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量助推新興經濟體發展脫困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6-04-24 17:38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新興經濟體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了突出貢獻,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然而近年來,新興經濟體普遍遭遇經濟增速下滑的困境。新興經濟體發展現狀和前景如何,怎樣破解發展難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新興經濟體,中國能夠為新興經濟體發展脫困提供哪些動力、機遇和經驗?今天刊發幾位專家的文章,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編 者
推進結構改革 加強國際合作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但前景依然可期(人民觀察) 熊愛宗 張 斌
近年來,新興經濟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這既與全球經濟復蘇緩慢的外部環境有關,也與新興經濟體長期積累的內部結構性問題有關。擺在新興經濟體面前的突出任務,是調整經濟增長方式,發掘可持續增長的內生動力,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和金融市場穩定。
新興經濟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整體上處於上升通道,2007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速高達8.6%。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長速度開始放緩,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仍然相對較高,成為帶動全球經濟復蘇的引擎。例如2010年,在經濟刺激措施的作用下,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高達7.4%。但2010年後,新興經濟體增速逐步回落,到2014年下降至不到5%。與此同時,其與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速差距進一步收窄。2009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速高於發達經濟體6.4個百分點,而2015年只高出2個百分點左右。
新興經濟體不僅增長步伐明顯放慢,而且經濟表現出現分化。2015年,部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以俄羅斯和巴西最為明顯。2015年俄羅斯經濟增長速度同比下降3.7%,其中第二季度經濟增速一度滑落到-4.6%,為6年來最低,陷入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衰退。巴西的情況與之類似,2015年巴西經濟增速同比下降3.8%,為近25年來最差表現。南非經濟增長狀況也不佳,2015年經濟增長僅為1.3%,為2010年以來最低。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2015年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9%,在世界上仍處於較高經濟增長區間。印度經濟表現亮眼,特別是在GDP統計方式調整之後,經濟增速大幅提高,2015年達到7.3%,創5年以來最高水平。
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
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是造成經濟增速下降的內部原因。長期以來,新興經濟體內生的可持續增長動力未能充分挖掘,經濟結構失衡現象凸顯。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得益於全球經濟快速增長以及大宗商品價格不斷攀升,新興經濟體的結構失衡問題被掩蓋。但是,隨着全球經濟擴張周期結束,外部需求下降,新興經濟體的內生增長動力缺乏問題日益顯露,資源配置失衡和經濟結構扭曲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大宗商品價格下行加劇經濟困境。以俄羅斯、巴西為代表的諸多新興經濟體是大宗商品出口國,大宗商品出口占據其總出口和財政收入的較高份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2015年10月的《世界經濟展望》中指出,由於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出口大宗商品的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產出增長顯著放緩。據其估計,由於大宗商品價格疲軟,大宗商品出口國2015—2017年的經濟平均增速可能比2012—2014年下降1個百分點。除此之外,大宗商品價格走低還為新興經濟體帶來諸如財政狀況惡化、外債償還能力下降等金融風險。
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進一步惡化外部環境。從歷史經驗看,美聯儲貨幣政策調整對於經濟基本面脆弱的新興經濟體會帶來顯著負面溢出影響。2015年,市場對美聯儲加息預期持續升溫。2015年12月,美聯儲正式宣布啟動加息。盡管當前美國經濟出現波動,加息進程有所放緩,但加息預期的不斷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加息行動將引發新興經濟體貨幣貶值和資本市場動盪,進一步惡化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形勢。
加快推進結構改革才能迎來光明前景
盡管面臨較為嚴峻的經濟形勢,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依然處於較高水平。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2016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增長速度將達到4.1%,仍將遠高於發達經濟體1.9%的經濟增速。積極采取應對措施,加快推進結構改革,未來新興經濟體的增速有可能逐步恢復到5%以上。
新興經濟體依然具有較大經濟增長潛力。新興經濟體具有明顯的勞動力優勢,人口紅利是確保其經濟增長保持較高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大多數新興經濟體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能源,這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隨着後發優勢和經濟發展潛力的進一步發揮,新興經濟體將在技術、知識等方面逐步縮小與發達經濟體的差距。
但必須認識到,新興經濟體要把經濟增長潛力轉化為經濟增長現實,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首先,應加快推進結構改革。在當前經濟減速的背景下,通過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需求擴張的空間不斷收窄,推進結構改革成為新興經濟體走出經濟增長困境的關鍵。應進一步加快相關改革,包括進一步對外開放和整合國內市場、增加教育和基礎設施投資、提高勞動者素質、鼓勵技術創新、加強工業和物流體系建設等,逐步完善經濟結構,改變增長模式。其次,加強新興經濟體之間的國際合作,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結構改革,提升新興經濟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整體話語權,為經濟發展創造穩定的國際經濟環境。例如,敦促發達經濟體采取負責任的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穩定。與此同時,還應加強新興經濟體之間的雙邊和多邊合作,共同消除抑制經濟持續增長的障礙,緩解和應對共同面臨的風險與挑戰。當前,國內外研究者普遍認為,中國的經濟結構調整正在對世界經濟產生積極影響,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和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等,將對新興經濟體產生巨大的正面外溢效應。新興經濟體的中遠期經濟前景依然可期。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中國經驗對新興經濟體的啟示(大家手筆) 林毅夫
