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海上通道安全及保障思路研究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1-13 09:07


    來源:《世界地理研究》2015年06月

    作者簡介:杜德斌 華東師范大學人文地理學教授
    馬亞華 華東師范大學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中心
    范斐 上海師范大學商學院
    惲才興 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


中國是一個高度外向型的經濟體,通過參與世界經濟循環,利用國際利益交換機制獲取和平發展所需原料、資本和技術並實現了經濟迅速騰飛[1-2],形成了“大進大出、兩頭在外”的經濟格局。海洋由於其自身廣布性和通連性,承載著今日中國90%以上的進出口運輸,使其成為中國在構建海外供應鏈、版面全球市場網絡過程中最主要的運輸頻道和依托平臺,因此中國“兩頭在外”的經濟格局實質表現為“兩頭在海”的空間格局。從這種意義上講,海上頻道是中國國家有機體的生命線,海上戰略頻道的安全已構成中國核心利益中最基礎部分之一。

1、海上頻道在中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

1.1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對外貿易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加入wto后十多年的發展,中國已逐步成長為世界工廠,國際市場和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支撐作用日漸明顯。2014年,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高達43030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23427億美元,進口總額19603億美元,三者分別比1978年增加207倍、240倍和183倍。雖然從2006年以后,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有所降低,但目前仍保持在50%左右,高於美國、日本和印度等世界其他大國的水平。維持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能源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中國已是全球第一大鐵礦石、煤炭、糧食進口國和第二大石油進口國,其中石油對外依存度接近60%。鐵礦石的進口量占全球同類產品進口量的71%,煤炭占25%,糧食占28%,原油占14%。國際市場不僅已成為中國獲取各種原料、設備和技術等稀缺資源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成為中國實現產品價值、開發閑置資源、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途徑。

目前,中國從事外貿商品生產和進出口貿易服務的企業已遍布各行各業,直接或間接從事對外貿易的從業人數約2億人,約占中國全社會就業總人數的1/4。

1.2中國對外貿易嚴重依賴海洋運輸

通過運輸實現商品位移是完成貿易的基本條件,全球海陸空間和經濟活動分布的基本格局,以及各種運輸方式的自有特征,決定了海洋運輸在世界貨物貿易運輸中的核心地位。據統計,自2000年以來,中國外貿貨物吞吐量以年均15%的速度迅速增長,2014年達35.2億噸,其中95%是經由海洋運輸來實現的。其中原油進口的94%、糧食進口的92%、煤炭進口91%、鐵礦石進口量98%、傳統大宗商品出口的86%、機電產品出口的73%都要依靠海上運輸盂。

目前中國港口貨物吞吐量接近世界海運總量的1/3、集裝箱遠洋運輸量約占全球60%、干散貨占19%、液體運輸占15%榆。中國已開辟出30多條遠洋運輸航線,通達世界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200多個港口,它們共同搭建起中國海運體系的基本框架。按照航行方向的近似性,可將這30多條航線歸並為4條基本航線:向東穿越太平洋(601099,股吧),通往北美和拉美的東行航線;經南海、馬六甲海峽向西進入印度洋,通往中東、非洲和西歐各地的西行航線;經南海向南,通過大洋洲及東南亞的南行航線;經朝鮮海峽向北,進入日本海和北冰洋的北行航線。從運量來看,目前南行航線運量最大,2014年約占中國遠洋(601919,股吧)總運量的50%;西行航線次之,約占1/4;東行航線占20%以上;北行航線運量最小,僅5%左右。從貿易額來看,東行航線占49.7%,西行航線占34.5%,南行航線9.2%,北線航線6.6%。西行航線是最具戰略價值的遠洋航線,承擔了我國進口原油的80%、天然氣的64%、鐵礦石的22%、錳礦的50%的海上運輸。

