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為何屢現“抄襲門”
鉅亨網新聞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一顆顆懷揣博士學歷的“政壇之星”,屢屢在“抄襲門”中黯然隕落。這一次,倒下的是與德國“鐵娘子”默克爾“姐妹情深”的57歲女教育部長沙范。
5日,德國杜塞爾多夫大學認定,德國教育部長沙范1980年的博士論文存在剽竊,並正式取消沙范獲得了33年之久的博士學位。她是德國自2011年以來第三位“落水”的大牌政要。
沙范,這個名字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似乎名不見經傳。但在德國,她卻是不折不扣的
“明星部長”。身為總理核心圈的一員,沙范是默克爾為數不多的“密友”級政治顧問。然而,在素有“政治潔癖”的德國,縱然她有滿腹才華、滿腔熱情,一旦沾上“抄襲”病菌,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前車之鑒,近在眼前。2012年,德國版“奧巴馬”前國防部長古滕貝格和政壇“小龍女”前歐洲議會副議長梅林相繼因博士論文剽竊丑聞被迫辭職。
不過,比兩位前同事更倒霉的是,沙范“敏感”的官銜正成為反對黨更大的靶子。她是德國政府科研和高等教育的統帥,卻“身先士卒”地倒在了被學術界奉為圭臬的嚴謹與誠信上。她的論文題為
《人和良知:現今良知教育的條件、需要和要求》,但她卻在用實際行動演繹良知“缺失”。正因如此,英國《金融時報》悲觀預言,在草木皆兵的大選年,在反對黨的疾風驟雨之下,女教育部長的政治“星途”脆弱而渺茫。
屢現“抄襲門”,人們不免感慨德國式的“政治潔癖”。其實,德國式“道德潔癖”所在乎的,也正是世界各國通行的道德標準——誠信。民眾真正追究的,是本被寄托厚望、象征著國家權威的政治人物卻向民眾“撒了謊”。當政治人物滿口謊言,國家權力的信用從何而來,誠信的社會風氣有何根基?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又從何談起?上世紀70年代,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完成了結束越戰這一“功勛”使命,然而卻因為“水門事件”黯然下臺,原因就在於他用偷竊和竊聽這樣的欺騙行為,挑戰和無視了美國民眾對政治家說謊“零容忍”的心理底線。
從“水門”到“抄襲門”,正是民眾“零容忍”的高壓線,造就了走在世界前列的廉政建設和社會誠信體系。然而,人們疑惑的是,本應“人人自危”的德國又為何會屢有政客在文憑問題上犯糊涂?
這樣的“自相矛盾”或許有多重原因。一來,德國民間專業的“反剽竊”隊伍訓練有素。這些“糾剽獵手”完全不是方舟子般單打獨對,他們成立了專門網站,且極具專業精神,不進行毀謗或是人身攻擊,只為“保證德國博士學位的信譽”。其二,德國政壇對學歷“頂禮膜拜”已到近乎癡迷的程度。有報導披露,在德國內閣中,16名成員就有10人為博士。為了贏得這塊仕途“敲門磚”,一些急功近利的政客難免走了歪路。其三,剽竊認定標準的不夠統一和難以規範,也造成了一些模糊地帶。由此可見,眼前的
“抄襲門”,仍不會是德國“學術反腐”的終點站。
- 退休理財雙引擎:高規格基金×破盤級費率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