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羅地亞外商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的灰色關聯分析——兼論中國企業對克投資對策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13 09:09
來源:《歐亞經濟》2015年第6期
【內容提要】克羅地亞外商投資總額、行業及來源國區域分布表明,其服務業,特別是銀行業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資。本文運用灰色關聯法分析2005~2012年克羅地亞外商直接投資對其國內產業結構的影響,結果顯示,通信、化學品制造和零售貿易對國內產業結構升級起到較強的推動作用。對2015~2020年克羅地亞吸引外資存量的行業分析表明,在此期間金融服務業的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作用增強。
【關鍵詞】克羅地亞 外商直接投資 產業結構 灰色關聯分析
【基金項目】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中東歐研究中心項目《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克羅地亞外商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研究》(項目編號:y13505-17)。
【作者簡介】張琳,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姚海華,上海海關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系副教授、經濟學博士。
一 引 言
外商投資企業會加劇東道國國內產品和勞動力市場的競爭。由於存在前向(對東道國原材料的需求)及后向關聯效應(最終產品質量的提高及消費者福利的改善),跨國公司對發展中國家的投資可以促進其產業發展和結構升級,但外商直接投資(fdi)對東道國企業生產率的溢出效應受東道國產業政策、投資環境及國內企業技術水平的影響。此外,對於流入新興歐洲市場的外商投資來說,因轉型國家初始條件及吸引投資政策的差異,不同國家外商投資效應並不相同,流入中東歐國家的大規模外商投資使其更好地融入歐盟15國的生產網絡,進而使中東歐轉型國家的出口由勞動密集型產品(服裝、家具)轉向資本密集型產品(汽車、資訊技術產品),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自1993年10月實施旨在制止惡性通貨膨脹的穩定計劃之后,克羅地亞經濟就進入伴隨著低通貨膨脹的穩定增長階段。1995~2006年gdp平均增長率達4.4%;2007年gdp增長高達5.1%;以當年價格計,2008年人均gdp達到1.072 2萬歐元;隨后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經濟陷入衰退,2009年經濟負增長高達6.9%,新增登記失業人數由危機前的20萬人激增至27.1萬人,漲幅達35%。
盡管克羅地亞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以提振經濟,但各項關鍵指標顯示宏觀經濟至今仍未恢復到衰退前水平。2012年,實體經濟增長乏力,難以走出負增長陰影;失業人數增速放緩,但絕對量持續增至33.9萬人,其中男性就業受沖擊較大,失業率由危機前2008年的37.6%增至47%。2014年,失業率略有下降;但2015年,就業情況持續惡化,2月失業率達近10年來最高水平20.3%,4月回落至19.7%。因此,克羅地亞政府以提高就業為前提進一步擴大招商引資力度。
中國與克羅地亞於1992年簽署了政府間經貿協定,之后又簽署了相互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此后,兩國貿易持續快速發展,2012年中國已成為克羅地亞第四大貿易伙伴國,而克羅地亞則連續5年成為中國在前南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但雙邊投資規模仍較小。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對克羅地亞直接投資存量僅為863萬美元,而2012年中國對克羅地亞投資流量僅為5萬美元。由於克羅地亞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市場可以輻射西歐和東南歐國家,具有連接中歐和東歐的地緣優勢。另外,2013年7月1日,克羅地亞成為歐盟第28個成員國,執行歐盟統一的貿易規則,因此,投資克羅地亞並以此進入歐盟市場是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戰略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 克羅地亞外商投資現狀
為了加入歐盟,克羅地亞讓渡了部分主權,在環保、勞動保護、能源政策、投資以及投資爭端解決方面同西歐國家進行了深度一體化。加入歐盟使克羅地亞獲得進入歐洲單一市場、進一步擴大出口和吸引外商投資的機會。克羅地亞法律平等對待國內外投資者,沒有排斥外商投資的篩選機制,也沒有對外商投資施以限制。克羅地亞允許外國投資者以普通合伙、有限合伙、有限責任公司或參股公司的方式進行投資。
(一)吸引外資趨勢分析
1991年克羅地亞宣布獨立后,境內發生了克塞兩族的武裝衝突和戰爭,至1995年內戰結束后,外商投資才開始迅速增長。伴隨經濟穩定計劃的實施,1996年克羅地亞全年吸引外資總額為3.82億歐元;到1999年增至13.38億歐元,年均增幅達52.8%。此外,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的大規模私有化是這一期間外資流入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私有化過程中,克羅地亞政府將銀行、電信、能源領域的大量國有企業出售給外國投資者,初始投資者的利潤再投資及企業間貸款導致2004年后流入克羅地亞的外商直接投資進一步增長,至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外商投資流入額達36.4億歐元。
