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逐漸消逝的電波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7-22 12:39


隨印度國營電信公司從2013年7月15日起停止電報業務,這也宣告經歷了163年曆史的印度電報業、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報服務退出了歷史舞台。

從1844年第一份電報誕生至今,“摩爾斯電碼”已經陪伴人類走過了169個年頭,然而,正如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發出的第一封電報中所言“上帝創造了何等奇跡”——“上帝”在此后創造了更多的奇跡,同時也讓智能手機、電子郵件和短信等新技術把電報推到了歷史的死角……


2013年6月的一天,當印度國營電信公司總經理阿赫塔爾從位於新德裡的辦公室裡發出一項通函,宣佈從7月15日起該公司管轄的地方電信局不再經營電報業務時,這實際上 已經宣判了電報的死刑——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電報公司之一,印度國有電信有限公司擁有160多年的歷史。

而印度電報業即將退出歷史舞台的消息,在印度社會上也引發了一股懷舊熱潮——從上個月至今,數以千計的民擠入各地電報局搶發“最后一封電報”,這些電報內容各不相同卻又大體相似,其中不少寫“再見電報”、“向電報致敬”等字樣。

紀念 爭發“最后一封電報”

在湧向電報局的多印度民中,不少都是爭相給親戚朋友發“最后一封電報”以作紀念。僅從7月8日到14日在印度首都新德裡一地,便發出了4000多封電報,這几乎相當於之前印度一年的發報量。

在印度最大城市孟買,在14日來到電報局排隊等待發報的數百個人中,既有古稀的老者,也有不少年輕人。一位94歲的老人稱,上世紀50年代,與家人進行緊急聯繫都是通過電報,他在孟買工作時就是通過電報得知兒子出生的消息的。

有趣的是,很多從未發過電報的年輕人也趁機發出他們人生第一份、也可能是最后一份電報。一名36歲的小吃店員工給自己的老闆發了一條電報,他說,“雖然我老闆住的地方只和我有幾街之隔,但我還是想發個電報和他分享我的失望之情。”

因為發報量激增,電報局甚至取消了所有員工的休假。負責發送電報的櫃檯服務員蘭賈納說:“我從未見過如此熱潮,有些人甚至一口氣發20個電報。”還有員工不禁感嘆,如果大家平時也這麼賞臉,電報服務就不至於因生意差到關門大吉。[NT:PAGE=$]

輝煌 年發送量曾達六千萬

印度電報業也有過輝煌的歷史。

自從1844年電報被試驗成功后,很快便被當時的殖民統治者英國東印度公司引入印度,不過在早期,電報主要供官方使用——早期已知的最知名的一封電報是 1852年4月發送給位於加爾各答的英國駐印度總督達爾豪西的,內容是仰光在第2次英緬戰爭中淪陷;而到了1857年,印度軍隊掀起了大規模反英國殖民鬥爭,正是借助電報,英國及時調動軍隊鎮壓,重新掌控印度。

自1854年,電報業務開始向印度公開放,印度也出現多家電報公司。從此,電報逐漸成為印度普通民常用的通訊手段,親友之間的噓寒問暖,子女們給老人祝福,在海外打工的丈夫給妻子問候都是靠電報。

即使到上世紀后半期,電報對印度通訊業的貢獻率依然巨大。在1985年達到峰頂的印度電報業,僱用了1.2萬名員工,年發送電報約6000萬條,平均每日將近17萬條。

然而隨電話、短信以及電子郵件的普及,電報也被越來越少的人問津。如今,印度僅剩75家營業廳提供電報服務,年發送電報僅剩下5000條。

掙扎 60年來第一次提價

印度關閉電報服務其實不讓人意外——電報服務本來就是一門生意,像其他生意一樣,沒有利潤就意味壽終正寢。

從本世紀初,隨新通訊手段的普及,全球電報業都出現了虧損,美國等西方國家早在2006年前后就紛紛關閉了國家電報業。

印度國營電信公司的電報業務其實也一直虧錢,而且虧得不少,“我們現在每年虧損超過2300萬美元,手機短信和智能手機讓這種服務變得太多余了”,印度國營電信公司電報服務總經理沙敏·阿卡塔說。

2011年5月,印度國營電信公司宣佈提高電報業務的收費標準,將國內電報業務每50字4盧比(約合人民幣0.4元)提高至50盧比,這是印度電報業60年來第一次提價,但通過漲價來輓救成本的做法,顯然無法輓救電報業衰敗的命運。[NT:PAGE=$]

抗議 律師公務員不滿

不過,行業萎縮並不等於死亡。

印度國營電信公司稱,未來三個月,它將會把電報從業人員分流到手機、寬頻等業務領域。對於這一決定,部分員工表示反對,代表這家國有公司25萬僱員的工會發言人納姆伯迪裡指出,電報“仍被軍方人員使用,也用來從偏遠地區聯繫親人”。

