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物理學家Davos論壇有感而發:恐懼戒慎吧!科技創新飢荒來了

鉅亨網編譯李業德 綜合外電


諾貝爾獎物理學家 Andre Geim。(圖:WIKI)
諾貝爾獎物理學家 Andre Geim。(圖:WIKI)

《金融時報》報導,2010 年獲頒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 Andre Geim 撰文指出,工業革命以來的知識科技研究熱潮,目前遭到市場忽視冷漠以對,然而這種漠然,或許正拔除科技產品得以成型所仰賴的根基。


Geim 先前出席 Davos 世界經濟論壇 (WEF),和一位軟體巨擘億萬富豪攀談時,提到自己職業專長,對方的反應是:「你來這裡做什麼?」驚訝程度不亞於發現一個工讀生也跑來參加論壇。

上個月 Davos 與會討論內容,包括全球經濟的疲軟脆弱,各國元首透過加強管理改善經濟,央行官員們進一步控管金融。而經濟學家提出新的理論,網路創業者寄託信心於社交媒體產業。論壇上大家分享的唯一東西,就是迅速修復市場的可能信心。

Geim 表示這場「象牙塔」論壇的優點是,人們可以看透眼前的問題,具備更遠一點的眼界。有人看見金融、債務、貨幣或其他等等危機,而學者們或許能發現令人更擔憂的發展趨勢。

我們正在走向科技危機的半途中,顛覆性的科技項目,於今時今日出現的次數,遠遠不及一個穩定成長的經濟體所需。即使連銀行業者都在抱怨,目前市場缺乏新科技可以作為投資方向。

回頭看看過去 50 幾年時間,世界上充滿了科技和技術的進步。矽革命帶來電腦、微晶片、行動電話和網路等等概念。另外如人造衛星、雷射光、登月競賽、全球定位系統等技術成就,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反觀過去 20 年內,除了社交媒體以外,市場少有大型變動,焦點大多集中在類似的小型設備汰舊換新。

許多經濟學家認為,所有「易摘的果實」都被收穫完了,我們即將進入一個歷時長久的停滯期。但由於目前經濟還沒出現明顯的衰退傾向,人們也不太加以注意。

Geim 說到,和經濟學家們不同,他以自己的基礎科學為出發點,看到所謂「推出新知識」一事正面臨嚴重危機。市場並不是再也沒有新發現,只是比率減慢放緩。然而一旦沒有了新知識,市場就只能研發衍生科技,至關緊要的是,衍生科技並無法維持工業革命以來,世界整體享受的高經濟成長水準。

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沒有實用價值的科學「藍天研究」(blue-sky research),或許只是浪費金錢,因為它並不會立刻出現對應的價值和收益效應。但以長期角度來看,沒有所謂無用的基礎知識研究。

如果沒有量子物理學,矽革命也就不可能誕生。因為代數學的博大精深,網路安全和電腦系統才不會輕易崩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看似與生活無甚關係,但沒有它,衛星導航系統就無法正常運作。

基礎性的理論發現,和消費者產品之間的關係雖遙遠模糊,但若除去了根本,整個產業鏈體系就會崩解。

這種邏輯決定了,我們得投資藍天研究以獲得新的知識理論。Geim 在論壇上遇見的每個人,皆大力對科學表示支持。但不幸的是人類並非真正的邏輯性動物,對同一批人問到,是否願意支付政府研究科學的相關稅金,答案往往也是不要,好像錢會從哪裡自己生出來一樣。

40 年前世界籠罩在戰火和冷戰的威脅中,各國面臨外敵環伺,積極尋找長期發展優勢以強健國力。雖然有過度簡化解釋的可能,但 Geim 認為正是這種危機意識促進科學投資,讓工業革命得以繼續存活。而現代人所面臨的全球氣候暖化、人口過剩和自然資源匱乏等問題,似乎還不足以帶來警覺。

西方政府面對財務困境,以及選民對於學術研究的負面觀感,正屢屢下砍藍天研究計畫的預算。Davos 論壇讓 Geim 感到希望渺茫,想要改變情況意味著得扭轉人性。他擔憂經濟學家現在或許才是正確的,像日本那樣龜速停滯不前,說不定才是最好的發展。

但 Geim 表示他仍胸懷夢想,工業革命和經濟成長或許仍有希望存續。因為天文學家發現,50 年內將有一顆巨大隕石撞擊地球,這總該是個夠嚇人的成長動力。地球人類當然可以克服這個威脅,但無疑需要研發新科技和知識加以應對。

最後,Geim 夢想著人們或許有朝一日會發現,社交媒體可以讓部份人變得超有錢,但沒有辦法拯救地球。地球文明的進步,僅繫於新的基礎知識發掘。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