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百萬輛出口並不意味著實力提升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30 14:37
每經記者 楊海豔 發自上海
中國汽車出口量繼去年突破100萬輛後,今年依然保持強勁勢頭。近年來,我國車企力促產品出口,但是,加速海外拓展除了釋放「過剩」的產能之外,汽車出口也是中國企業 「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是簡單的海外「賣車」。
產品、技術、資金和管理並行的出口模式正成為汽車企業的新方向。在新的國際市場環境下,中國車企如何「揚長避短」?針對相關話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和業內人士進行了探討。
討論人:
張志勇 汽車分析師
崔東樹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
鐘師 汽車行業分析師
曾志凌LMCAutomotive亞太區汽車市場研究總監
NBD:汽車出口對中國企業的意義何在?
崔東樹:車企出口能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產能起到消化作用,但國外市場目前更多只是補充,國內市場才是自主品牌的主戰場。要做好出口,車企應該致力於在海外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僅僅想著怎樣轉移和消化產能。
鐘師:期待海外市場消化車企產能,無疑是一種短視的行為。如果產品在國內市場得不到認可,相信在國外市場也不會有太好的表現。再說,目前出口國都希望車企去當地建廠,拉動就業等,所以本土化的出口才是未來的趨勢。
曾志凌:目前有的出口企業確實在利用國外市場消化國內產能,部分企業出口量甚至佔到總銷量的40%左右。但是,過分注重海外市場,有可能會造成企業國內市場份額的萎縮。而國外市場發展的不可預知性,會使企業在突發性事件面前顯得很被動。
張志勇:我認為車企出口的意義在於利用國外市場,提升對市場的把控能力,提升產品品質,從而反哺國內市場,而不應該只著眼於銷量的提升。此外,由於不少產品國外售價高於國內,所以應該利用出口帶來的現金流,服務於品牌的長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銷量的提升只能代表車企在做「大」,而不是做「強」,一定要改變觀念。[NT:PAGE=$]
NBD:中國汽車出口達到百萬輛規模後,顯現出的短板在何處?
鐘師:雖然去年出口規模達到了百萬,但並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整車出口,還包括一些特種車或者來料加工組裝的車型,中國車企的出口並沒有想像那麼樂觀。從某種意義上說,除了價格外,中國車企在出口的其他方面幾乎沒有優勢可言。
張志勇:近年來中國車企出口總量有了大的提升,這主要是因為加入出口陣營的車企和所開拓的市場在不斷增加,並不能絕對地認為國內車企出口的實力在大幅提升。
目前來看,國內汽車出口的品質相較6年前有所提升,但這還不足以讓車企在海外市場站穩腳跟,尤其是遭遇跨國車企的擠壓時,國內車企的不足便一覽無遺。這也是近年來有些車企在巴西、俄羅斯等市場銷量不斷波動的原因所在。
崔東樹:不足之處在於在國內的本地化建設並不充分,對出口國的市場狀況理解不深入。與此同時,雖然乘用車目前走勢良好,但過去商用車的出口優勢在慢慢減弱,近年商用車的出口走得並不順利。
曾志凌:一個很大的不足在於車企在選擇出口市場時喜歡 「扎堆」,造成國內車企之間的無序和不良競爭。
NBD:怎樣看待目前國內車企出口由「游擊戰」轉化為「陣地戰」,並開始在海外塑造品牌的變化?
崔東樹:塑造品牌將有利於中國汽車產品在當地的傳播。在品牌打造的過程中,國內車企的工作人員能更深入地接觸海外市場,對產品進行本土化改進,這無疑將增加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穩定性。但這一行為將會給車企帶來更多的成本壓力。
張志勇:品牌的塑造並非一日之功,首先得要打造品質「夯實地基」,這是一個艱難且短期內難以收到成效的工作,但一旦品質得到提升,品牌形象的樹立也就順理成章了。
鐘師:在目前的情況下,車企要做的應該是提升硬件,比如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如果這些都得不到保障,盲目說品牌打造,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