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已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所稱道,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學習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經驗,有些國家甚至開始按照中國經驗來制定和實施自己的經濟發展方案。鑒於此,有必要探討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的經驗是什麼;對於發展中國家包括其中發展得比較好的新興經濟體而言,哪些經驗具有實質性借鑒價值。我認為,可供借鑒的中國經驗至少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既正確認識自己,也正確認識別人。所謂正確認識自己,就是客觀全面地了解本國的基本國情和條件,包括所處的發展階段,所具有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金等稟賦條件;也要了解過去和現在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等等。所謂正確認識別人,就是對世界上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不同類型的國家作出系統分析,並對本國與這些國家之間的關系包括可比性、差異性、互補性等作出客觀判斷。其中,特別重要的是對本國和其他國家的要素稟賦及其結構和相對價格,或者說對不同國家的相對比較優勢及其階段性特征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這是不同國家之間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基本前提。
其次,在確立以上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制定本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包括許多方面,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制定適合本國的產業政策。好的產業政策對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尤為重要,因為發展中國家要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必須不斷通過技術創新推動產業升級,而且升級的產業必須符合要素稟賦及其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這樣生產成本才能在世界上處於較低水平。但是,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營商環境、法律制度等條件普遍不好,行政管理效率普遍不高,導致企業經營的交易成本高。只有把交易成本降下來,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才能提高競爭力。怎麼降呢?基礎設施、營商環境、法律制度、行政效率的改善工作需要政府來做,但政府的資源和行政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采用產業政策。好的產業政策能夠集中資源和力量,根據所要發展的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需要,把工業園區或經濟特區辦好,讓所要發展的產業在整體環境不佳的情況下能夠具有較低的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從而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迅速形成競爭優勢。如此,一邊快速發展,一邊逐步完善基礎設施、營商環境、法律制度,提高行政效率,就能積小勝為大勝。
最後,在正確認識自身比較優勢和積極實施經濟發展戰略的過程中,應注意吸取兩種發展思潮的教訓。一是吸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結構主義思潮的教訓,因其帶來發展中國家政府對於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二是吸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教訓,因其片面地、激進地反對政府在經濟結構變遷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造成一些市場失靈問題難以解決。要想讓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既要有「有效的市場」,通過市場競爭、根據各種要素的相對稀缺性決定其相對價格,從而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也要發揮好「有為的政府」作用,以克服市場失靈,破除制約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軟硬基礎設施瓶頸。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我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的理論內核,是對上述兩種發展思潮教訓的總結,也是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成功經驗的總結。對於發展中國家包括新興經濟體而言,能從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經驗中學到的精華也在於此。
(作者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
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 補充全球流動性
人民幣國際化利好新興經濟體發展 姚余棟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人民幣已成為全球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貨幣和第六大外匯交易貨幣,被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數據顯示,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中的使用規模穩步上升,在全球支付、國際債券發行、全球官方儲備持有等方面的國際使用逐步擴大,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國際合作成效十分顯著。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與新興經濟體發展是分不開的。人民幣很早就在中國和周邊新興經濟體的跨境交易中使用。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開放了多個邊境城市,人民幣逐漸作為結算貨幣之一被廣泛使用於我國與周邊新興經濟體的邊境貿易。隨着邊境貿易規模的擴大,為促進邊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發展、規范人民幣跨境流動,1993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先後與8個毗鄰新興經濟體的中央銀行簽署了邊境貿易本幣結算協定。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新興經濟體對人民幣的需求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的重要動力。首先是雙邊貿易投資本幣結算的需求。危機後,主要國際結算貨幣經歷了匯率大幅波動,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貿易多以美元等第三方國際貨幣計價結算,受匯率波動沖擊很大。中外企業普遍希望采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本幣作為雙邊貿易投資的支付工具,降低匯率風險和匯兌成本。其次是雙邊本幣互換的需求。國際金融危機後,部分新興經濟體經歷了資本外流和「美元荒」。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貨幣當局需要更多的外幣流動性以保持投資者對其幣值的信心。2008年起,陸續有20多個新興經濟體提出與我國建立貨幣互換關系。