而關閉電報業務還招致律師和公務員的不滿,他們擔心今后再也沒有可靠的通信工具,因為手機、電郵都會遭受騷擾,還可能被他人盜用。而且無論現代通訊多麼發達,只有電報可以在印度法庭上作為證據使用。

此外,電報還扮演突破社會傳統的角色。在父母不允許與不同種姓、階級或宗教的人結婚的情況下,許多印度年輕男女私奔結婚后會通過電報告知家人——他們 同時還發將電報發給警方和國家人權委員會——這樣的話,如果家人使用暴力對待合法婚姻,就有檔案記錄可查,電報在某種意義上則充當了某種保險的作用。

電報逐漸被拋棄

在過去,電報是人們用來傳遞重要信息的手段———從宣佈世界大戰開戰到一個普通人的生老病死,電報都在消息傳遞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有媒體報導 說,在過去,只要看到送電報的郵差,人們都會激動得心跳加速。但是,隨高科技通訊手段的發展,長途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和即時聊天軟件逐一出現,使用電 報的人越來越少,電報也逐漸被擠出人們的視線。

美國 “電報界微軟”已被人忽視

據媒體報導稱,中國香港的電訊盈科已於2004年1月1日宣佈終止香港境內外所有電報服務;而在同一年,荷蘭的電報服務也宣告停止。

兩年后的2006年1月27日,當被譽為“電報界的微軟公司”的美國西聯國際匯款公司也宣佈停止電報業務。雖然在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家,電報仍然在“發揮 余熱”,但是西聯匯款宣佈停止電報服務,輿論認為,這實際上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然而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個消息足足被人忽略了一個星期之久,才被媒體 發現而公之於。

據悉,美國西聯國際匯款公司創建於1855年———當時電報是先進、流行的通訊手段,該公司也是美國最后一個提供電報服務的公司。[NT:PAGE=$]

可以說,西聯匯款見證了美國的發展。從電報發明到1850年,美國已經擁有1.2萬英里長的電報線路;而第一條連通美國全國的電纜就是由西聯匯款在1861年建成。到了1929年,僅是西聯匯款一家公司就發出了2億條電報。

不過隨通訊手段的發展,西聯匯款於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步淘汰了電報郵差,2005年,西聯匯款一年發出的電報數量只有2萬條,而價格也攀升到了10美元一條,這更讓電報在與新技術通訊手段的競爭中處於下風。

中國 北京上海僅有一個櫃檯辦理

據上海媒體此前報導稱,上海現在還剩下位於延安東路1122號的電信營業廳可以受理電報業務,由於發電報的人太少,發電報的專門窗口由營業廳的收費窗口兼營。

收費窗口的服務員說,現在來辦理電報業務的人很少,有時候一個月不足10個,有時候一周也沒有一個。有統計稱,2012年全年上海發出的電報只有174份,接收電報為151份。

發電報的流程和其他業務一樣,先到機器上拿號,然后再填寫表格。填好表格后計算字數收費,地址和正文都要計入字數,一個字收費一毛四。有營業廳的工作人員感嘆說,收費標準二十年未變。

而在北京電報大樓,也只剩下7號櫃檯還擺“受理電報業務”的牌子,這裏則是北京唯一一個能發電報的櫃檯。雖然有四個服務員輪流值班,但是連續幾天沒人發電報也是很平常的,由於前來發電報的人太少,這個櫃檯還同時辦理聯通的其他業務。

那麼誰還在用電報業務呢?據悉,除了一些私人電報外,當下的電報基本上都是出於特殊需要。由於還具有法律上的效用,現在的電報大多數是用作憑證,例如債務官司雙方的憑證、企業通知船員上船出海作為法律憑證的電報等等。

由於費用問題,使用電報多是為了傳遞重大消息,這也讓電報見證了很多歷史時刻。例如,1903年,懷特兄弟發明的飛機在北卡羅萊納州海岸試飛成功后,人們通過電報分享了歷史性的一刻:“周四晨四次飛行成功”。

當然,電報也不盡然是喜訊。比如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沉沒的消息也是由電報首先記錄下來的,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布魯斯·伊士曼向該公司的紐約辦事處發齣電報,“深感遺憾地告知您泰坦尼克號今晨撞冰山后遭嚴重損毀,有人喪生”;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報則成全球很多家庭最害怕見到的東西,因為各國都是通過電報通知戰死士兵的家屬。在百多年曆史中,電報留下了無數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NT:PAGE=$]

家莫爾斯轉行發明電報

助力破獲兇殺案一鳴驚人

1791年4月27日,塞繆爾·莫爾斯出生於美國馬薩諸塞州查理鎮,他父親是知名的地理學家,畢業於耶魯大學美術系時,只有19歲。

1832年的秋天,一艘從法國開往美國的客輪上,一個青年醫生在講解電磁鐵的功能:“最近許多實驗表明,纏繞在線圈上的電線越多,電流通過電線時,電磁的吸引力也就愈強。實驗還同時證明了不論電線有多長,電流都可能瞬息通過”。

已任美國國立圖院院長的莫爾斯正好在一旁,他彷彿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電的傳遞速度那麼快,能夠在一瞬間傳到千里之外,加上電磁鐵在有電和沒電時能作出不同的反應。利用它的這種特性不就可以傳遞信息了嗎?”

