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李嘉誠撤離中國意味著李家在走下坡路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5-09-13 12:24
李嘉誠
引言:日前,李嘉誠再次重組旗下產業,經過一系列大規模的資產出售、騰挪,最終完成了公司注冊地的全部外遷。雖然,李嘉誠依然稱看好中國經濟,但拋售中國資產卻毫不含糊,並最終幾乎出清。李嘉誠的這一系列動作實際上從2011年就開始不斷拋售中國資產,並且自2011年以來就沒有在大陸拿地,2012年之后就沒有再購入香港的土地,進入2013年拋售大陸、香港資產的速度更是加速。
很顯然,李嘉誠出售中國資產,其背后一定有深層次的原因,最近很多戰友問相關情況。其實,關於李嘉誠的出走,占豪年初就有兩篇文章,很多戰友可能沒有留意或已經忘記,現在將文章匯總供戰友們分享。
另外,針對下面的文章,這里再稍作補充。其實,之所以撤得這么干凈,除了下面的五個原因外,更重要的是李嘉誠真的老了,香港也老了,而中國的政商關係其接班人是根本玩不轉的。一方面是香港沒了機會,另一方面是接班人在大陸政商關係玩不轉,那么就不如把資產主要放在歐洲——李嘉誠資本來源地更安全。這樣,未來李氏家族的就可以歐洲作為“老巢”,在合適的時機再將尋找國內的投資機會。
當然,當李嘉誠決定撤出中國時,也意味著他的家族將進入下坡路,不久的將來,大陸富豪的資產超過李嘉誠的人將不會少。不過,作為李氏家族來說,這種選擇對其自身來說也許是正確選擇,因為李氏資本的根子是西方的,在李嘉誠已處耄耋之年時,回歸老巢是一種自我保護的選擇。
正文:
2015年剛進入1月初,亞洲首富“超人”李嘉誠就扔出“重磅炸彈”引發世人矚目。李嘉誠要將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合並改組,未來新公司注冊地也將遷至開曼群島。對於這次“大遷徙”式的重組,李嘉誠的解釋是,為了長子李澤鉅接班和方便做生意。在李嘉誠拋出“重磅炸彈”后評論很多,有人甚至以此唱空中國,認為外資在過去一年大量外流,未來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將會暴跌,中國經濟危險云云。
那么,李嘉誠為何要從香港“撤離”?背后有哪些原因?外資在過去一年是否真的大量外流?人民幣資產未來是否真會暴跌?中國經濟真的有系統性風險嗎?下文,占豪(微信號:占豪)先對李嘉誠撤離香港的原因進行闡述,明天微信我們再進一步撤離影響及中國經濟情況。
李嘉誠何許人也?被稱作亞洲“超人”的李嘉誠,過去35年長期蟬聯亞洲首富,是亞洲商場的真正王者,無出其右。對這一點,無人不服,其地位長時間以來也一直難以撼動(未來特別5到10年后肯定被撼動,2014年馬云賬面資產曾一度超李嘉誠。不過,事實上李嘉誠的資產是被低估的,馬云的超越只是賬面上的暫時超越,客觀上李超人的首富地位短期內恐仍無人能撼動)。李嘉誠之所以做這么大的產業,最重要的原因是源於其商業智慧,他是華商中最首屈一指的巨商。李嘉誠在華人圈有巨量粉絲,也包括占豪自己對李嘉誠也一樣很崇敬,關於李嘉誠的創業、管理智慧一二十年前就讀了很多,受益匪淺。
李嘉誠“撤離”香港的撤離二字之所以打上引號,一方面是因為李嘉誠的確在撤離,過去兩三年,李氏家族從大陸、香港撤出的資產超千億,其中一年時間就拋售了800億地產資產。這些錢都又投資到了哪里了呢?大部分投資到了歐洲,主要是英國。這次,又將兩大公司合並,並準備將公司遷到開曼群島,是相關戰略撤離的延續。所以,這是真撤離。另一方面,李氏家族在香港和大陸還有不少資產,所以也不能算完全撤離。因此,我們把“撤離”二字打上引號更合適一點。
我們知道,李嘉誠起家於香港,發達於香港,如今年至耄耋,突然大規模撤離大陸和香港,其中必有重大因素。那么,這些重大因素是什么?李氏為何突然要“撤離”香港呢?占豪認為,李超人撤離香港,不是簡單的一個原因,而是一系列因素作用,讓其作出了如此重大的決策。
一、大陸和香港地產的高估值與歐洲資產的低估值對比。
