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建:別讓毒權力遮掩鎘大米真相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5-21 09:13
◎鄧海建
回顧毒大米事件,三番兩次看似捲土重來,皆因真相一直在「躲貓貓」。今年2月27日,《南方日報》曾報導過湖南重金屬鎘超標大米流入廣東市場之事,然而,深糧集團表示問題大米已封存,未流入市場。毒大米事件爆發近一個月時,據說湖南方面業已成立調查組,但調查結果卻遲遲未曾揭開蓋頭。同樣羞答答的,是廣州食藥監管部門對抽檢結果的「討價還價式」公佈,令新華社也忍不住發文稱,「官方對於產品流向及查獲數量則仍未公開」,同時援引廣州市民的話說,「真話只說一半,就等於是假話。」
面對掛羊頭賣的老鼠肉,你可以選擇牛肉;面對罌粟殼熬製的豔麗火鍋,你可以選擇清湯寡水……問題是,你不能讓南方人不吃米飯、不吃米製品。衛生部的資料顯示,大米是我國居民膳食鎘的主要來源,控制大米鎘含量幾乎能控制我國居民二分之一的鎘膳食暴露。與之對應的,是廣州食藥部門公佈的抽檢數據:抽檢18批次,其中10批次合格,合格率為55.56%,不合格的8批次原因都是鎘含量超標。近半大米是山寨貨,且都是裝進腸胃的食物,真相可以如此曖昧游移嗎?
毒大米,只有追根溯源,方能令人心安。不然,若是為國企諱言,《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等基本法制構架情何以堪?有幾個問題,令人百思難解:一者,市場監管部門,平日連不合格的玩具車、名牌衣服都能公佈到具體廠址,甚至連蘋果手機、麥當勞餐飲等都能連篇累牘「轟炸」,怎麼對數量龐大、影響更廣的大米,偏偏要「不便」地網開一面?二者,早公開,起碼有助於消費者甄別優劣,不再讓那些已經被檢測出有問題的「鎘大米」繼續端上餐桌,都說食品安全人命關天,大米又是南方人每日必需的基礎食物,半拉子公開,是不是等於告訴公眾——你吃的大米是超標還是不超標的,只能自求多福?
毒大米事件上的真相,指向兩個層面:一是市面上流通的大米,究竟有哪些是鎘超標的、出自哪些企業、來自哪些地方、長期食用有何危害?二是這些高比例超標的大米,不僅指向南方大米市場的安全性,更指向原產地的安全性——重金屬超標,可能是水源的問題,也可能是土壤的問題,或者是品種本身的先天缺陷。無論哪種問題,都容不得以遮羞的姿態敷衍塞責。
有幾個事實,不能不提:一者,早在2010年,南京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的潘根興教授就表示,包括湖南在內土壤重金屬超標已是普遍現象。二者,湖南省農業廳在去年的全省耕地質量管理會議上也曾披露,目前湖南省農產品產地重金屬污染總體呈現出從輕度污染向重度複合型污染髮展、從局部污染向區域污染髮展、從城市郊區向廣大農村發展的趨勢,全省受到鎘、砷、鋅、銅、鉛等重金屬污染越來越重。三者,九三學社中央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關於綠色農業的提案中透露,全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在16%以上,其中在大城市、工礦區周邊情況相當嚴重。那麼,一旦污染治理不如人意,「有色金屬之鄉」又身兼「稻米之鄉」,難道不足以給人憂慮的聯想?
國家食藥監局規劃財務司負責人王小岩近日表示,「目前中國食品安全領域,違法犯罪問題十分突出」,「要讓那些為了謀財不惜害命的人傾家蕩產、人頭落地」。這話說到民眾的心坎上。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但如果食品安全的真相都要遮遮掩掩,還談什麼究責後的「人頭落地」?鎘超標大米不需要權力背書,我們的大米究竟怎麼了?即便從社會穩定計議,這個問題也需要一個無欺歷史的真相。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