1.3中國海洋運輸嚴重依賴少數海上頻道

受世界海陸結構的制約,全球海洋運輸航路上分布著眾多海峽、運河等走廊式頻道。這些頻道由於航行便捷,是往來船舶的必經之地;但同時由於航道狹窄、位置險要,成為海洋運輸航線上的咽喉或瓶頸,極易受到外部攻擊和封鎖[3、4]。由於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量巨大,且地區分布相對集中,加之海域的封閉或半封閉性特點,海洋運輸對海上頻道的依賴程度遠高於其他國家。中國所有的遠洋航線中,均無一例外地要穿越一些世界重要的海上頻道[5、6]。通往中東、非洲和西歐的貨物運輸嚴重依賴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和蘇伊士運河等頻道;通往澳洲和東南亞的貨物運輸嚴重依賴巴士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通往日本、北美和拉美的貨物運輸均要穿越琉球諸水道,通往北美和拉美東部的貨物運輸還需經過巴拿馬運河;北上通往俄羅斯遠東、韓國和日本西海岸貨物運輸嚴重依賴朝鮮海峽。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能源資源產品的進口量持續上升,而地區結構卻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地區,海上運輸安全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印度洋航線上的馬六甲海峽、霍爾木茲海峽、曼德海峽等是中國石油(601857,股吧)和天然氣進口的重要海上戰略頻道,中國石油進口的80%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7、8]。這些海上頻道一旦受阻或遭到破壞,必然傷及中國經濟命脈,甚至威脅社會穩定。

2、中國海上頻道安全面臨的挑戰與威脅

受歷史和現實所限,中國尚未構建起與自身經濟實力和現實需要相匹配的海上安全保障體系,用於頻道安全保障的戰略資源和手段嚴重不足,尤其是缺乏對印度洋運油路線的戰略控制能力。這意味著,中國海外供應鏈長期以來一直暴露在多種安全威脅尤其是西方戰略威脅之下,看似平穩運行的國民經濟體系潛伏著安全隱患,其戰略脆弱性不容忽視。

2.1世界海上戰略頻道多被美國控制

2.2美國封堵中國海上頻道意圖日顯

控制包括海上運輸線在內的資源頻道,是守成國家打擊潛在對手、維護自身霸權的慣用手法。在冷戰期間,美國曾試圖憑借兩條島鏈和東亞“輻軸式”同盟體系,封堵中國東進和南下戰略頻道,並把中國的戰略空間壓縮在歐亞大陸東緣范圍內。在21世紀的頭10年,全球力量對比呈現出向新興國家和亞太地區傾斜的趨勢,中國更是通過積極融入國際機制,實現了經濟的較快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顯著提升。在此背景下,再加上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差異,美國加大了對中國戰略遏制力度,海洋也隨即成為中美全球博弈的重要戰場。

2.3周邊大國紛紛制定海洋控制戰略

在當今亞洲國際體系中,日本和印度均是具有一定行為能力的區域性大國,與中國有著類似的結構位置和相互重疊的戰略空間,因此都有在海上排擠中國勢力的戰略意愿。兩國在地理位置上分別扼守著中國進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戰略門戶,擁有威脅中國海上頻道的先天稟賦。兩國都強化了與美國的海上安全合作和全方位戰略合作,並制定了以防范中國為主要動機的海洋控制戰略,不斷強化對周邊海洋權益的爭奪和控制,從而極大壓縮了中國海上利益范圍和防御縱深。

日本海上安全戰略的主要目標是,以美日同盟為基礎,保障周邊海上權益和遠洋頻道安全[15、16]。中日在海上頻道安全上有著相似關切,而且重要航線在空間分布上基本一致,兩國在此領域有著巨大合作潛力。但是,由於日本是美國重要海上盟友,且與中國存在海上權益爭端,日本只可能把中國當作海上重點防范遏制而非合作對象。冷戰結束后,亞太地緣戰略態勢發生了根本變化,以1995年臺海危機為契機,日本對海上安全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逐漸由被動的專守防衛轉向積極的遠洋進攻,其海上自衛隊的作戰范圍隨即擴展到整個亞太地區[17、18]。目前,日本對中國海上頻道的威脅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美日同盟體系內,利用琉球群島、下地島、沖之鳥等島礁建立西太平洋情報網和反潛網,包括在大隅海峽和宮古海峽布設水下監聽設施等,對我進出太平洋的船只進行監控、防范和封堵;二是以保護西南航線為借口,向印度洋方向延伸海上防護范圍,並借機染指馬六甲,從而威脅中國南行和西行航線的運輸安全。

