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後PC時代 台灣科技業另拓天空 適應變動的世界
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 2013-07-10 16:30
台灣過去曾生產絨毛玩具和雨傘,但現在早已轉型為高科技產業島。從 1973 年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培育科技人才開始,先從半導體切入,學習美國的技術。至 1983 年,工研院已能製造出和 IBM 相同的個人電腦;1990 年,台灣已有許多家製造筆記電腦與桌上型電腦的公司成立,至今,科技業產值佔台灣 GDP 的 1/3。
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料,台灣所生產筆電佔全球的 89%、桌電則占 46%;以價值計算,有高達 94% 的零組件均是在中國製造。不過消費者喜好正在改變,IDC 數據指出今年第 1 季桌電出貨量下滑了 13.9%,人們現在更願意買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
《經濟學人》分析,對某些台灣科技公司而言,潮流的改變是福音。如生產觸控元件的TPK宸鴻 (3673) 正迎接平板潮流;台積電 (2330) 對美國高通供應晶片,而高通處理器則被智慧手機普遍採用;生產智慧手機晶片的聯發科 (2454),產量也逐年成長,今年上看出貨 2 億枚。
以製造桌電站穩腳跟的科技公司,則面臨相對嚴峻的情況。除兩大電腦製造商宏碁 (2353) 與華碩 (2357) 外,其他各ODM代工廠如廣達 (2382)、仁寶 (2324)、緯創 (3231)、英業達 (2356) 等也都很辛苦,ODM代工的毛利只有 3-5%,扣除營運成本則只有 1.2%。當產量大時還沒問題,但現在已開始見到獲利下滑的情形。從 2009 至 2012 年,英業達獲利下滑 20%,更糟的是,毛利已愈來愈稀薄。
目前為止,所有為桌電注入新生命的嘗試結果都令人不滿意,在上個月的 Computex 電腦展中,宏碁與華碩都展示了別出心裁的觸控螢幕設計。但即使下半年銷售有所提升,桌電的輝煌年代也已一去不復返。
各大ODM代工廠都深知不能永遠依賴生產桌電,改變的方向之一就是追隨正在成長的行動裝置市場。筆電代工的和碩最為積極,旗下電腦事業部原為公司貢獻 50-60% 利潤,比重現已降低至 40%;而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比重則增加一倍,至 1/3 強。過去市場曾擔心和碩與華碩過於依賴彼此,但現在和碩逐漸轉移重心,研究機構 Gartner 也認為這樣比較有利。和碩表示將獲得更多來自蘋果 (AAPL-US) 的訂單,去年其他 ODM 代工廠獲利遲滯,和碩則見 40% 躍升。
只是行動裝置市場競爭極為激烈,上有國際大廠三星,下有品質提升極為快速的中國白牌平板,資策會預期,今年台廠製造平板的市占率將從去年的 69% 下降至 53%,只有保持品質領先,才有較高的定價力。(接下頁)[NT:PAGE=$]
生產蘋果 iPad 與 iPhone 零件的鴻海 (2317) 已認知到太倚賴蘋果訂單並不好,目前蘋果訂單約占其業績 4 成,但鴻海希望再降低比例。該公司希望發展自己的技術與拓展零售通路,7 月初也加入競逐 4G 服務營運,上周的法說會中,郭台銘也確認將分拆旗下事業群。
台灣科技業的另一個改變方向就是用於雲計算的伺服器。廣達早在幾年前就已向此方向邁進。今年,廣達的伺服器事業部將可貢獻 10% 的獲利,並且不只是做 ODM 代工 :有 85% 的伺服器產品直接售予終端客戶。
英業達也以生產伺服器帶回部份成長,第 1 季貢獻達到 1/4,今年至今總營收也上揚了 25%。不過英業達仍比較走代工模式。
緯創也尋求其他發展,總經理林森楠曾表示,6 年前執行長林憲銘就要求他評估如何讓公司從代工轉向提供更廣泛的科技服務。現在緯創拓展的方向有雲計算、售後服務、醫療設備、廢料回收等。緯創在美國德州投資建立電子廢料回收廠,從電腦或手機零件中提鍊貴金屬,預計今年底或明年初開始運作。該公司在中國昆山的回收廠,一年則可回收 6 萬噸塑膠。其發展的新事業,預計可貢獻 10% 營收。
資策會分析師洪春暉深具信心地表示,台灣企業有能力在短時間適應新環境,過去在產業西進中國時是如此,現在即使面對來自中國與南韓的競爭,也一樣做得到。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