人民幣國際化反映了新興經濟體整體實力和地位的提升。2000—2015年,以現價計算,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GDP的占比從20.3%上升至39.3%。2000—2015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在全球貿易中占比由32.3%上升至46.1%。但是,新興經濟體貨幣地位並未等幅提高,2013年新興經濟體貨幣在全球外匯交易中占比不超過10%,前十大外匯交易貨幣中僅有人民幣和墨西哥比索兩個新興經濟體的貨幣。經濟地位與貨幣地位的不匹配不會長期持續,貨幣國際化將在部分基本面較好、相關條件基本具備的新興經濟體率先取得突破。這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快速發展的必然性所在。
人民幣國際化助推新興經濟體發展,至少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促進新興經濟體之間貿易便利化。中國與其他新興經濟體的貿易聯系日益緊密,已成為新興經濟體貿易網絡的重要節點。2014年,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不包括轉軌國家)對華貿易金額約為4.6萬億美元,占其貿易總量約38%。在這些貿易中擴大本幣的使用,能降低因使用第三方貨幣(如美元)帶來的匯率風險和匯兌成本,為雙方貿易企業帶來便利,推動貿易發展。
促進中國對其他新興經濟體直接投資便利化。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2012—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年均增速為15.2%。今年一季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同比增長55.4%。其中,投向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部分增長較快,對拉動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溢出效應報告》指出,1990年以來,亞洲國家之間的跨境直接投資快速增長,其中1/3歸因於中國,尤其是蒙古、緬甸、柬埔寨和越南等中低收入國家接受中國直接投資較多。同時,在中國對新興經濟體直接投資中擴大人民幣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投資便利性,形成人民幣「資本項下流出、經常項下回流」的格局。今年1—2月份,對外直接投資人民幣收付金額為1947.5億元,同比增長2.2倍。未來可鼓勵企業設立人民幣對外投資產業基金,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並購投資等業務。
人民幣成為全球流動性的補充,有利於維護新興經濟體金融穩定。國際貨幣體系長期存在「主權貨幣沖突」的內在缺陷,即儲備貨幣發行國既可能因抑制本國通脹的需要而無法充分滿足全球經濟不斷增長的貨幣需求,也可能因過分刺激國內需求而導致全球流動性泛濫。隨着美聯儲進入加息周期和全球經濟持續增長,全球流動性趨緊,可能導致新興經濟體出現類似2009年的「美元荒」,甚至導致部分國家出現劇烈的金融動盪。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是應對全球流動性緊縮、克服「主權貨幣沖突」的發展方向之一。人民幣已經具備補充全球流動性的潛力。通過雙邊本幣互換、區域金融安全網等安排,中國與其他國際儲備貨幣發行國一道可為其他新興經濟體提供流動性支持,有效緩解新興經濟體流動性緊縮和金融市場壓力。
(作者為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
刺激投資消費 帶動產業發展
借「一帶一路」東風激活新興市場 胡必亮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關注和響應。目前,已經有30多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一批區域內合作項目開始啟動和實施,表現出良好勢頭。沿線國家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進一步激發新興市場活力,給區域內新興經濟體發展提供難得的歷史性機遇。
按照目前國際上的基本分類方法,「一帶一路」沿線65個國家中有12個國家屬於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印度、俄羅斯、印度尼西亞、土耳其、波蘭、泰國、馬來西亞、埃及、菲律賓、巴基斯坦、匈牙利。這些新興經濟體數量雖然不多,但其GDP和人口均占65個國家GDP總量和人口總量的80%左右,其發展與「一帶一路」建設密切相關。
目前,在新興經濟體中,除了中國、印度等少數國家仍保持比較高的經濟增速,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普遍出現下滑態勢。扭轉這一態勢,既需要這些經濟體采取務實有效的辦法進行內部結構改革,也需要借助國際上的有利條件。當前,「一帶一路」建設正值實施階段,將有力助推沿線國家包括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也迫切需要借助「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
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自身發展戰略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效對接,尤其是鐵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對接,有助於刺激本國投資增長。其次,區域內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具有各自獨特的資源比較優勢,但許多國家的制造能力比較差。「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產能合作,有助於促進這些國家工業化和制造業發展。第三,通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逐步構建起沿線各國大通關的合作機制和國際物流大通道,將促進貿易便利化,帶動產業和經濟發展。第四,「一帶一路」沿線貿易、旅游的深度合作發展,加上中國積極推動銀行卡清算機構開展跨境清算業務、推動支付機構開展跨境支付業務,有利於發掘區域性消費市場潛力,促進區域消費市場回暖。第五,隨着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向前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更多地使用人民幣。這有利於規避美元波動所帶來的區域金融市場動盪,同時有助於推進相關國際金融合作,逐步構建起跨區域的金融體系。第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成立、絲路基金的設立以及中國—歐亞經濟合作基金投資功能的強化等,可以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內新興經濟體發展提供資金保障。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本着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合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使區域內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迎來光明前景;沿線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的經濟發展,又將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建設。
(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新興市場研究院院長、「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4月24日 05 版)
【作者:和訊獨家】【了解詳情請點擊:www.hexun.com】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