2.4海上頻道周邊地區局勢動盪加劇

中國的遠洋航線,尤其是最重要的西行航線,基本上是沿著歐亞大陸外圍地帶穿行的,這與民族宗教矛盾復雜、熱點問題眾多的“世界動盪之弧”在空間范圍上基本吻合。在冷戰時期,由於美蘇戰略均勢相對穩定,這些地區矛盾總體上處於潛伏和休眠狀態。冷戰結束后,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亞太地緣戰略格局和安全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蓄意呈現和推波助瀾下,許多矛盾被喚醒並開始集中爆發,使原本不安的地區政治局勢更加趨於動盪,從而為相應地區的海上航線帶來多種政治風險。在西亞波斯灣地區,美國利用當地的教派矛盾孤立和限制伊朗,使伊朗在外部苦逼之下多次發出關閉霍爾木茲海峽的威脅;在東南亞,美國不斷鼓吹中國威脅,挑唆菲律賓等東盟小國與中國爭奪海洋權益,使中國南海門戶安全可能因戰爭而受損害;在東北亞,美國利用朝鮮問題和中日矛盾大做文章,反復刺激朝鮮和日本,使區域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給朝鮮海峽、琉球諸水道等中國海上門戶通路制造安全壓力。

2.5多種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凸顯

海上恐怖主義和海盜行為是對中國海上頻道最大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同時也是最現實的威脅。尼日利亞沿海、紅海、亞丁灣、孟加拉灣、馬六甲海峽和南海等海域,是當今世界海盜活動最為頻繁和集中的地區。對於西行航線上的大多數中國船只來說,這些“恐怖水域”都是必經之地。據國際海事組織統計,每年發生在亞洲公海的海盜及劫船事件要占到世界同類事件的70%以上,其中發生在南海和馬六甲海峽的事件就占世界的30-60%,每年超過1000起。

過去幾年來,中國船只曾頻頻遭遇海盜和海上恐怖主義襲擊,並蒙受重大損失,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海盜活動的最大受害國之一。另外,隨著世界反恐戰爭的推進,恐怖分子襲擊海上目標的傾向性越來越強。雖然目前西方才是海上恐怖勢力的主要目標,但不排除未來恐怖分子選擇中國船舶(600150,股吧)下手的可能。可以說,在傳統威脅絲毫未減的情況下,隨著海盜活動與海上恐怖主義的日益猖獗,中國重要海上頻道的安全形勢更加嚴峻。

3、保障中國海上頻道安全的總體思路

海上頻道安全困境是中國海外利益迅速擴大並挑戰現有國際海洋利益格局的結果。無論是索馬里海盜、海上恐怖勢力還是一般中小國家,均不足以動搖中國海上運輸安全的根基。中國在海上遭遇的戰略性威脅主要來自美、日、印三個國家,其中美國是唯一可動用全球性同盟力量關閉主要海上頻道、癱瘓中國運輸體系的國家。當前,無論是軟實力還是硬實力中美之間均存在巨大差距,但是,中國戰略文化深厚、國力發展較快,且臨近主要關鍵戰略頻道,基本具備在亞太和印度洋關鍵海域與戰略對手進行有限博弈、實現相對安全目標的政治、經濟和軍事資源。為此,我們提出“以合作化解風險,以威懾保障安全”的總體思路。以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為中心,大力推進與美國、俄羅斯和航線周邊國家在戰略及各事務性領域的合作,拓展雙邊共同利益空間,以最大誠意和最大努力化解各種海上安全風險;同時沿南海、印度洋方向進行預防性戰略部署,完善海上頻道安全保障體系,全面提升海上力量的威懾能力,遏制各種對華海上冒險活動,從根本上保障中國海上頻道安全。

3.1以合作化解海上安全風險

和平發展已成為時代主旋律,國際體系的整體性和復雜性都有所上升,國家維護安全的手段日益多元化和綜合化。在海上頻道安全領域,中國應積極倡導“和諧海洋”和“合作安全”新理念,以維護公平海洋秩序和合法海洋權力為目標,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通過與相關國家構建“航線共同體”,攜手應對海上頻道安全威脅及挑戰。

3.1.1積極尋求與美國的海上安全合作

美國是中國海上頻道安全威脅的最大來源,應該成為中國海上安全合作尋求的首要對象。加強與美國合作不僅有助於管控兩國戰略風險、化解雙邊海上衝突,還有助於中國應對各種海上非傳統威脅。因此,應積極主動尋求與美國建立海上安全伙伴關係,在兩國具有共同利益、面對共同威脅的領域如打擊海盜和海上恐怖主義,以及海上非法移民和毒品走私等方面深化安全合作,不斷發現並拓展雙方共同利益,努力擴大兩國利益交匯區,使雙方成為平等、負責的“海上利益攸關方”;進一步深化經貿領域的合作,通過利益捆綁機制,抵消、中和雙方在某些領域的利益衝突;以非傳統安全領域合作為切入點,不斷創造和開拓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逐步增強戰略互信,避免戰略對抗。