作為一個生意人、投資人,我們還是將生意放在第一位。毫無疑問,無論是大陸還是香港,地產的估值都是非常高的位置,這種高估值和歐洲資產的低估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從生意角度說,撤資大陸和香港投資歐洲的選擇從投資和生意角度說,是一個好的選擇。在這方面,我們要充分承認李嘉誠的過人眼光。
雖然,長期看中國地產仍有較大升值空間,但至少未來較長周期內,增值空間遠比過去要小得多,甚至還有較大風險。關於地產在中國經濟的的系統性風險,拙作《大博弈中國之危與機(經濟篇)》中有詳細論述,這一點我們必須要承認其存在。
二、世界形勢可能存在的系統性風險。
長期關注占豪微信和閱讀過占豪時事作品的戰友應該對當前國際局勢很清楚,雖然現在世界還不至於引發世界大戰,但新冷戰的風險卻在增加,這一點看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肉搏,再看看中東的形勢都可窺斑見豹。一旦西方和俄羅斯形成新冷戰,那么全球新冷戰的風險就會大大增加,這其中也包括中國。這是當前世界可能存在的局勢劇變風險。
李嘉誠家族雖然創業在香港、發展在香港,成就也在香港和大陸,但李氏家族本質上屬於西方資本。李嘉誠的崛起是在港英時期,是在匯豐銀行等西方資本一手支援下,從籍籍無名到亞洲首富。在其后來的發展中,他的主要資本來源除了自身積累外,融資很大一部分還是來自西方資本。
大集團企業的發展,背后一定要有金融體系的支撐,李嘉誠旗下企業財團的主要支撐來源於英國金融體系。如此一來,如果未來真的爆發新冷戰,真的出現西方金融圍堵中國的局面,李氏財團夾在中間將會非常難受。所以,從資本安全形度考慮,李嘉誠將大規模投資撤離到英國是資本回歸母巢,是一種避險行為,規避的是大的、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就資本生存角度說,這種做法屬於為自保作出的戰略調整。
三、香港的政局風險與地位弱化趨勢。
過去幾年,香港政局越來越不穩,2014年10月更是爆發占中運動。作為一個特別行政區,香港在過去數年走得越來越歪,已有誤入歧途的風險。而且,考慮到中央政府要將上海打造成東方的金融中心,香港未來地位必被弱化。如此意味著,香港的發展空間已經到了基本難以突破的天花板。在這種背景下,李超人撤資也就不難理解了。撤離香港總要有去處,但李氏集團的資本之根顯然不是在大陸,所以從資本安全形度考慮,在歐洲資產低估值時撤到英國為主的歐洲雖然不是上上策,但至少是中上策,是較為保守的良好選擇。
四、規避交接班和交接班后的系統性風險。
李嘉誠已是耄耋之年,雖然身體健康但畢竟年歲不饒人,故進行財團的交接班是必然的。從過去李嘉誠對兩子的安排上看,李氏集團未來的掌舵人顯然是其長子李澤鉅。但是,相比李嘉誠在政商兩界長袖善舞的能力,其子一直低調,恐無這樣的大局掌控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安全的做法是不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基於此,一方面將一部分資產分散到低估值的歐洲,另一方面又將公司注冊地轉移島半島開曼群島,就是一種較為穩妥的安排。對李氏家族來說,現階段穩妥可能比進去重要得多。
五、對中國反腐和深化體制改革吃不準。
過去兩年,一方面中國政局大勢已定,另一方面反腐之風越刮越大。這種態勢,讓一些過去與中國大陸某些關鍵人物關係密切的港商有些吃不準很正常。而且,中國確立的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也讓李氏家族這個有西方資本背景的財團留有警惕。這可能也是其撤離的原因之一。
當然,如果單單是為了投資,顯然中國的機會要比英國多很多。譬如,過去很長時間,中國很多國有企業的股價都低於凈資產,未來成長空間也很大,李嘉誠完全可以選擇國有企業作為投資對象。中國正在進行產業升級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的大國戰略大開大合,未來愿景也非常好,戰略投資機遇肯定比英國多得多。所以,李氏家族的撤離,絕不僅僅是因為經濟原因和投資因素,而是包括政治等一系列因素在內的綜合考量下的抉擇。
李嘉誠撤離的影響幾何?
