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外匯

英專家說中國信貸市場面臨長期考驗

鉅亨網新聞中心


北京(CNFIN.COM/XINHUA08.COM)--英國《金融時報》網站7月8日發表英國著名經濟學家、杠桿資產管理公司總裁加文·戴維斯撰寫的文章,題為《中國面臨著艱難的信貸泡沫考驗》,摘編如下:

中國面臨的挑戰是長期性的而非短時間的。由於中國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在金磚國家中“排在首位”,中國經濟長期放緩將使新興市場資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面臨壓力。中國不會面臨“雷曼時刻”一樣的嚴峻挑戰,但仍需要數年時間來解決信貸過剩和過度投資問題。

有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信貸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已從2008年的115%上升到了173%。在其他經濟體中,信貸快速膨脹都意味著一種危險的信號。這種信貸的過度增長,大多源於對影子銀行業的監管不力,中國影子銀行信貸年擴張率已超過50%。中國政府已表示需要大幅減緩信貸增長水平,這是正確之舉。

信貸的爆炸式增長已大幅增加中國經濟的債務清償率,而這是國際清算銀行所說的出現銀行業危機的一個明確指標。據分析,信貸清償率的危險臨界點大約在20%至25%之間,這一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或更多就意味著會出現問題。


法國興業銀行分析師魏瑤表示,中國信貸清償總額占GDP的比率約為39%。這是相當危險的水平,且市場普遍認為中國近期信貸的增長是用於延長先前到期的債務,這又是一個典型的警告標志。

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已發現早前的資金來源渠道(土地出讓)正在逐漸干涸,因此地方政府紛紛大規模采用替代性的資金渠道。

相較於2008年以來信貸資金23%的年增長率,讓信貸增長實現軟著陸可能需要數年時間。

除了信貸擴張導致的金融問題,現在外界還擔心大量資本支出已流向低經濟效益的領域。一直以來,中國都被指責過度依賴投資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手段,這既可增加總需求量,又能提高供應能力。

自2008年中國實施一攬子刺激計劃后,這種做法可能已發生改變。有數據稱,這一攬子刺激計劃使投資占GDP的比例從2007年的42%升至2013年的4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經濟學家認為過度投資已約占中國GDP的10%,從地理位置而言主要集中在內陸省份,從產業角度而言則集中在制造業和房地產行業。

軟著陸所要求的條件再次令人覺得苛刻。相較於去年10%的增長率,私人投資增長需要在未來10年年均減少約4%,才能實現需求的再平衡,並避免浪費資源。

那么,為什么這一切並沒有導致嚴重的金融動盪呢?中國貨幣市場最近面臨的壓力讓外界將其與美國2008年的金融危機相提並論,但中國貨幣市場的壓力是由政府經過深思熟慮發出的一個信號——規模較小的銀行及影子銀行必須停止運行——所致。大銀行似乎都資本充足,且其資金主要集中在公共部門,而非貨幣市場。

由於政府公共部門負債占GDP的比例低於50%,因此仍有一定的財政空間為銀行調整資本。此前的例子表明,一些政府已采取措施避免銀行破產及銀行業的系統性失敗。不同於1997年的亞洲其他國家,中國已擁有過量的國內儲蓄,外匯儲備高達3.5萬億美元,銀行長期國內資產與短期外匯負債之間沒有出現比例失調。

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不會出現危機,而是一場長期且艱巨的考驗。(完)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