3.1.2深化與俄羅斯的海上戰略協調

中俄兩國在共同應對西方威脅上存在利益交叉,與俄合作不僅有助於化解雙邊海上利益分歧,而且還對保持全球戰略平衡、對沖美國戰略風險、牽制印度冒險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很長時期內,俄羅斯都將是中國維護海上安全上可以倚重的戰略伙伴。中俄兩國應加強在全球和多邊框架中的磋商,在重大海上安全問題上協調雙方立場,並就全球海上力量平衡問題進行專題溝通,爭取用一個或近似一個聲音說話。短期內兩國可就以下議題探討合作可能性:1)擴大俄對華石油出口計劃,開辟陸上石油運輸路線,包括改造或新建鐵路專線和輸油管道,分散海上運輸風險;2)針對中國海上運輸“南強北弱”的現狀,在圖們江出海口、日本海航線、北冰洋航線問題上進行交流與合作;3)舉行海上聯合行動,尤其是在日本海、東北太平洋、北印度洋和地中海等海域舉行防御性聯合軍演,實行無目標威懾。

3.1.3加強與海上頻道周邊國家的合作

頻道周邊國家是美國戰略資源的落腳點,同時也是中國進行海上防御斗爭的前沿。在亞太地區,中國應利用自身經濟優勢和在亞洲的中心地位,重點加強與日本、印度的合作,尋找雙方在海洋運輸、海上頻道安全等方面的利益交匯點;通過“10+6”等多邊機制,加強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和東盟諸國的經貿合作關係,大力推動亞太新安全觀,打造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產業新秩序,並通過交流和對話來紓緩其戰略焦慮,維護其戰略獨立性,謹防其滑入美國的戰略軌道。在印度洋地區,中國應積極參與環印度洋地區合作聯盟事務,在南亞聯盟、阿拉伯聯盟和非洲聯盟等框架內,加強與斯里蘭卡、埃及、沙特和非洲東海岸國家的經貿、技術和反恐合作,深化與巴基斯坦和伊朗的軍事合作關係,通過巴基斯坦和緬甸等國家進入印度洋,以雙邊及區域合作的方式從西北和西南兩條陸橋向印度洋海域擴展,尋求若干個能夠提供戰略支撐的常駐錨地,把印度洋作為中國海洋戰略的重要,構建海上頻道安全保障體系。

在拉丁美洲,瞄準巴拿巴運河,中國可通過經貿投資加大與中美地峽國家和加勒比諸島國的合作關係,積極參與美洲銀行、加拉比共同體和中美洲共同市場等組織事務,加大在本地區的戰略存在。

3.1.4積極融入和利用現行國際機制

國際法、國際機制和國際組織已成為文明國家在和平時期維護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為主權國家和平利用海上頻道奠定了法理基礎。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中國擁有和平利用海上頻道開展對外交往的基本權利,在戰爭不宜作為首選的和平時代,中國應學會尋求國際司法的保護,用足國際法所賦予的權利,把國際法作為與海上強權斗爭的有力武器。通過聯合國安理會,建立有關國家在打擊海盜、維護海上頻道安全上的有效機制。充分利用現有國際海上安全機制如領海無害通過權、群島海峽過境通行權等,以國際通行規範拓展利益空間。加強與國際海事組織(imo)、國際航道組織(iho)等通力合作,積極參與imo海上頻道安全、船舶安全與港口安全保障事務,力爭在新的國際海上安全規則和危機處理過程中積極牽頭立法,爭取話語權,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海上安全秩序和體系的建立。

3.2以威懾保障海上安全

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合作”對化解海上安全風險具有重要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保障海上安全。面對美國及其同盟體系對我海上頻道的蓄意破壞和封鎖,強大的海上軍事實力和威懾能力,才是未來中國海上頻道安全的根本保證。當前,中國海上軍事力量相對薄弱,海上頻道安全面臨極大隱患和威脅。因此,中國需要努力做好進行長期海上斗爭,尤其是海上軍事斗爭的物質和心理準備,加快海上軍事力量建設,全面提升海上力量的遠程打擊、遠洋護航和遠海補給等核心威懾能力。