截至2013年年底,克羅地亞累計吸引外資總額達264.7億歐元,其中1999~2008年流入的資金占總額的70%。此后,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克羅地亞吸引外資額大幅下降,2010年全年吸引外資總額僅10.49億歐元;經過兩年的恢復期,2012年外商投資額略有恢復,為11.09億歐元,但僅為2008年的1/3。
可見,克羅地亞要走出危機的陰影還需要一定時間。
(二)外商投資的行業分布
克羅地亞吸引的外資主要流向服務業,1993~2014年,服務業吸引了超過200億歐元的外商投資,為同期流入克羅地亞外資總額的72.3%,且投資目的多為國內服務市場。
內戰結束后,1994~1998年,制造業,尤其是化學制品相關行業吸引了大量外資。此后,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的銀行業和電信業的大規模私有化使外商以並購(m&a)的方式大量進入服務業,如1999年克羅地亞將國有電信公司(hrvatski telekom)31%的股份以8.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德國電信公司(deutsche telekom)。2000年,外資銀行資產占銀行業總資產的90%多,國有銀行數量從1993年的26家銳減至3家;截至2013年第三季度,銀行業累計獲得外商投資為88.2億歐元,占比高達32.5%,成為外資流入最多的行業。
自由貿易區的設立使批發和傭金貿易共吸引超過25億歐元的外資,如果將之與零售貿易匯總,則流入貿易行業的外資總額為42.3億歐元,占同期流入外資總額的14.4%。這不僅促進了國內就業,同時也反映大型零售貿易領域投資者的進入狀況。
緊隨其后的是房地產業,其中大部分投資分布在餐廳、賓館及與旅遊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占外商直接投資的7.8%。
此外,盡管化學與醫藥行業的吸引力在下降,但2008年仍吸引投資約16億歐元,最近一次大型投資則是2006年美國拜爾公司(barr)斥資20億美元收購中東歐最大的克羅地亞普里瓦醫藥公司(pliva)。
(三)外商投資方式選擇
隨著大部分企業私有化的完成,綠地投資(greenfield)在外商對克羅地亞總投資中的占比不斷提高。2002年,綠地投資占當年克羅地亞外商直接投資的14%;2007年高達73%;2013年,在外資流入銳減的情況下,綠地投資流入10.4億美元,而同年外資參與克羅地亞企業並購額僅為1億美元。可見,綠地投資正逐漸超過曾在私有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並購投資,成為外資流入的主要方式。
(四)外商投資來源國分布
總體而言,克羅地亞外商投資主要來自歐盟成員國。1993~2014年,歐盟13國(eu-13)累計向克羅地亞投資214.65億歐元,占克外資流入總額的73.1%;2004年加入歐盟的8個中東歐成員國(eu-cee)共投入43.03億歐元,占14.7%;其他國家投資額合計占6.3%;瑞士占總投資額的3.7%;國際金融機構投資占1.2%。就單個國家而言,奧地利是克羅地亞外商直接投資的最大來源國,1993~2014年共計投資63.7億歐元。其他排前七位的國家分別為荷蘭(59億歐元)、德國(24.9億歐元)、匈牙利(21.7億歐元)、盧森堡(17.6億歐元)、意大利(14.6億歐元)和法國(13.7億歐元),七國投資額占同期克羅地亞引資總量的73%。 由此可知,盡管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在全球范圍內對外投資規模較小,但卻成為克羅地亞的主要外資來源國。
綜上所述,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克羅地亞吸引外商投資規模大幅縮減,迄今仍未恢復至危機前水平。究其原因,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縮,跨國公司經營風險加大、利潤下滑、資產縮水,為防止出現流動性危機,部分公司減少海外直接投資;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期間克羅地亞國內失業率上升,消費者對未來信心不足,消費支出下降抑制了外資的流入。歐盟統計局數據顯示,克羅地亞消費者信心指數在2008年4月~2009年8月一年多時間里已從-20.5降至-52.3。消費需求的下降無疑會降低企業投資欲望,特別是市場尋求型投資。
三 實證分析
灰色關聯分析是一種因素分析方法,適用於“小樣本、少數據、貧資訊”的數據分析和預測,運用灰色關聯度模型定量測算序列曲線的幾何接近程度,以此體現系統變量之間關係的密切程度或影響大小。比較序列與參考序列曲線形狀越接近,即兩序列曲線的相似與一致程度越高,則兩者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兩者關聯度就越小。
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克羅地亞外商投資的八大行業對國內產業結構的優化均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根據灰色關聯度排名,作用較強的是通信、化學品制造和零售貿易三大行業,而批發貿易的關聯度最低。具體分析如下:
1.金融服務吸引了大量投資。1993~2013年,金融服務共吸引外資88.5億歐元。2004年,金融服務占外商投資總額的44.7%;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流入的外資額大幅下降;2012年全年流入外資額不足1 000萬歐元,但該行業仍占據吸引外資第一名的地位。但因其對就業的貢獻較小,對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並不明顯,但隨著產業結構的提升,其潛力將進一步釋放。
