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塞:技術創新引發就業挑戰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邁克爾-斯賓塞
在未來十年,中國將以高增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崗位取代大量勞動密集型裝配崗位,不但在可貿易部門是如此,在快速增長的不可貿易部門同樣如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適應這些趨勢的一個關鍵要素是投資,寬基礎、大手筆、高效率的教育和技能投資是至關重要的。
各種新技術和全球化一道,正在大大影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各個教育層次的個人就業選擇範圍。技術創新不但減少了常規工作數量,也引起了全球供應鏈和網絡的改變,從而導致許多國家可貿易部門的常規工作以及存在各種技能要求的非常規工作的重新分配。
那麼,決策者——特別是發達國家決策者——應該如何面對這一新的就業大挑戰(以及反過來對收入和財富分配的挑戰)呢?我們可以從當前的研究中得到許多關於經濟結構的演化如何影響就業的有趣結論。發達國家可貿易方面至少已經有20年沒有生任何實質就業增長了,即使創造了就業崗位,也集中在高收入、高學歷層次,而中低收入和學歷就業在減少。高端服務業就業崗位的增加與製造業供應鏈高就業要素的衰減相匹配。
在2008年危機爆發前,中低收入增長完全來自經濟中的不可貿易部門,該部門大約要占發達國家出和就業的三分之二。在這裏,僱員人均收入和增值几乎保持恆定。就業崗位可能因技術而削減,但不會因全球競爭而削減;而不可持續的債務推動內需增長使當前的貿易赤字延遲了。
結果,發達國家以更快的速度削減常規崗位,同時增加非常規崗位(比如仍無法用機器和聯網電腦取代和削減的崗位)。這使得教育和高水平技能的回報大增,發達國家資本所有者和高端僱員收入 比重二十多年來持續增加。
於是,發達國家的增長和就業出現了分離。這一趨勢的關鍵推動力——技術在其中扮演者多重角色。常規人力崗位被機器和機器人取代是一個強大而持續的趨勢,這一趨勢在製造業和物流業中可能會進一步加速,與此同時,電腦網絡正在取代信息處理行業的常規白領崗位。
這一趨勢的一部分來自純粹的自動化。另一部分則來自脫媒——銀行、在零售以及一部分政府服務不再需要中介——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
但技術的影響並未到此為止。實現自動化、脫媒化和降低遠程成本的信息技術同樣使建設越來越複雜、地緣上越來越多樣的全球供應鏈和網絡成為可能。
全球供應鏈——由於發展中國家收入的增加和比較優勢的變遷,全球供應鏈一直在流動——能夠將生活動配置在人力和其他資源最具競爭力的地方。隨交易、合作和通信成本的下降,鏈環不僅包括中間品和裝配,也包括越來越多的服務——研發、設計、維護和支持、客戶服務、商業流程及其他。[NT:PAGE=$]
結果帶來了有時被稱為全球供應鏈的“自動化”的東西:越來越細的細分成為了可能,變得更加高效,几乎可以在配置於任何地點。臨近性在運輸和物流成本方面仍是相當重要的因素。但是,隨發展中世界開始佔據最大的新市場、生全球需求增長的大頭,推動自動化的邏輯將變得越來越強 。
全球供應鏈、網絡和服務的持續高效分解造成了兩個相關后果。首先,全球經濟的可貿易部門——在該部門,經濟活動和就業崗位的競爭是直接的——占經濟的總比重增加了;對於個體國家來說也是如此。其次,全球供應鏈中無競爭力的部分將不再會因為毗鄰高競爭力部分而得到保護。臨近性不再是一項必要條件。
這些動態以及相關挑戰並不只是發達國家才需要面對。比如,在未來十年,中國將以高增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崗位取代大量勞動密集型裝配崗位,不但在可貿易部門是如此,在快速增長的不可貿易部門同樣如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動化和快速成型製造業領域的擴張和成本的下降將影響全球勞動密集型業,包括位於早期發展階段國家者。
適應這些趨勢的一個關鍵要素是投資。對發達國家個人、企業、教育機構和政府來說,寬基礎、大手筆、高效率的教育和技能投資是至關重要的。填補技能市場的信息空白也將增加這類投資的效率。
人力資本的全面升級將直接和間接地改善收入分配(通過降低相對於需求的低技能工人供給)。這也將(部分地)減輕由收入分配的嚴重漏洞導致的財富集中狀況。
在可貿易方面,競爭力不但取決於人力資本,也取決於其他一些因素:基礎設施、稅收制度、監管 效率、政策導致的不確定性、以及能源和衛生成本。
不能保證在這些領域採取正確步驟就能完全克服個人和國家所面臨的就業挑戰,盡管這樣做會有所助益。事實上,也許我們正在步入這樣的階段:需要就業模式、工作周、合同工、最低工資和基本公共服務的供應方面的大適應來維持社會凝聚力、保證公平和代際流動的核心價值。
- 關稅戰引爆市場重置,「匯」變才是贏家?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