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體化加速… 馬肉風波恐怕只是冰山一角
鉅亨網新聞中心
歐洲「馬肉風波」令全球進一步關注食品欺詐問題。食品標籤與成分不符並不罕見,如南非已在香腸及漢堡驗出驢、水牛及山羊的基因。馬肉風波意味在全球一體化加速、經濟不景氣促使消費模式改變、食品生產技術提高等多種因素交錯下,未來可能有更多食品風波被揭發。
香港《文匯報》報導,隨著全球一體化加速,問題食品可隨超市進佔世界各地。經濟差則令普羅大眾對便宜、易烹調的加工食品需求愈來愈大,部分生產商為壓低成本及提高利潤,不惜將低成本馬肉混入較貴的牛肉產品。食物生產技術提高,更讓業界可提取非精肉及粉紅肉渣等營養價值極低的肉糜,以調味偽裝成廉價加工肉品,魚目混珠。
馬肉風波重點在於「標籤誤導」,因馬肉本身無毒,按理可供食用,但若食品混入馬肉,標籤卻列明是「牛肉」,便是欺騙消費者。更有報告顯示,部分「牛肉」產品驗出豬肉成分,觸犯了一些宗教大忌。另一關注點是部分馬肉可能含有馬用抗炎劑「苯基丁酮」,雖然含量未必足以威脅人體健康,但已對食品檢測及安全構成挑戰。
自從爆出馬肉風波後,西方肉類消費出現「返祖」現象,不少人寧可從肉販購買現宰肉,英國傳統肉販銷售額急升 3 成,正好引證了前英國食品標準局 (FSA) 官員伍爾夫所說:「食物生產鏈愈複雜,愈難監控食品安全。」
美國密西根大學食品安全專家斯平克指出,食品摻假或偽冒圖利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古羅馬。馬肉風波揭發食品供應鏈漏洞,引起消費者、企業及多國政府強烈不安,同時凸顯出當前食品規管對不具食物安全威脅的偵測能力不足。隨著各國加強規管及科研,多種欺詐手段不斷被揭發,馬肉風波正好成為促進食品規管制度進步的催化劑。
馬肉風波自 1 月中爆發後,迅速擴散全球,令雀巢、 Taco Bell、Burger King 等多個國際知名品牌聲譽受損,連香港、新加坡及泰國宜家家居的雪藏肉丸亦要下架。斯平克表示,即使是食安管理系統高水準的大企業亦未能倖免於難,反映食品欺詐無孔不入。他認為,企業其中一種抗衡方法是加強檢測,促使黑心商人避開使用某些物質;企業亦應定期回顧欺詐資料庫,找出哪些產品最易受到偽冒食品威脅。
國際海洋關注組織 Oceana 上月發表報告,顯示近 1/3 魚類產品被錯誤標籤,部分涉及健康危險。斯平克認為,食品問題大多殊途同歸,只要消費者提高警覺,自會促使食品製造、零售商加強規管,阻止不法之徒乘虛而入。
隨著全球化和歐盟等貿易區的設立,商品生產線愈拉愈長,錯綜複雜,透明度大幅降低,令摻假偽冒食品乘虛而入。分析指,馬肉風波暴露全球化生產線 3 個威脅食品安全的根本問題,當中甚至有 2008 年金融海嘯的影子。 (接下頁)
[NT:PAGE=$]
-商人從供應者取得貨品後,可選擇大花金錢檢驗,然後在出事後承擔「把關不力」的罪名;或「信任供應商」不檢驗,一旦出事宣稱「不知情」卸責。結果很多商人選擇後者,使生產線各檢查點形同虛設。情況如各國政府監管金融衍生產品不力,最終爆發金融海嘯。
-食品公司轉向低成本供應商取貨,供應商為賺取利潤,尋找更低成本的供應來源,整條生產線幾乎變得「無利可圖」,促使部分商人為牟利採取非法手段。
-企業為節省成本,通常會從大型供應商取大量貨物,而不是分散貨源。若貨源受污染,爆發規模亦隨之增大。
馬肉風波震驚全歐,但比利時布魯塞爾一間逾百年歷史馬肉餐廳的客人似乎不為所動,甚至向侍應打趣問:「你肯定馬肉裡沒摻牛肉嗎?」餐廳東主格維利表示,窮人以往買不起鮮肉,於是將無法繼續工作的馬匹屠宰食用。她指出,隨著屠夫數目近年不斷減少,現在已改向阿根廷入口馬肉,餐館生意源源不絕,吸引各地馬肉愛好者慕名而至。
正如蛇羹、河豚等亞洲美食令西方人目瞪口呆,歐洲各地亦擁有奇特飲食文化:
西班牙:烤公牛睾丸是西班牙著名小食。
法國:蒿雀是法國其中一項流行美食,食用時客人會按傳統在頭上蓋上毛巾,以困住蒿雀的香氣。前總統密特朗1996年去世前,曾要求將蒿雀作為最後晚餐。蒿雀數目稀少,多年來已禁狩獵,但非法捕獵時有聽聞。
意大利:將驢屁股加上紅酒製成莎樂美腸,伴以意式玉米餅一同食用。
斯洛文尼亞:蜜糖烤睡鼠是古羅馬流行小食。時至今日,烤睡鼠、墨角蘭和醋燜睡鼠仍是當地街頭小食。
格陵蘭島:居民會將多種海鳥原隻封進海豹皮內,埋藏地下數月,待腐爛後挖出食用,作為節日食物。據悉這道菜味道與氣味與某種藍芝士相似。
冰島:其中一種著名節日菜式 Hakarl 是將鯊魚埋在地下數月,待發酵及腐化後食用。通常會與公羊睾丸、烤羊頭及海豹鰭狀肢一同食用。
資料來源:香港文匯報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