2.通信成為外資流入第二大行業。盡管近年來通信行業的外商投資規模縮小,但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的行業大規模私有化為經濟結構向服務業轉型奠定了基礎。1993~2004年,通信行業共吸引投資31.1億歐元,占吸引外資總額的31.7%,僅次於金融服務。伴隨外資而來的先進生產技術、企業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使通信服務規模迅速擴張,寬帶普及率由2005年的2.61%升至2012年的28.4%,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16.02%。其中,由“德國電信”(deutschetelekom ag)控股的克羅地亞“ht”公司(hrvatski telekom)為國內第一大通信服務運營商,占移動通信服務46.78%的市場份額。
3.批發貿易吸引外資規模較小。批發貿易盡管開放較早,但一直發展緩慢。1993~2007年,批發貿易吸引外商投資在外商投資中所占比重僅為4.9%;2008年外資大量涌入,達10.2億歐元,占當年外商投資總額的24%。
4.石油提煉及核燃料制造業吸引外資額小。直至2003年克羅地亞才放開石油提煉及核燃料制造業的外商投資限制,因此,該行業對產業結構提升作用並不明顯。
四 中國企業對克羅地亞投資建議
2008年,中國經濟連續30余年的高增長基本結束:伴隨勞動力和資源向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轉移、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資本回報率低和技術進步緩慢,經濟增長開始結構性減速。另外,隨著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關係協定(tpp)、跨大西洋(600558,股吧)貿易與投資伙伴關係協定(ttip)、多邊服務業協議(psa)、日歐經濟伙伴關係協定以及歐加自由貿易協定等相繼推出,未來中國經貿發展將面臨嚴峻的“內憂外患”。因此,中國企業可借助克羅地亞地理位置的優勢,謀求進入中東歐市場。
對2005~2012年克羅地亞外商投資的八大行業與產業結構優化的灰色關聯分析顯示,通信、化學品制造和零售貿易與其產業結構優化的關聯度較大,這反映前期私有化是影響其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而從未來6年的趨勢預測看,金融服務將成為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行業之一。此外,克羅地亞是地中海旅遊勝地,旅遊業在其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2013年,克羅地亞旅遊業收入約72億歐元,比2012年增長5%,約占當年gdp總量的16.5%。
與此同時,投資企業應該在了解當地文化、法律的基礎上充分防范投資風險。投資前,投資企業應調查客戶或合作伙伴的資質,實行項目風險評估,並利用保險機構提供的保險服務、商業擔保服務等來保障自身利益。另外,克羅地亞總體失業率較高,當地勞動法制度嚴苛,勞動保障要求較高。為盡量避免文化差異產生的摩擦,投資企業應與當地相關部門和雇員保持溝通。
為便利中國企業對克羅地亞投資,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根據地區投資政策確定投資區域
克羅地亞優先鼓勵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設施建設及新能源等行業的發展,並結合各省區的重點行業吸引外商投資。例如,奧西耶克省以食品、飲料、木材加工、造紙、紡織服裝和化學品制造為主;薩格勒布省耕地面積占全省總面積56%,是全國蘋果、葡萄、蔬菜、牛奶等農產品(000061,股吧)的生產基地,處於全國中心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可以輻射周邊各省區市場;處於最南端的杜布羅夫尼克省計劃通過kupari i、kupari iv和srebreno ii項目引入現代目的地管理系統,發展高階旅遊服務。為持續發揮旅遊業對整體經濟和就業的帶動作用,克羅地亞政府計劃到2020年新增投資70億歐元,將克羅地亞打造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因此,中國企業首先應結合克羅地亞投資政策的傾斜與各省市產業結構優勢確定投資區域。
(二)利用自由區產業集聚效應確定投資行業
克羅地亞國內各類自由區基礎設施完善,側重發展的行業存在差異。例如,設立於1998年的奧西耶克自由區重點發展紡織服裝業。包括意大利著名品牌benetton在內的意大利服裝企業入駐后,聯合克羅地亞國內紡織服裝企業在園區內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借助企業間知識和商業實踐的溢出效應,創造了更高的附加值,改善了國內企業的經營績效。其他自由區的優先發展領域包括加工貿易、商業服務(物流中心、軟件發展中心)、旅遊服務(四星及以上酒店度假村、生態旅遊、文化旅遊項目)等。
因此,中國企業可以憑借低層次的旅遊、餐飲服務進入克羅地亞市場,並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技術逐步向附加值較高的管理、咨詢和教育服務業方向發展,通過技術的反向溢出效應提升企業競爭力,以此促進國內相關產業升級。
(三)利用稅收優惠政策確定最佳投資方式
為盡快走出危機並恢復國內就業,2012年9月,克羅地亞政府頒布《促進投資與改善投資環境法》,將鼓勵投資與促進就業掛鉤,如對投資300萬歐元以上並創造15個就業崗位的企業10年內全部減免所得稅。2013年7月克羅地亞“入盟”后,為加速完成私有化進程,政府立即宣布對包括克羅地亞郵政、航空、航運等領域的28家國有企業實行私有化。這對克羅地亞國內企業經營效率和管理規則提出了挑戰,同時為國際資本流入提供了機會。
因此,中國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進行長期戰略規劃,以獲取資源、獲取技術或市場開拓為投資目的,利用東道國給予的優惠政策,通過綠地投資或股權購買等方式進入中東歐市場。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