李嘉誠撤離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已經持續兩三年,撤資規模以千億計。如今,又將旗下兩家公司合並,並將注冊地改遷到開曼群島。對於這些行為,占豪(微信號:占豪)昨天在微信當中對李氏家族撤離中國的原因歸為5點(《5原因致李嘉誠“撤離”香港》),這篇文章被廣泛轉載(個別微信號轉載未署名出處,若連續發現剽竊文章,將按侵權向騰訊舉報,后果是封號),僅占豪微信、博客和微博的閱讀量合計一天已超過30萬。
關於李氏家族撤離中國,有分析文章認為是因為國際資本正在撤離中國,人民幣和人民幣資產可能會暴跌,李氏家族撤離是為了避開這一風險才撤離。關於李氏家族是否是因為這些原因,可能對比一下占豪前面一篇文章對此的分析即可有所分辨。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所謂國際資本撤離中國完全是無稽之談。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發布了《世界投資報告2014(中文版)》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fdi(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達到124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位。今年以來,中國fdi流入量繼續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份,我國fdi流入量總額已超過1.5萬億美元。2014年11月份,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62.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1055.06億美元。fdi沒有下降,顯然外資直接投資沒有下降。
至於進入中國的資產投資(包括股票、債券等),看看外匯總局qfii額度不斷新批、總額不斷增加,再看看rqfii額度的不斷增加、滬港通的開通,資金分明在大量流入,哪里有大量撤出?如果大量資本撤出,中國股市會這么蹭蹭蹭嗎?房價能不跌嗎?當然,這個過程中也還是有熱錢撤出的,當然也包括一些正常的投資也在撤,李嘉誠家族一年不就撤出了800億嗎?但這不占主流,比例也不算大。
可能有人會說,今年中國外匯增速前兩個季度不但放緩了,到三季度還下降了1000億美元,總的來說今年增長很少,這是怎么回事呢?中國外匯儲備增長放緩主要由如下幾個原因:
一、外貿順差增速放緩;二、fdi增速放緩;三、中國對外投資大幅增加;四、人民幣國際化速度加快,本幣結算額大幅增長,2014年上半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就發生3.27萬億元,同比增長59.5%,其中人民幣直接對外投資達865億元;五、中國大國戰略在調整,譬如成立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亞投行、絲路基金,都是中國從央行拿出的資金用在了境外投資,這塊增加了,外匯儲備正在變成資產沉淀下來;六、央行不再強制結匯以來,有些外匯實際上是在民間持有著。
所以,所謂外資大規模撤離中國之說根本不靠譜,屬於對經濟發展的相關情況不太了解所致。事實上,外資不但沒有撤離中國,隨著中國發展潛力優勢越來越明顯,中國大國戰略優勢越來越明顯,會有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中國市場投資。特別是在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情況下,中國央行出口的大量人民幣會被境外機構或個人再投資到中國市場,這些資金將不再顯示為外匯(美國人有外匯數據嗎?美元就夠了!人民幣正追求這樣的目標),而是變成境外對中國的投資重新流入中國。
首先,中國股票估值那么低,是投資的爭搶對象,根本不存在多大的暴跌空間。其次,中國房地產的確是一個系統性風險,這一點早在兩三年前拙作《大博弈中國之危與機(形勢篇)》中就有詳細論述,但隨著中國經濟結構轉型推進,這種風險在降低。特別是在中國加速推動銀行資產證券化后,這種風險正在被稀釋,這種稀釋也包括地方債務平臺。更何況,相比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經濟增速要快得多,中國的債務壓力也要小得多。憑什么中國資產就會暴跌而西方的資產就安全?恰恰相反,相比西方,中國資產更安全。如果中國資產都暴跌了,那么將資產藏在哪里還安全呢?
至於人民幣,是否會大跌呢?事實上,中國央行一直試圖在降低人民幣匯率。為什么?因為過去升值太多了,在國際資源價格大跌的情況下適度調低匯率,有利於中國中國中高階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能力,有利於中國資產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中國持有的外匯資產還能對應增值,好處多多。
但是,中國也不會輕易大幅貶值人民幣,人民幣整體會維持穩定。未來,如果大國真的打起針對中國人民幣的貨幣戰爭,為了重設某大國的經濟運行成本,人民幣倒是可能戰略性大幅貶值。但是,那是在大國徹底撕破臉的情況下才可能發生。如果大國都撕破臉了,請問資產放在境外就能安全嗎?特別是如果人在國內的話,資產放境外那就是純風險,一時半會取不回來都有可能。
李嘉誠撤離中國影響有多大?
