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看世界-搖滾吧!圍牆
鉅亨網 楊琇羽 2013-06-21 07:19
冷戰時期的柏林圍牆。(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1946 年開始的美蘇冷戰與 1961 年建起的柏林圍牆,把德國一分為二。
二戰之後到九零年代初,全球幾乎被一座無形的牆分隔為二。看不見的牆,是壁壘分明的意識型態,能看見的牆,是將德國一分為二的柏林圍牆(Berlin Wall)。
1989 年 11 月 9 日夜晚,數萬名歡聲雷動的東德人民湧向檢查哨,駐守在圍牆的士兵驚訝到不敢輕舉妄動,接著幾天,就是望著人民將禁錮他們數十年的高牆破壞推倒。
這場奇蹟是如何發生的?
1989 年 11 月 9 日夜晚,前東德執政黨德國統一社會黨委員君特‧沙博夫斯基(Günter Schabowski)在記者會上,宣讀一份文件,解除東德民眾的旅行限制,包括對西德,且「即刻生效」,難以置信的東德民眾遂大批湧進圍牆邊觀望,接著行動...。
歷史教科書上告訴我們,東西德重回彼此懷抱,要歸功於波蘭貿易團體、時任蘇聯領導人的戈巴契夫、前美國總統雷根及其推動的戰略防禦建制「星戰計畫」(Star War)、時任美總統的老布希、甚至是當年的東德街頭抗議民眾。
柏林圍牆與美國搖滾樂手
德國《明鏡周刊》報導,一位來自美國的搖滾歌手,在這場劃時代的事件中,可能也扮演了一個其中關鍵角色,催化東德青年期待改變的情緒。
讓我們先回到圍牆倒塌的一年前。
1988 年 7 月 19 日,當時的美國搖滾歌手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steen)在東德舉辦一場空前盛大的搖滾音樂演唱會,史普林斯汀的感官刺激與熱情澎湃的表演風格,在參加演唱會的東德青年男女心中,激起不小的火花。
那個年代任職記者、而現於《路透社》柏林辦公室服務滿 20 年的 Erik Kirschbaum 在他的新書中回憶這場盛事。據估計,這一天史普林斯汀演唱會,共吸引超過 30 萬名東德民眾參加,這群人當中許多人渴望改變與更多的自由,而當他們夢寐以求的國際巨星史普林斯汀,遠道而來地站在這群青年面前,他們知道,離夢想並不遠,聽眾們的熱情就更加澎湃,想要改變的情緒就益加強烈。
德資深記者 Kirschbaum 指,這場演唱會對東德民眾而言不僅是「搖滾樂」(Rock’n Roll)的現場體驗,它更是撩起聽眾要「扳倒牆」(Rocking the Wall)的深層渴望。這場搖滾音樂會撼動了多數東德青年,激勵他們能勇於追求自由。
Kirschbaum 在接受德國《明鏡周刊》訪問時指出,當時社會氛圍普遍壓抑保守的東德,因此,前來這場搖滾演唱會的民眾,絕大多數首次才體驗到與為數壯觀的人群共同吶喊,並看著心目中的搖滾偶像在他們面前,聲嘶力竭地唱著他的經典歌曲《Born to Run》、《Badlands》、《Born in the USA》。
[NT:PAGE=$]
美國搖滾歌手布魯斯‧史普林斯汀(Bruce Sprinsteen)1988 年在東德演出的檔案照。(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Kirschbaum 保守估計,東德參加這場演唱會的民眾,無論是在現場聆聽或透過電視收看,年紀多介於 18 到 35 歲之間。因此,他認為歷史學家應深入了解,史普林斯汀 1988 年夏季的那一場演唱會,對於東德革命的關連與影響。
此外,Kirschbaum 認為,若要談音樂文化對東德社會氛圍的影響,除了史普林斯汀,還有另一個值得關注的人物,那就是當年西德的歌手 David Hasselhoff,他在 1989 年春季推出當時排行榜暢銷單曲《Looking for Freedom》。
禁錮的反思 東德演唱會的開端
那麼,讀者不禁會問,在一個保守共產主義國家內,怎會容忍美國人歌手,在其土地上舉辦演唱會?
