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次成為全球第五大常規武器出口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3-18 11:37
瑞典知名智庫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一份將於今日發布年度的全球軍火交易報告宣稱,中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常規武器出口國。“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中國首度躋身全球五大武器出口國之列。”報告寫道,“相較於2003-2007年時間段,中國在2008-2012年間對主要常規武器的出口總量實現了162%的增長,這在全球武器出口總量中的份額由2%提升至了5%。”
解放軍后勤學院張禮軍指出,中國對外軍售,既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維持了中國軍工的製造能力和生規模,增加了大量就業機會,同時還加深了與武器接收國的關係,增加了彼此之間的合作與了解。
針對國際社會對近年來中國武器出口的關注,中國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曾表示,中國在武器出口問題上,一直嚴格遵循三項原則:一是有助於接收國的正當防衛能力;二是不損害有關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三是不幹涉接收國的內政。耿雁生表示,中國嚴格遵守聯合國[微博]有關決議,建立了一套完備的軍品出口管製法規體系,武器出口都是合法的、負責任的。
中國降低武器進口依賴
根據SIPRI發布的這份年度全球軍火交易報告數據顯示,美國和俄羅斯迄今仍是全球最大的武器出口國,分別佔據了全球份額的30%和26%。就全球層面來看,相較於2003-2007年,主要常規武器的全球交易總量在2008-2012年增長了17%。
但該研究機構在新聞稿中稱,今年數據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中國取代英國躋身世界第五大常規武器出口國,這也是這一排名20年來第一次發生變化。根據該機構的最新數據,在2008年至2012年的5年間,世界前五大武器供應國分別是美國(30%)、俄羅斯(26%)、德國(7%)、法國(6%)和中國(5%)。
該報告主要撰寫人、SIPRI軍火交易項目主任Paul Holtom認為,盡管中國武器出口量的增長主要是由巴基斯坦的採購量大幅增長所致,但據最近多起交易顯示,對於越來越多的武器採購國而言,中國正在建立起重要供應國的地位。“的確,許多現有的中國武器進口國都還是欠發達國家,不過,我們同樣看到諸如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採購的案例,這些國家對於歐洲和北美的更加成熟的武器供應國同樣至關重要,而中國正在獲取重要的訂單。”他告訴記者說,“同樣值得一提的是,世界第二大武器出口國俄羅斯,同樣依賴向欠發達國家出口奠定自己的地位。”
根據該報告的數據顯示,2008-2012年間,中國向亞洲和大洋洲出口的武器數量占總量的74%,非洲占13%。其中,巴基斯坦佔據了中國武器出口總量的55%,“在未來幾年,巴基斯坦很有可能繼續是中國的第一大客戶。”報告預計。
解放軍后勤學院張禮軍和國防大學李偉在本月初的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國軍品的良好聲譽是多年積累得來的。一是中國軍售武器具有“價廉物美”的鮮明特色。以無人機為例,中國無人機性能先進、用途廣泛,和西方國家品相比某些指標更優,可價格只有西方品的一半甚至更低。而且,中國武器裝備簡單易用,質量可靠、維修方便,更加適合非洲軍隊及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中國武器平台的改進潛力也很大,很多武器平台能夠兼容西方裝備,購買國能迅速形成戰鬥力。中國在武器的售后服務以及技術支持、人員培訓等方面同樣質優價廉。二是中國軍工企業逐步打破了“門戶之見”,注重引進他人的品搞“捆綁銷售”。而“軍民融合”式發展使中國軍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高精尖研製體系已與西方接軌。中國還在多個重大項目上與他國進行聯合研製、聯合生。三是中國武器出口不附加任何額外政治條件。[NT:PAGE=$]
與出口相比,SIPRI報告認為,中國正在降低對武器進口的依賴,2012年也顯示出中國推出了一批國的武器系統。與2003-2007年間仍是全球最大的武器進口國相比,從2008年截至去年,中國已經落到了印度之后,降低進口數量達47%。
亞洲國家競相強化海軍
就地區而言,亞太(包括大洋洲在內)的武器進口量在2008-2012年間引人關注,占到了全球主要常規武器進口總量的几乎一半(47%),而世界五大主要常規武器進口國同樣全部來自亞洲,分別是印度(12%)、中國(6%)、巴基斯坦(5%)、韓國(5%)和新加坡(4%)。
報告尤其提及了亞洲及大洋洲國家對於海軍艦艇及戰機訂單的大幅增加。近年來,一些亞洲和大洋洲國家制定或宣佈了購買遠程戰略轟炸機的計劃,同時開始扶持能夠在國土之外支持軍事力量的戰略系統。報告認為,去年“軍火界”最引人注目的兩件大事當屬俄羅斯交付印度一艘核潛艇以及中國試運行首艘航母。
“海上艦只、武器、戰機及海陸兩用的武器佔據了該區域武器進口類別的大多數。”報告寫道,“東南亞國家的武器進口總量增長了169%。”根據該報告,菲律賓進口總量持續走低,但有關戰機、護衛艦及其他海軍所用武器的訂單或已簽妥或仍在協商之中。而越南的進口總量增加了194%,未來幾年預計會迎來交付高峰,其中包括2013-2016年度從俄羅斯訂購的6艘潛艇。
本地區東南亞國家和澳大利亞對購買潛艇所表現出來的濃厚興趣特別引人注目。該機構稱,在海上領土爭端不斷的背景下,本地區各國都在組建或強化潛艇部隊。2012年,新加坡接收了數年前從瑞典購買的兩艘二手“瓦斯特哥特蘭”級潛艇中的第二艘;印度尼西亞海軍在2011年則向韓國訂購三艘1400噸級潛艇;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也確認計劃購買額外的潛艇;泰國和菲律賓則確認將把潛艇入役納入計劃之中;澳大利亞除了正在購買中的大型水面艦艇和戰鬥機之外,還計劃購買12艘先進的大型常規潛艇並從2012年開始與日本就后者的潛艇技術轉讓展開對話。
能否就此認為亞太地區在海上已經展開了一場軍備競賽呢?Paul Holtom認為,就亞洲的武器採購而言,當然存在競爭因素。最近一些對潛艇的交付、訂購以及計劃有效地展現了這一點。“亞洲國家海上能力的重大升級,某種程度上也是被上世紀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延后了。與此同時,這一地區的確風雲變幻,亞洲國家也能找到願意提供這些海上武器的賣家。”他說。
早報記者 吳挺 實習生 蘇展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