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大失所望 分析員看淡喊殺 10大藍籌空軍壓頂
鉅亨網新聞中心
目前業績期已過去大半,大部分的藍籌已公布成績表,當中有些曾令股民賺大錢的企業,如今被分析員看淡並呼籲減持,當中最令人失望的就包括匯控(0005-HK)、利豐(0494-HK)及思捷(0330-HK)。
香港《文匯報》報導,新鴻基金融研究部高級分析員李惠嫻表示,利豐去年核心盈利下降42%,已為市場預期之內,該公司最令投資者失望,是美國經濟在去年第4季表現優於大家預期下,利豐的第4季業績仍沒有改善,雖然淨負債比率大幅下降至約10%,更放棄了達不到的「三年計劃」,但利豐的「中間人」經營模式有逐漸被取代之勢,長遠來說,其業務發展在現有模式下,難以再作突破,故對股份的吸引力存疑。
利豐股價由去年3月23日的19.86元(港元,下同)高位,下挫至大約10元水平,一年跌幅近半,而較年初高位跌幅亦達27%。彭博社統計19間券商中,7家券商投資建議為「賣出」或「跑輸大市」,6家券商為「中性」或「持有」。
另一令人失望的公司為騰訊(0700-HK),李惠嫻認為,該公司的互聯網遊戲業務差,影響騰訊的約70%收入,只能靠網上廣告支撐,未來最大的隱憂,是該公司的市場推廣開支高昂,由於騰訊需要開拓更多市場,推廣開支只升不降,將影響該股投資價值。市場關注其微信的業務發展,相信當有關業務有盈利貢獻,該股才會重獲投資者青睞。
國泰(0293-HK)賺9億元倒退83%,同樣令分析員搖頭。李惠嫻稱,國泰的貨運表現本已不佳,而頭等及商務客位銷售量大降,也拖累整個客運的表現。由於國泰主要經營高端客戶群,環球經濟不濟,對其衝擊尤其大,加上平價航空公司的競爭、油價維持偏高水平,以及工資高昂等因素,令國泰的投資價值大減。她認為,要經濟周期回復高增長,才可重新吸納該股。
中信泰富(0267-HK)當年大舉進軍澳洲礦業,曾惹來市場憧憬萬分,但近年該股在當地遇上重重波折,令不少投資者心灰。耀才證券研究部副經理植耀輝認為,該股可說近年最令人失望的藍籌之一。去年純利69.54億元,下跌24.7%,但剔除物業公平值變動及出售公司收益,不考慮稅項影響,核心盈利約28.29億元,下跌約57%,對一間礦業公司來說,減幅相當厲害。
對於中信泰富的評價,他指其負債沉重,澳洲鐵礦的投資仍需投入大量資金,估計約達150億元,淨負債可能達1000億元,對股價構成巨大壓力,而且在澳洲鐵礦生產線完成前,明年債項將再增加,甚至有分析形容為無底深潭。事實上,今年的銅鐵礦石價格有再下跌風險,而即使價格企穩於現水平,距離07、08年相差甚遠,他形容即使該公司能順利開採礦藏,也可能出現「賣一桶、蝕一桶」的情況,故他將中信泰富評為其中一隻投資者要避開的股份。
華創(0291-HK)的業績同樣令他「跌眼鏡」,該股去年純利升30.9%至39.45億元,但末期息大幅減少,只派0.15元。究其原因,是受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影響中國出口貿易,令華創去年第4季錄得基礎性虧損2.12億元,四項核心業務中,竟有三項錄得虧損,零售、啤酒及飲品業務均「見紅」,外資大行均對此結果感到十分驚訝。 (接下頁)
[NT:PAGE=$]雖然該公司表示,中國「城鎮化」有助市民收入水平提升,有利該公司的零售業,但植耀輝認為,此為「雙刃劍」,因為城鎮化同樣會令商舖的租金上升,令華創的租金開支,甚至人工開支也同樣上升,而經濟大環境卻影響著市民的消費意慾,故他認為華創暫時不要沾手。
至於煤炭板塊則被他長期看淡,藍籌中的神華(1088-HK)及中煤(1898-HK)雖然業績符預期,但投資者不要開心太早,忘卻行業基本因素正在轉變。由於內地空氣污染嚴重,已經成為內地政府首要解決的問題之一,高度污染的煤炭開採及發電,發展必然會受限制。他認為,未來煤炭發電的比率只降不升,潔淨能源將取而代之,該板塊的投資價值也同樣只跌不升;加上今年陸續有煤礦投產,令煤價繼續受壓。
中煤早前曾警告,今年煤價繼續疲弱,該公司純利或按年下跌。有大行表示,年初至今的煤價,分別較去年末季及今年首季跌3%及20%,料今年煤價將按年跌8%,加上成本持續上漲,煤炭公司今年利潤率將進一步受壓。
匯控(0005-HK)(HBC-US)(HSBA-UK)曾為香港股民的寵兒,每逢聖誕都要買入該股當為「聖誕禮物」。該股在去年第四季表現也理想,惟去年全年業績公布後,該股再度成為捱沽對象。金利豐研究部執行董事黃德几稱,匯豐去年大舉出售資產,包括將具盈利貢獻的平保(2318)股份放售,都只夠繳付英美兩地監管機構的罰款。問題是當大量資產已經出售了,就算未來經濟好轉,那豐又靠甚麼來取得盈利呢?
大量出售資產的匯控,去年盈利仍下跌17%。他認為,匯控的成本比率超過 6 成,一直降不下來,成為困擾股價的一座大山,該行管理層即使承諾會降低成本、增加股東回報,目標似乎難以達成,建議他們應面對現實,收回有關承諾。
港交所(0388-HK)是另一支令他失望的股份,他指該股市盈率(本益比)高達35倍,但盈利卻倒退2成,一般而言,投資者已經要避開此類股份,加上港交所斥巨資買入的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不知何年何月才錄得盈利。他直言,港交所股價在幾年內,也難以升穿當年港府的入市價(約155元),除非港交所股價再跌,才建議投資者「撈底」。
匯控、利豐(0494-HK)及思捷(0330-HK),被黃德几認為是最不該沾手的三大藍籌,並且以思捷屬「最差」。他說,思捷的問題嚴重,難以轉型,有機會步利豐後塵,結束高增長階段,投資者普遍對思捷重拾增長動力失去信心,有機會成為下一個「墮落天使」。
曾被視為香港奇跡的思捷,2007年股價最高曾見130元,但截至去年12月止的中期業績,思捷由盈轉虧,蝕4.65億元,不派息。萎靡不振的思捷,2011年曾拋出180億元改革方案,說4年後會帶「Esprit」重回黃金年代。但計劃實施逾1年,思捷不斷燒銀紙,銷售仍繼續跌不停。新上任的行政總裁馬浩思(Jose Martinez),終決定更改轉型計劃,明言思捷在蝕錢兼且資金有限的情況下,不可以再「重複犯錯」,180億元的預算及4年時間表已經「不存在」。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