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忘掉社交和移動吧! 矽谷下一步將邁向實體行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7-09 21:55


導語:美國科技博客GigaOM上周日發表署名亞汀·蒙德克(Yatin Mundkur)的文章稱,雖然谷歌、Facebook、Twitter等科技行業的大牌企業廣受矚目,但他們在整個經濟中的占比卻很小,貢獻的就業崗位也不多。風險投資應該將更多目標轉向醫療和建築等規模更大的行業。

以下為文章全文:


通用汽車、英特爾、3M、強生、蘋果公司、谷歌、Facebook、Twitter有什麼共同點?除了成為美國企業的成功典範外,他們還都引領了真正有突破性的創新——有的是技術,有的是供應鏈,有的是商業模式,還有的是將這些整合到一起。但除此之外,他們還都創立了新的行業。

然而,如果看看這些公司對美國GDP和就業數據的貢獻,便會發現巨大差異。后三家顯然是當今的創新領導者,並且佔據了主流媒體的很多篇幅,但要論對就業和整體經濟的增長做出了多少貢獻,他們卻落后很多。而這兩大因素恰恰是刺激經濟增長,穩定未來經濟的關鍵所在。

我認為,硅谷應該把自己的創新精神延伸到具有宏觀經濟影響力,而且能夠幫助我們走出衰退的領域。具體來說,它需要營造一片“空白”(White Space)創新的繁殖區。這意味要涵蓋更大規模的市場,推動徹底的創新,而且要改造既有行業——或是創造新的行業。

創新≠就業

作為社交媒體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數字媒體營銷每年最多創收5000億美元,為美國增加500萬就業。這的確不容小覷,但相對於美國15萬億美元的GDP而言卻只能算九牛一毛。將這些高調的公司去掉后,仍然留下了14.5萬億美元GDP和1.5億就業人口,大多數商業領域完全不受影響。

那麼其他領域的創新怎麼辦?誰來支持他們的改革?美國要想在快速變化的全球經濟中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在很多經濟領域展開創新,而不能只局限於媒體、社交和移動行業。

經濟增長源自多領域創新

整個二十世紀,美國經歷過多次可持續的經濟增長時期,包括1920年代,1950至1970年代和1990年代,這都得益於多個行業領域的廣泛創新:

——1920年代,汽車行業實現了創新和快速增長,從而推動了石油和天然氣、公路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創新。這一趨勢還對旅遊等邊緣行業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並引發了建築和能源行業的第一波繁榮。

——與之類似,除了幾個例外,1950至1970年代實現了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穩步轉型,推動能源、交通、製藥、視頻和娛樂行業的廣泛創新。

——最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則見證了高科技行業的創新,尤其是互聯網的騰飛,這几乎對各個經濟領域都生了積極的影響。

相比而言,社交媒體的創新雖然是硅谷過去十年無可爭議的一個里程碑,但卻只能影響很少的經濟領域。盡管相關領域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卻無違法推動美國經濟的整體增長。

[NT:PAGE=$]

“空白”機會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截至2020年,為美國創造就業崗位最多的三大行業中,將有兩個是醫療和建築。事實上,這些行業創造的就業崗位遠高於社交媒體和廣告行業,比例十分懸殊,大約為10:1。

建築

建築行業的上一次創新周期要追溯到1968年,當時申請了很多專利。自那以后,雖然建築仍然在新材料和起重機等領域持續創新,但改進的空間仍然很大。例如,要建設醫院或公寓樓等高度複雜的結構,仍然需要花費十年時間,而成本最終超支兩倍也是家常便飯,運營成本更是有增無減。

成本高企和管理不當會導致醫療成本上升(在建設醫院的情況下)、房地價格上漲,而且經常導致建築結構不足以應對新型醫療設備。如果風險投資能夠向新的建築技術注資,便可以催生更好的項目,並提升工作效率,同時縮短建設周期,降低整體成本。

醫療

製藥是另外一個近期處於困境中的企業。默克和輝瑞曾在1960至1980年代實現過輝煌的業績,但如今早已時過境遷。製藥行業近期缺乏臨床上的成功案例。1980年代的生物技術革命是由曾經名不見經傳的硅谷生物科技公司Genentech引領的。我們預計下一波重大創新也將來自意料之外的領域。

平均來看,大概需要10年時間和超過10億美元的資金才能將一種新藥推向市場。由於該行業一直以來都在採用試錯法,所以一款成功的新藥的總成本必須要考慮所有未能成功的實驗成本。該行業的顛覆性創新不僅可以提供更好的投資回報,還能改變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的生活質量。

硅谷的機會

在規模龐大的既有行業中展開顛覆性創新,對於刺激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建築和醫療行業或許沒有那麼光鮮,但對GDP的影響卻是社交媒體和廣告行業的30倍。

硅谷可以通過關注這些“空白”投資來推動大型行業和市場的創新,從而對剩餘的14.5萬億美元GDP生影響,進而推動這一轉型。要知道,這14.5萬億美元GDP佔據美國96%的經濟總量,同時為美國貢獻了96.7%的就業人口。依我看來,這應該成為硅谷“新的常態”。(鼎宏)

更多創業創新資訊,盡在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