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上演中國速度 國人可按照基因治病
鉅亨網新聞中心
基因工程上演中國速度
有科學家預估:未來5到10年,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完全記錄下自己的基因密碼,並最大限度地加以解讀。這意味,30歲的人就能預知自己50歲會得什麼病,並且提早進行預防。每年將為全球節省3000億~4000億美元的醫療支出。
楊惠蘭
瞧病進入基因時代
2013年5月,37歲的好萊塢女星安吉麗娜·裘莉在《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公開宣佈自己接受了雙乳乳腺切除手術,稱醫生診斷認為自己攜帶致癌基因BRCA1,患乳腺癌的危險幾率是87%、患卵巢癌的幾率是50%。就在安吉麗娜·裘莉宣佈雙乳乳腺切除手術后不到兩周,她的姨媽因乳腺癌去世,而此前,裘莉的母親也被同樣的病奪走了生命。
裘莉之所以能提前擺脫病魔,並非基於母親和姨媽的“經驗”,而是根據全基因組測序,她得出了科學的判斷。目前,全球已有超過百位頂級科學家或商業巨子完成了個人全基因組測序。
通過全基因組測序,我們還能知道什麼?
“除了可以繪製個人全基因圖譜之外,還可以將人體所攜帶的所有變異基因找出來,發現潛在的危險因素,包括家族遺傳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各類疾病。”上海張江轉化醫學研發中心副主任吳孟華。此外,針對一些疑難的腫瘤患者,也可以通過基因測序找到原發病灶,對腫瘤進行精確分型。
2005年血液病專業的樓敬偉放棄國內優厚的薪資待遇,遠赴太平洋彼岸的美國鑽研蛋白質晶片。如今,他已經是上海寶藤生物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裁,他告訴記者,“現在只要用25微升的血清,就可以完成4000個指標的檢測,這在醫學上是個革命性的進程,有了蛋白質晶片這項技術,為人體大規模篩查提供了可能性,而且便宜,是所有老百姓都用得起的。”
樓敬偉語帶激動,因為以往,光是一個樣本的檢測就需要2毫升的血,就算用完人體身上所有的血液(約4000~6000毫升),也只能完成2000~3000個檢測。
有科學家預估:未來5到10年,每個中國人都可以完全記錄下自己的基因密碼,並最大限度地加以解讀。這意味,30歲的人就能預知自己50歲會得什麼病,並且提早進行預防。根據國際知名商業評估機構麥肯錫的預測,如果醫學早期預防措施運用得宜,每年將為全球節省3000億~4000億美元的醫療支出。[NT:PAGE=$]
看似天方夜譚,但國內的基因工程技術正以超快的速度驚艷於國際舞台。“因為中國的基因工程,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們不需要自己從頭研發新藥。”上海長征醫院腫瘤科主任、人民解放軍腫瘤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傑軍對《中國經濟周刊》。
有市場沒人才
上海寶藤醫學檢驗所項目總監許騁告訴記者,為裘莉進行基因檢測的美國Myriad公司,在美國申請到了乳癌基因檢測的專利保護,也就是,全美國,只有Myriad公司可以做乳癌的BRCA1和BRCA2這兩個基因檢測。而每進行一次乳癌基因檢測,就有3800美元的進賬,光是乳癌這項檢測的年營收就高達近5億美元!
但是在中國,“因為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完成,基於‘全人類共同財’的前題,基因專利在中國是不被保護的,”許騁,“在國內,只要1500美元就可以針對人類60余個與所有遺傳性癌症相關的基因進行檢測,但是在美國若要做完這60余個基因檢測,至少得花上3萬美元。”
然而,即使收費不高,中國每年做全套基因檢測的人群也不超過300人。
王傑軍,“市場是逐漸比較的過程,同時也是鍛煉隊伍的過程和業淘汰的過程”,多如過江之鯽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這場競賽中退出,這個從亂到治的過程中,除了比資金、比平台,還要比人才。
因為按照美國的準流程,在進行癌症等高危人群的基因檢測時,要先跟患者面談,詢問家族病史之后,抽取1~2毫升的外周血進行采樣,再提取血樣裏的DNA進行基因測序,接把基因突變的位點與資料庫進行對比,之后才會出具檢測報告並且介紹預防性的干預手段。而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需要專業的遺傳諮詢師針對報告進行解讀。
在美國,有4000余位專業的遺傳諮詢師(年薪普遍在八九萬美元)分佈在各大醫院對基因檢測報告進行解讀;在中國,只有20多位經過衛生部門培訓的諮詢師。
為了解決人才荒,國家優生優育協會、復旦大學與上海張江轉化醫學研發中心在今年3月,成立了中國第一屆遺傳諮詢師培訓班,從具有2年醫學檢驗相關背景或至少2年生物醫藥臨床背景的專業人才中,培育出60余名遺傳諮詢師。
許騁,從20名躍增到60名,瞬間增長3倍,但若要達到美國的水平,中國人口需要16000名諮詢師。如果按照每年60個諮詢師的培育速度計算,中國需要200年才能趕上美國現在的水平。[NT:PAGE=$]
雲計算助力基因檢測
“關鍵是數據管理!而中國醫院的資料庫,並不能滿足現在的需求,也缺少法律上的規範。”執業超過30年的王傑軍一語道破個中原因。即便寶藤公司自2009年開始有計劃地累積自己的資料庫,已達4萬例腫瘤病例,但是離所謂的大資料庫仍有相當的距離。
目前,基因數據來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公用資料庫,通常是來自於各科研機構的研究報告,這些數據是免費的數據;二是商用資料庫,通常是各大藥廠和生物技術公司提供,需要付費才能看到;三是由各家分子檢測公司積累而成的資料庫,此類數據一般不會在網絡上公開。
要真正服務於臨床,則需要像寶藤公司這樣,在前兩部分資料庫的內容上融入多年積累起來的、能體現中國人群基因特點的資料庫。
為了讓所有資料庫匯合形成合力,王傑軍教授成立了“中國腫瘤防治與雲計算應用聯盟”,他希望把各家醫院、各個醫生的病理臨床數據全部放在雲端上,為國人提供最客觀、最科學的治療觀念,“只要找到足夠的人,只要半年時間,我就能為中國80%的病人找到最規範的治療模式。通過雲計算,生屬於中國的數據指南!”
王傑軍教授,“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在中國建立起一套真正服務於患者、醫生,並同時能指導科學研究和準化管理的醫學雲體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