卻成功了。豪賭一個已經處於繁榮巔峰的業無法成就偉大,微軟需要革命性創新。[NT:PAGE=$]
曾經微軟不是這樣的一家公司。比爾·蓋茲創立的微軟為什麼成功,原因之一即是遠見:1975年,比爾·蓋茲創立微軟時,曾預言20年后每台辦公桌上將擺放一台電腦,至1995年這一目標在歐美已經成為現實;差不多就在1995年前后,比爾·蓋茲做了另一個預言,每個人都將擁有一台電腦,計入智能手機、平板設備等,現在全世界几乎每人都擁有了一台“電腦”。
擁有遠見的微軟是一家了不起的公司,失去了遠見的微軟成為一家在PC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被動、落后的公司。
問題在於鮑爾默嗎?是一部分原因。鮑爾默“營銷出身,缺技術思維”一直被人詬病。收購諾基亞與收購雅虎一樣,顯示了鮑爾默的“后視”:往回看三年,什麼賺錢弄什麼。
后視比短視更可怕,短視還能往前看兩三年,在即將形成的藍海中擁有一席之地,后視則什麼都撈不。企業領袖需要遠見,往前看十年,甚至更長時間。
收購諾基亞就能贏得當下嗎?在智能手機市場,諾基亞與微軟一樣,都是loser(失敗者),已經敗給了蘋果、谷歌,微軟還能希望一群loser進入微軟后就跟打了血針一樣勇猛,向蘋果、谷歌發起猛烈的進攻,成為勝利者?這十分有難度。
唯一可以解釋這次收購的理由是,當年鮑爾默與艾洛普主導了微軟與諾基亞的合作。合作后,諾基亞放棄了塞班,獨挺微軟Windows,結果是諾基亞失去了塞班,微軟Windows卻沒有贏得市場,現在鮑爾默要離職了,艾洛普被稱為微軟的奸細,也在諾基亞混不下去了,這一事件需要個句號,有個交待。
讓人困惑的是,既然如此,鮑爾默為何要繼續保留微軟的股票?
在傳言當中,艾洛普將接替鮑爾默出任微軟CEO,復興微軟。這也很有難度:一個搞垮了諾基亞的CEO搞垮微軟的可能性比搞好微軟的可能性大很多。
艾洛普是微軟放在諾基亞的奸細嗎?微諾(微軟與諾基亞)合作對於微軟並沒有好處,獲得好處的恰恰是微軟的競爭對手蘋果與谷歌,特別是谷歌,因此,艾洛普更像谷歌的奸細。也許是蘋果的奸細。
微軟小心了,請擦亮眼睛防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