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產業

貝索斯的野心:“硅谷模式”重塑新聞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田范江

享有合國“第四權力”之稱的嚴肅媒介,百年來一直掌握在東海岸的傳統家族手上。今天,西海岸的新貴們迅速崛起,北美十三州的天下早已成為過去,《華盛頓郵報》的核心資(新聞生)第一次從格雷厄姆家族手中交給IT弄潮兒。這被美國媒體解讀為,硅谷的新貴,正在逐步接收和蠶食東海岸傳統精英們的文化、政治影響力。


只有理解這一點,才想象得到,一起媒體行業的併購案在美國所掀起的輿論狂潮。

回到收購本身,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買下《華盛頓郵報》,被很多人認為是電子化時代知名媒體尋求生存的又一高潮。而在此之前,傳統媒體,特別是嚴肅報刊尋求出路大致有以下幾種路徑:

一種是賣給那些痴情油墨的粉絲,當然他們一定得是商界大佬,有錢是基礎。譬如2010年,《新聞周刊》以1美元價格出售給91歲美國大亨、慈善家西德尼·哈曼。在哈曼手上,《新聞周刊》沒能華麗轉身。他所干的事,更像是一種近似回味新聞業的鄉愁和榮光——回到傳統、堅守舊有的模式可歌可泣、很感人,可惜沒有出路。老者哈曼心願已了,安詳去世,《新聞周刊》而今也再次易手,並從2013年開始終結了印刷時代。

還有一條是賣給完全意義上的商業財經資訊、數據服務機構或者新聞商人,譬如路透社、彭博社還有默多克的新聞集團。但顯然,這樣的結局,無論對於《華盛頓郵報》還是《紐約時報》,或者有較為清晰數字化戰略的FT(英國《金融時報》)而言,都不是他們最期待的。不僅如此,這對於公而言也對不是好事。

因為完全意義上的商人,與郵報這樣公信息的基礎設施,存在天然的價值衝突。短視的商人與政客的苟且可能性較大,若此,未來英國《衛報》和郵報這樣的嚴肅媒體,還有可能曝光斯諾登事件麼?就像曾長期擔任培生集團(英國《金融時報》母公司)首席執行官的馬喬裡·斯卡爾迪諾(Marjorie Scardino)曾經說的,只有“我死了”才有可能出售英國《金融時報》。

嚴肅媒體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也是一種具備社會價值的公共信息品。而其本身,正是保證公共信息得以自由、流通的基礎性設施,這和航空、鐵路、公路的重要性其實是一樣的。值得慶幸的是,屢屢傳言中的路透社、彭博社將分別收購《紐約時報》、FT的事情迄今沒有發生。當然也有不幸的,新聞商人默多克將《華爾街日報》攬入懷中。

另外還有一條狹窄的路,少量媒體有機會成為基金會的“門客”。左翼傳媒英國《衛報》是典型代表,它的所有報導和評論中總是透出濃濃的公平和自由味道。新聞有助於社會進步,這樣的信念和福特基金會、索羅斯基金會等公益機構的理念不謀而合,他們總願意贊助這樣的媒體和媒體人。[NT:PAGE=$]

比較而言,貝索斯收購郵報,對於傳統媒體來說,算是哪一種出路呢?不好定義。但可以確定的是,一個靠IT和電子商務結合成功的人,以個人名義收購郵報,不太可能僅僅是為了滿足擁有權力的象徵,更何況,郵報的權力象徵意味早已成為過去。

從貝索斯過去的“燒錢”歷史、微利直至發大財的路徑來看,他不會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更不會只是把郵報當做一個玩具。作為交易的一部分,貝索斯要承擔郵報現有員工退休金計劃的支付責任。或許貝索斯以個人名義收購郵報是想避免市場對亞馬遜的看法,也或許他還有更大的野心,試圖開創和探索新聞機構新的生、發布和商業盈利模式。

傳統新聞業的商業模式已經走向末路,但要區分開的是,新聞和資訊本身並未走向窮途。任何時代,嚴肅而專業的新聞服務機構總是有市場的,就像今天華爾街、倫敦金融城控制和主宰下的世界,反倒是刺激了路透社和彭博社這樣金融財經信息服務商的崛起。但是,未來包括今天,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你必須確信,技術的變革注定了大傳媒不再是資訊和信息的壟斷者。

一方面,專業、分,或者直接具備商業或者其他價值的信息,將有出路。譬如彭博的數據終端,全世界金融行業都已經離不開。按照2012年的數據,彭博社約85%的營收來自其31.5萬個終端訂戶,而彭博終端的單價高達2萬美元/年。布隆伯格25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就是這樣而來,讓傳統新聞業羡慕的彭博員工福利,也是靠這個支撐。

另一方面,嚴肅新聞的生、發布形態、介質、周期必然發生變化,而這其實一定會誕生新的商業模式。事實上,包括郵報在內,歐美的傳統大報大刊在數字化時代都已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目前而言,除了FT和《紐約時報》的技術努力似乎獲得一定回報外,大部分媒體實際已經敗下陣來,而即便是FT、《紐約時報》是否能夠堅持下去,他們自己恐怕也很迷茫。

貝索斯的不同在於,他一直是個顛覆者。從網上賣書到賣一切,直至提供內容原創、在出版等雲服務。亞馬遜的資料庫,几乎保證了他能對全世界大部分互聯網用戶進行技術分析,用戶需要什麼資訊,何時需要都可以被滿足。而Kindle和其他平板、智能終端的出現,決定了在小額支付獲得資訊和新聞不是沒有可能。要認清的是,貝索斯不是華爾街的思維方式,更不是華盛頓的思維模式,他擅長的是用硅谷的方式重塑一切,包括新聞業。

還有一點,無論你承認還是不承認,那些來自西海岸的IT信息行業精英,通常都是自由的堅定信仰和捍衛者。而這恰恰與嚴肅媒介的基因具有共性。比爾·蓋茲、喬布斯、扎克伯格皆是如此,很有趣的是,貝索斯同樣如此。更有趣的是,回溯IT互聯網行業的勃興,當初媒體的鼓噪功不可沒,這導致了市盈率泡沫,也有風投受騙上當,但這些故事的合流結果是,互聯網長大了。今天互聯網衝擊全世界所有地方、行業——包括政治、國家治理和商業領域的保守和壁壘。

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弄潮兒,可以顛覆一切,可以重塑一切。重塑《華盛頓郵報》,顛覆傳統新聞模式,探索和引領電子化時代新聞業的商業模式試驗即將開始。貝索斯或許不是成功的那個人,但成功者一定是站在他的肩上。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