我們再談李嘉誠撤離的影響。這里,占豪給出三個層面的判斷:
一、李嘉誠撤離對中國影響微乎其微,可忽略不計。二、李嘉誠撤離香港對香港有一定影響,但對香港經濟不起決定性作用。三、對李氏家族來說,這種撤離選擇是保護自己的手段,也是中上策,但卻不是上上策;而且,經此戰略調整版面,可以作出預判,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過,未來20年李氏家族的影響力將會快速衰落。
對於第一個判斷,相信已經不必解釋,因為相比中國來說,李氏家族那點資金只是毛毛雨,中國僅國有資產就超百萬億,僅外匯儲備就有差不多4萬億美元,李氏家族在大陸投資加在一起估計有千億規模。更何況,李氏家族的資產大多是房地產,也並非什么重要戰略領域。所以,李嘉誠撤不撤資,對中國來說影響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對於香港的影響之所以是一定影響,原因在於李氏家族並不能主導香港經濟,香港經濟在整個港人和中國大陸的協調發展。協調好了,李氏就是把資本全撤走,香港該怎樣還是怎樣;協調不好,李氏就是把所有資產都留在香港,香港也是該怎樣還是怎樣。但是,考慮到李氏家族在香港經濟中的影響力,撤資肯定會一定程度地影響香港經濟本身。當然,這種影響,假以時日也就消除掉了,並不會構成什么根本性影響。
那么,為何占豪判斷說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經過了呢?原因有三:
一、脫離中國,李氏家族也就脫離了成長沃土。
李氏家族發達於上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確立了未來的發展方向。特別應該指出的是,李嘉誠在1978年與中國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會面,這對他確立未來地位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1979年,“長江實業”宣布與匯豐銀行達成協議,斥資6.2億元,從匯豐集團購入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22.4%的股權,李嘉誠因而成為首位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79年,英國開始不斷派人摸中國政府對香港底牌。
上述時間點說明什么?說明李嘉誠在中國政府和港英政府之間以及香港定位之間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充分利用了這一大勢。英國愿意支援他,大陸也愿意支援他,他又在香港有了二三十年的發展基礎,是真正的港人。於是,三股力量合為一體,成就了李嘉誠,成就了今天的李氏家族。某種意義上說,李嘉誠的亞洲首富是借力了中英兩國的力量,並立足於自己在香港的發展才有今天。
但是,也正是由上述因素我們可知,李氏家族是借中國改革開放之力和背靠中國這棵大樹發展起來,成為亞洲首富的。但是,如今他斷然地砍掉了支撐自己發展的最粗的一條根,這實際上是斷了李氏家族未來在中國的發展空間。哪怕未來他再次調整戰略,大幅涌入中國大陸進行投資,大的時機也已過去。時機過去了,成本不但會大幅抬高,超額獲利的機會也就沒了。因此,客觀上,李氏家族的戰略選擇決定了他失去了對中國未來三十年的戰略發展機遇。而且,相比前兩個三十年膨脹在速度,本次三十年的膨脹是在體量。因為,今天中國經濟規模的基數遠比前兩個30年大的多得多。
基於這種因素,李氏家族的黃金期當然也就過了。雖然,李氏家族在歐洲也能活得不錯,但遠不如在中國這么如魚得水,歐洲也不可能有中國這么大的發展空間、速度和超額獲利機會。
就資本層面而言,雖然李氏家族的資本本質上是西方資本,但對西方資本來說,李氏家族卻是外人或邊緣人。作為外人和邊緣人,李氏家族不可能進入西方資本的核心圈,這是資本性質決定的。所以,李氏家族想在西方獲得超額利潤完全不可能。這種未來預期,豈能不進入衰落階段?
二、李嘉誠畢竟年邁。
李嘉誠已到耄耋之年,雖然仍精神矍鑠,身體康健,但也畢竟年邁。哪怕像王永慶、邵逸夫那樣成為百歲老人,考慮到身體和精力對公司的駕馭能力也肯定不如從前。至於李家二子,雖都是能力極強之人,但相比其父仍有差距。隨著李嘉誠老去,再加上逐漸脫離中國這棵大樹,其產業將很難再像以前那樣茁壯成長。
三、未來屬於新經濟。
看看近幾年中國富豪榜的變化,起來的多是新經濟領域的佼佼者,房地產創造富豪的能力已大幅衰退。李氏家族過去主要靠房地產的暴力獲得超速發展,其家族過去對新經濟投入相對要少得多。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時間推移,李氏家族的資產獲利能力必然會快速衰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未來一二十年將是李氏家族在財富領域影響力的快速衰退期。
基於上述三個因素再加上李嘉誠的這一“撤離”決策,決定了李氏家族的黃金期已過。進入保江山時期的李氏家族,在未來的發展之路上將會有更多挑戰。(來源:占豪微信)
- 震盪期靠它逢低加碼,追求更大本利和!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