而在此前,莫爾斯就因為信息滯后造成嚴重心理陰影——1815年,當他在6天6夜的顛簸后回家,給剛生完第3個孩子的妻子一個擁抱時,卻不料妻子已經去世。而幾天前,他剛收到父親的來信:“你親愛的妻子正在康復。”

從此,莫爾斯的生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他白天堅持本職工作,利用業餘時間刻苦鑽研電學,還把自己的室改造成電報實驗室。堅持不懈的努力和友人的幫助, 莫爾斯終於獲得成功。他利用使電流交替通電和切斷所生的不同訊號,編製了代表字母和數字的電碼,即著名的莫爾斯電碼。

1844年5月24日,正處於鼎盛期的美國輝格黨在巴爾的摩召開代表大會,而40多英裏外,已用電報連通起兩個城市的莫爾斯在華盛頓特區的國會大廈向巴爾的摩發出了4 個詞:“What hath God wrought(上帝創造了何等的奇跡)!”這份歷史上第一份長途電報也被視為人類進入電信時代的標誌。

雖然電報被發明出來之后,在英國和美國都鋪設了電報,但是當時都把這個新奇玩意兒當成是科學奇跡的展示,不過這種乏人關注的局面一直持續到1845年才極具戲劇性地發生了轉變。

1845年的一天清晨,倫敦一位叫莎拉·哈丁的女性被發現死在自己的房間裡。倫敦警方經過縝密調查,很快查明有一位叫約翰·塔維的紳士時常拜訪她,這位紳士暫居倫敦的斯勞區。當警方趕到斯勞區的時候,發現塔維先生已經在車站上了一輛慢車前往帕丁頓。

警方擔心,倘若塔維抵達帕丁頓后再轉乘別的火車離開倫敦,就會讓緝捕變得極其困難。他們最初打算用馬車傳訊,可馬車的速度豈能趕上火車?就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有人忽然想到了連接斯勞車站與帕丁頓車站的新型電報。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也只好拿這東西來試試看。[NT:PAGE=$]

警官們立刻跑進電報室,命令發報員向帕丁頓站拍發塔維先生的外貌描述,要求帕丁頓車站的警察在火車一進站就立即將其拘捕。

憑藉著外貌描述,帕丁頓站的警察很快就鎖定了約翰·塔維,他們尾隨他出了車站,並在一家咖啡館裡拘捕了他。

這次兇殺案的偵破全靠了電報的迅速傳遞,從而在倫敦城引起了轟動,各大報紙紛紛以黑体字標題渲染這一次案件的告破:“科學的勝利”、“神奇的遠程通信儀器揪出了兇手”。原本就快黯然退場的電報靠這次兇殺案,戲劇性地扭轉了局面,引起公的極大關注。

電報

“前電子時代的微博”

作為第一種消除古老的時空物理限制的技術,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科技編輯湯姆·斯坦奇曾將電報稱為“維多利亞時代的互聯網”,而對於電報逐漸消亡的消息,很多網友表示這是“前電子時代的微博死亡”。對比而知,曾風靡一時的電報和現在的微博的確有很多相似之處。

惜字如金

電報雖然不限制字數,但是因為傳送的技術複雜、手續較多,因此發電報收取的費用按電報的字數計算,字數越多,收費越多。正如現在網絡交流多使用簡寫一樣,電報操作員也創造了自己的縮寫詞,例如:“GM”代表早上好,“SFD”表示停下來吃飯,英國農業部在印度使用“envelope”一詞表示“大群蝗蟲已經出現並毀壞莊稼”。

而對於微博來說,國外的“推特”要求最多隻能發140個英文字元,而國內的微博也“借鑒”國外微博的長度限制,最多隻能發140個漢字。

即時通訊

在電報被發明出來時,它就被視為通訊界的一個重大改革。在電報流行以前,人們要從美國東部的紐約往西部的加利福尼亞州捎個信,最快也得等10天。但是,有了電報之后,無論是大西洋、還是太平洋對岸的通訊,這個過程在幾分鐘內就可以完成。[NT:PAGE=$]

微博的即時性更是不言而喻,微博作者隨手記下自己的所想所感,千里之外的“粉絲”們會第一時間內看到。微博把人類帶入一個“人人都是記者”的世界。

流行很快

就算與發展神速的互聯網相比,電報的商業應用也足夠快,美國的第一條商用電報線路在電報發明后八年就啟用了——而直到互聯網誕生25年后的1995年,美國亞馬遜網站才賣出了第一本書。

不過,它們與微博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2006年3月21日,自從“推特”創始人多西發布世界上首條微博“推特剛剛成立”之后,一下子風靡全球。2012年7月,“推特”宣佈其用戶數突破5億,成為僅次於臉譜的全球第二大社交網站。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