3.2.1持續保持對外威懾姿態

一是依靠經濟手段進行威懾。對於實施海上騷擾的中小國家,可考慮使用經濟封鎖、金融制裁、關閉市場等手段予以打擊;對於既構成一定戰略威脅、又高度依賴中國經濟的區域性大國(如日本、印度),如其刻意為中國海上航行制造困難,可考慮使用貿易戰、貨幣戰和匯率戰等手段予以警告和懲罰。二是依靠常規軍事手段進行威懾。要把軍事威懾作為平時維護海上安全的主要工具,著眼於能防患於未然,有效嚇阻潛在對手發動的海上軍事攻擊。可通過遠洋訓練、遠洋護航、海上反恐、艦艇訪問、海上軍演等方式,保持在頻道周邊海域的戰略存在感;在潛在敵對國家附近公海不定期進行電子情報收集、海底水文調查、海上反潛訓練和海上實彈演習等軍事活動;必要時在公海對敵對國家商船進行強行攔截、登船檢查甚至直接扣留等。三是依靠戰略核能力進行威懾。核威懾是一種終極威懾,它能實現對博弈雙方“第一利益”的深度綁定。針對美國軍事同盟的安全威脅,中國應考慮按照“確保相互摧毀”的標準進行軍事斗爭準備,或保持一定核武規模,並始終讓一部分處於戰斗值班狀態。四要準備打一場小規模的海上戰爭,要充分做好戰爭的心理準備,不好戰、不怯戰,可考慮在戰爭強度、時間、范圍基本可控的前提下,冒一定的戰略風險,選擇某些囂張的中小對手,在海上打一場小規模實戰,以積累國家信用、打開海上戰略新局面。

3.2.2加快推進海上軍事力量建設

把握新軍事變革規律,加大投入、提升技術,加快海軍現代化建設步伐,實現海軍跨越式發展,使海軍真正成為中國對外戰略威脅的核心力量,從而有效保障中國海上運輸船舶安全,增強對重要海峽的威懾力。一要加大海上軍事能力建設的資源投入,國防建設和軍事技術研發的資源要更多向海上力量建設傾斜,既要以應對直接的現實威脅為著眼點,提高近海綜合作戰能力,更要著眼利益拓展的需求,發展海軍的遠海防衛作戰能力、加快遠洋投送能力和護航能力建設。二要加快推進海軍戰略轉型,加速海軍由“近岸防御、近海作戰”向“遠海防衛、遠洋控制”的戰略轉型,盡快打造若干以航母為核心的遠洋艦隊,培養海軍遠洋航行和遠程精確打擊等能力,不斷加大海上戰略防御縱深。三要大力擴充海基戰略核力量,爭取維持一支10-15艘的戰略核潛艇隊伍,保證在大西洋(600558,股吧)、印度洋和太平洋至少各有一艘處於值班狀態;基於海基戰略威懾能力,推行“以海制海”和“以海制陸”的兩套威懾路線,即把潛在對手在海上和陸上的所有戰略資產,包括其本土城市、重要交通線、海外軍事基地、海上船舶、戰時盟友等,全部納入海軍打擊范圍,利用海軍的遠程精確打擊和超級毀滅能力對其海上冒險進行嚇阻。四要推動海上力量部署“向西看”,加大在印度洋海域的軍事力量版面,綜合運用經濟和外交手法,尋求在海上戰略要沖設立海軍補給站和軍事基地,為維護海上戰略頻道提供及時、有力的后勤保障和軍事支援。

3.2.3加大海上顯示存在

以海上軍事力量為后盾,緊密結合政治、經濟、外交斗爭,強化海上顯示存在成為各國維護海上頻道安全的主要行動方式。海上顯示存在主要是通過經常的、平時性的海上軍事活動展示軍事實力和維護海上安全的決心,以達到維護海上頻道安全的目的。今後,中國應逐步增加海上巡邏、海上游弋、海上護航演練、海上監視等手段和方式,加強我海上力量在相關戰略頻道及其周邊海域的顯示存在,展示我維護海上頻道安全的能力和決心,以遏制各種對我海上頻道安全不利形勢的發生。同時,要著力增強遠洋護航能力建設,提高護航艦船的技術裝備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加強遠洋護航的訓練演練,提高護航隊伍和綜合保障人員的能力水平。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