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人民幣升值系列2/3:坐享升值抗通脹 人民幣產品勝過磚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28 11:29


人民幣近期加快升值,香港大量日用商品由大陸進口,小市民及投資者又要動腦筋來對沖人民幣升值的影響。目前港府「多辣招」壓樓價,買「磚頭」已不能成為抗通脹首選。有分析指出,港府短期內推出的通脹掛鉤債券(iBond),可成為保守投資者抗通脹的選擇。另外,風險不算高的高息股及人民幣債券基金,同樣有助抗通脹,一年回報可高達逾10%。

香港《文匯報》報導,人民幣又創新高,兌美元官方中間價昨報6.1811,再創匯改新高,兌港元銀行牌價則為1.2672,即每港元只能換到0.7892人民幣人民幣匯價走勢凌厲,今年來已累升1.94%,加上市場盛傳人民幣將進一步匯改,刺激升值速度明顯較去年加快。有學者指出,前幾年人民幣匯價趨升,港元相對便宜,有助促使「自由行」旅客消費,但如今自由行的經濟效益已近飽和,租金卻繼續高企,一旦人民幣匯價再上升,勢必影響本港的進口,以及令通脹重新升溫。


辣招下 買「磚頭」路不通

換作以往,買「磚頭」是對抗通脹及銀紙貶值的不二法門,但今日此路已不通,皆因政府重稅打壓樓市,買樓短期難有利可圖。作為小市民,目前若不想只收2%多息將港幣轉存人民幣的話,可考慮買一些相對穩陣的投資產品,iBond是其中最為穩陣之選,港府早前公布,香港首季CPI 3.7%,估計全年將達4.5-6.5%,即使以3.7%計,iBond的回報已比得上匯控(0005-HK)。

iBond回報勝定存料搶手

金管局日前就第三批iBond開券商簡介會,財爺亦表明新一批iBond周內公布詳情。市場傳出,今期iBond將於6月4日推出,總額為100億元(港元,下同),每手10000元,6月25日正式上市。受樓市股市淡靜等因素影響,經濟學者預料今期iBond會較「搶手」,估計超購4至7倍,原因是iBond的回報率可達3%,甚至逾4%,優於銀行定期存款。如果以去年5月至10月的數據計算,息率則為3.48%。

輝立證券發言人表示,預期新一批iBond的整體回報率只有3至4%,未必及得上首兩批的iBond,但預期利率低企的環境仍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人民幣升值也令本港的通脹可望上升,令今批iBond仍有相當吸引力。該行預期,今次認購iBond的人數會超過50萬人,比第二批iBond的33萬人更踴躍,該行已預留高達10億元孖展額,並對符合要求的客戶,以零按金、零手續費及零孖展息作招徠。

看好股市可投資高息股

除iBond外,亦有一些相對穩定的產品可供考慮。新鴻基金融財富管理策略師蘇沛豐認為,現時通脹非特別高,預期第三批iBond的回報率約3.8%,由於股市造好,部分承受能力稍高的投資者或會傾向投資高息股票,或投資人民幣債券基金,以對沖人民幣升值風險。

根據Morningstar資料,今年人民幣債券基金的回報頗為理想,大部分基金今年至今的回報都超過3%,有19支基金的回報逾3.8%,即跑贏第三批iBond的預期回報,再加上人民幣升值因素(人民幣兌港元今年至今已升值1.94%),雖然風險比iBond大,但回報更佳。若以一年回報計,絕大部分都有7%以上。以恒生人民幣債券基金A為例,該基金本年至今回報5.41%,一年回報更達11.1%;而海通環球人民幣收益基金及中國平安精選人民幣債券基金,一年的回報也超過1成,成功對沖人民幣不斷升值的風險。

人民幣因由今年以來一直有利好消息,包括日元量寬、歐洲央行減息等,熱錢無處可走,資金排住隊來中國買人民幣,帶動人民幣走強。一向看俏人民幣升值的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及財務高級講師李兆波指,外圍消息令人民幣短暫急升,但預期全年不會過急升值。

他指,香港人民幣存款息率愈來愈好,加上香港人民幣產品類型較內地多樣化,相對內地銀監不斷收緊對金融產品的監管,吸引不少內地資金來港投資人民幣產品。而內企來港借人民幣的需求不斷上升,香港又面對台灣等周邊地區開始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競爭,都令港銀需加強利率優勢。他更指,他本月8日剛從台灣回港,發現當地的富邦銀行人民幣存款息率亦有2.2至2.3%,甚具吸引力。

李兆波現時仍有資金分別存放於內地及香港銀行收息,內地主要以5年期的存款為主,貪其息率較港銀高,短期存款則會考慮本港銀行,建議市民可多比較不同銀行的息率及個人是否方便往來內地投資再決定投資方向,但本港現時亦陸續有長年期的人民幣存款產品。

人民幣債方面,雖然息率較為不吸引,但部分國債息率仍有達2%,若作為投資組合中較穩定的選擇可考慮,但仍暫未成氣候,未是最佳之選。 (接下頁)

[NT:PAGE=$]

香港百物騰貴,歸根究柢港幣愈來愈不「見使」是主要因素。香港食品主要依賴內地進口,在市場上每百港元對人民幣早穿8算,所以小市民自然要捱貴米貴菜。

據政府早前公布的3月份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因新鮮蔬菜價格下跌所致,基本通脹率為3.7%,更較今年1月及2月份的平均升幅3.8%回落,但官方數字和市場反應實有一段差距,因本港食品的進口價格很大程度受人民幣升值影響。據大米入口商通泰行負責人李豐年指,人民幣升值為內地進口食品帶來更大壓力,鮮肉已是一個例子。內地大米來貨價今年加約10%,與進口泰國米加幅相若,罐頭食品價格現暫時基本保持,一般副食品如五香肉丁和菜甫來貨價加價2-3%。

預告:明日刊出系列三,將介紹投資內地銀行理財產品要留意的風險。
 
人民幣匯改大事

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宣佈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開始實行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提高2%至8.11,作為次日的中間價。

2005年9月23日:人民銀行決定適當放寬人民幣匯價交易幅度,擴大即期外匯市場非美元貨幣對人民幣交易價的浮動幅度,從原來的上下1.5%擴大到3%,適度擴大了銀行對客戶美元掛牌匯價價差幅度,並取消了銀行對客戶掛牌的非美元貨幣的價差幅度限制。

2006年1月4日:人民銀行決定在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上引入詢價交易方式,同時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引入做市商制度,為市場提供流動性,由此改進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的形成方式。

2007年5月18日:人民銀行宣佈自2007年5月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3擴大至千分之5。

2010年6月19日:人民銀行宣佈在2005年匯改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2012年4月14日:人民銀行宣佈擴大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浮動幅度,自2012年4月16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5擴大至1%,外匯指定銀行為客戶提供當日美元最高現匯賣出價與最低現匯買入價之差不得超過當日匯率中間價的幅度由1%擴大至2%。

图片说明 
資料截至2013年4月30日
圖片來源:香港文匯報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