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象”競爭中芯國際從小微突圍
鉅亨網新聞中心
黃遠 夷施 高璟
在上海這個持續高溫的夏天,中芯國際(00981.HK)CEO邱慈雲終於松了一口氣。
兩年前的夏天,邱慈雲重回中芯國際上海總部履新CEO,面臨的局面可謂內外交困:對內要穩定團隊,對外要在晶片代工業不景氣的背景下穩定客戶和訂單。
今年6月,中芯國際發布2013財年Q2財報顯示:當季營收為5.413億美元,同比增長28.3%。凈利潤為7540萬美元,而上年同期僅為710萬美元。這是其連續六季度實現盈利,經歷人事鬥爭風波后的中芯國際正在駛入上升軌道。
“小微”路線
盡管進入上升期,但對比其他強勁競爭對手,中芯國際的差距仍然相當明顯。
市場研究機構IC Insights公佈的2012年全球晶圓代工廠排名顯示,台積電穩坐龍頭寶座,營收規模約是第2名格羅方德的4倍。三星受益蘋果處理器代工業務,排名居第3,過去一直位居第2名的聯電則落至第4。台積電的市占率高達44%,營收几乎是第5名中芯國際的10倍。
根據代工龍頭台積電2013Q2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台積電收入1558.9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319.5億元),凈利潤518.1億新台幣(約合人民幣106.2億元);對比去年同期,台積電的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了21.6%、23.8%。
“張忠謀讓台積電從停滯不前變成一頭靈活的大象”,在台灣媒體眼中,台積電是一頭靈活的大象。自去年以來,台積電來自大陸業務的營收比重從3%提升至5%。台積電分食中國大陸市場的目的非常明顯,這對中芯國際構成了威脅。
全球代工排名第五、體量約1/10的中芯國際,如何與台積電等大象同台競爭呢?
中芯國際董事長張文義曾坦言:我們相對還比較弱小,難以學習代工巨頭們動輒上百億美元的投入方式。他提出差異化的發展模式,希望尋找盈利點與技術路線相結合。
“過去十年,我們一直服務於中國IC設計業,几乎是與他們從小一起成長,還是有一些優勢。”邱慈雲稱,與之相對的,台積電、三星等代工巨頭的客戶群基本上是很大的設計院,它們對於一些剛剛起步的中小型的公司並不是特別注重。[NT:PAGE=$]
工信部去年12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國內客戶選擇中芯國際作為其優先代工合作伙伴的意願比例從2011年的60%提升至2012年的75%;中芯國際在全球代工中成為中國大陸客戶的首選。
中芯國際2013財年Q2財報顯示:其中國區銷售約占當季總銷售額的40.9%,比今年第一季度增長了14.3%,比去年第二季度增長了60.6%。正因為如此,這個市場同樣遭到代工巨頭的覬覦。
“近年來,國內的IC設計公司發展迅猛,其成長速度是其他區域的兩倍或三倍。我們在品質量、客戶服務方面更加努力。”邱慈雲表示,在客戶品導入上,在許多先進工藝的能上,從客戶把數據傳給中芯國際到品進入市場,整個過程壓縮到4~6個月,幫助許多客戶爭取到市場機遇。
與之並重的,則是與大陸設計公司合作,為特殊市場提供整套解決方案。邱慈雲認為,只要中芯國際做好客戶服務,這一塊市場將大有可為。以智能卡為例,目前,智能卡在中國的應用非常特別,有身份證卡、交通卡、社保卡、銀行卡等,身份證卡市場培育了一批非常傑出的設計公司。
在海外市場,中芯國際也採取了“避其鋒芒”的競爭策略,其代表是在日本市場。中芯曾在2002年左右進軍日本市場,主要幫DRAM大廠爾必達(Elpida)代工生晶片品,2007年中芯8%營收來自日本市場,此后因爾必達業績惡化,中芯國際被迫退出日本市場。但是,邱慈雲向記者證實:中芯國際也正在籌劃重新進入日本市場。
成熟工藝再創新
在1965年發明的摩爾定律範疇內,ITRS(國際半導體技術路線圖組織)指出,2010年的技術節點是45納米,2013年為32納米,到2015年將進一步縮小為25納米,2016年為22納米;估計到2018年將會接近硅CMOS技術的極限。
從長遠來看,中芯國際的工藝節點與國際先進工藝相比差距較大,從技術趨勢來看,中芯國際的營收增長點來自45納米及以下技術才算合理。據業界專家莫大康介紹,全球代工主流技術正向28納米、20納米邁進,必會使65納米製程技術品的營收縮小,45/40納米技術品擴大,因此中芯國際必須加快突破先進製程技術。
事實上,今年第二季度,中芯國際40/45納米製程貢獻的銷售額比上一季增長71.9%,對晶圓銷售額的貢獻從第一季度的6.4%上升至第二季度的10.0%。預計今年下半年將貢獻15%的營收。
來自MIC數據顯示,由於28納米的需求激增,今年已有台積電、矽品、京元電、景碩等調高全年資本支出,台積電更達100億美元(約3010億元新台幣)。今年初,台積電宣佈:2013年將在大陸再取得5個以上28納米客戶品。[NT:PAGE=$]
“目前能利用率達到98.5%的情況下,我們也將仔細評估各種擴充8寸能的機會,確保我們的生營運能夠滿足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邱慈雲,在技術路線的選擇上,中芯國際採取兩條腿走路,即:先進工藝和成熟工藝並重。
他透露,中芯國際在今年年底前完成28納米的研發及給客戶設計先導品,明年進入試生,同時也將手開發20納米和14納米先進工藝;同時,會在智能卡、LCD驅動、節能器件等熱點品領域重點突破。
“目前,很多客戶並沒有要求28納米等先進工藝,在成熟工藝領域仍有許多機會。”邱慈雲稱,不同用戶對技術節點有不同的追求,代工企業最根本的是把所有技術節點都做好;“在成熟工藝上,我們仍然配合客戶再開發完善,讓應用更廣泛。”
主要客戶為中芯國際、海力士等的全球第四大半導體商設備廠商美國科天公司(KLA-Tencor,KLAC,NASDAQ)中國總裁張智安對記者,今年半導體行業的景氣度就比去年有所上漲,使得半導體行業的企業今年以來不但訂單上漲,業績也大有改善,中芯國際也因此受益。
但不容忽視的是,代工業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只要投資擴大規模就有風險,會增加折舊而造成虧損,這一平衡實難掌握。不論是擴大規模,還是先進和成熟工藝的持續投入,都需要大量資金。
“在半導體業規模很重要,我們將在確保盈利的基礎上擴大規模。”邱慈雲強調:中芯國際基本有能力應用現金流來抗衡,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充裕的現金,當特殊機會發生時,有能力來抓住。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 講座
- 公告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