回顧 1987 年,東德警察不時會對數百位過於接近圍牆的東德人民給以教訓,揮舞手中的棍棒與電擊棒。這群東德民眾為何要冒著被警方毆打的風險佇足在這塊地方,理由是他們想藉著更靠近柏林圍牆,以聆聽到在牆另一端約數百公尺的大衛‧鮑伊(David Bowie)、創世紀樂團(Genesis)與搖滾樂兩人團體 Eurythmics 所舉辦演唱會上飄來的樂聲。
Kirschbaum 笑稱,當時在西德接近柏林圍牆舉辦的搖滾演唱會上,有幾組喇叭甚至還向著東德那一頭播放,讓圍牆另一端的東德同胞也能同樂。
一年之後,1988 年 6 月,幾個國際超級流行樂巨星到訪西德,更讓東德青年更加瘋狂不安,那就是美國流行天王麥克傑克森(Michael Jackson)、以及英國搖滾樂團 Pink Floyd。據報當年東德共產黨政府,還得出動數千名軍警駐守在圍牆,阻擋樂迷接近。
柏林圍牆另一端東德軍警的強勢鎮壓,更讓東德民眾感到更加反感,反思為何他們要被深深地鎖在這個無趣的國度內。
當時東德共產黨內的青年組織「自由德國青年」(FDJ)也開始察覺到人民的不滿,為了要安撫在柏林圍牆一端愈來愈躁動的東德青年,因此也開始籌辦起演唱會,邀請西方知名樂手如巴布迪倫(Bob Dylan)、Depeche Mode、Bryan Adams、Joe Cocker、以及美國搖滾歌手史普林斯汀,以滿足民眾渴望,其中又以史普林斯汀的演唱會規模最為盛大。
只是東德共產黨可能沒料到,本意要幫助國人抒壓的音樂演唱會,最後可能是幫助顛覆共產黨政權的因素之一。
[NT:PAGE=$]
波茨坦廣場上遺留的一塊柏林圍牆遺跡。(圖片取自維基百科)
「改變」不是奢侈願望
Kirschbaum 指出,當年史普林斯汀的演唱會,讓東德青年為之瘋狂,讓更多人對於「自由」的渴望更為殷切,而這樣的說法並非憑空想像。Kirschbaum 研究發現,東德許多曾參與 1988 年史普林斯汀這場演唱會的民眾,坦言那場熱情澎湃的演唱會改變了他們的思維與人生。
當年史普林斯汀的演唱會是在柏林 Weissensee 區舉行,三十萬東德民眾蜂湧而至,演唱會上擠得水泄不通,人們幾乎無法移動,據傳現場有數十人因此暈倒送醫。
更有趣的是,從小被灌輸教育要忠黨愛國的東德青年,竟拿起自製美國國旗,對著心目中的偶像搖旗吶喊。現場的共產黨官員,在聽到有「工人皇帝」(the Boss)之稱的史普林斯汀,唱著反(越)戰意味濃厚與批判美國社會的《Born In the USA》這類碰觸政治敏感的歌曲時,竟出現一副不知所措的窘態。
Kirschbaum 表示,「在柏林圍牆倒塌這場改變國際政治版圖的歷史事件當中,搖滾歌手 Spinsteen 功不可沒。... 至少數千名聽眾開始相信『改變』不僅僅是可能,更是迫在眉睫的行動!」
他回顧,演唱會開演前,原本東德當局僅限定有配票的民眾才能入場參加演唱會,但是開演後,沒票的大批民眾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紛紛要強行湧進現場,主辦單位見勢不可擋,只好拉起周邊圍籬...。這項插曲,形同預告一年後東德的命運。
「圍籬一定會再打開」
史普林斯汀之所以讓東德人瘋狂,不僅因為他是世界搖滾樂壇上的翹楚,更是他向來所塑造的「工人階級」形象,東德人認同度更高,以及史普林斯汀 1988 年 7 月 19 日那個晚上,在台上真心又具啓發性的演出。
那個晚上,史普林斯汀演唱了 32 首歌曲,在唱到第 12 首歌曲時,他對在台下東德觀眾發表溫暖真摰的談話。史普林斯汀說:「今天我在這裏,無意要反對任何一個政府,我來這裏為你們表演,心中帶著期盼,終有一天所有的圍籬都能消失。」
這個時候,台下的觀眾回以熱烈的反應與鼓掌。當時住在東德的農夫 Jörg Beneke 回憶道,史普林斯汀這一席話,讓他猶如觸電一般。
史普林斯汀的經紀人 Landau 告訴 Kirschbaum,當時在音樂會上的聽眾被這樣的氣氛感染,難不期望未來能有所改變。史普林斯汀演唱會曲終人散,但聽眾內心都能感覺到,東德前途即將要有很大的改變。
一年後,沙博夫斯基一只解除東德民眾旅行限制的命令,東德民眾卻回以更激烈的反應及行動,將蘊釀在他們心中許久的渴望,一次宣洩出來,將圍籬扳倒。當然,史普林斯汀1988 年演唱會,雖難有紮實與可信服的論證基礎來證明他在這起事件中的重要性,但不能否認他在東德聽眾心中,留下一抹深刻記憶與對自由的想望。(文:楊琇羽)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