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建中國首個自貿園區 促進與周邊經濟體貿易往來
鉅亨網編輯查淑妝綜合報導
上海市代市長楊雄昨 (27) 日在上海市 14 屆人大一次會議上透露,今年上海將按照國家部署,試點建立自由貿易園區。有消息稱,目前上海已正式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交了在上海綜合保稅區設立自由貿易園區的申請。若獲批,這將是中國大陸首個自由貿易園區。
香港《文匯報》報導,根據《京都公約》,自由貿易園區是指一國的部分領土,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並免於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
中國大陸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貿易園區。 20 多年前,中國第一個保稅區在上海外高橋成立。時至今日,包括外高橋保稅區在內,中國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已有約 110 個。不過,一直以來,中國大陸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實行的仍是「境內關內」政策,而國際通行的自由貿易園區則實行「境內關外」政策,即放開一線 (國境線) ,管住二線 (與非自由貿易園區的連接線) ,在區內免除海關通常監管。
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WTO) ,實現國內貿易與國際接軌的呼聲越來越高。 2005 年之後,包括上海、深圳、天津、成都等地區都曾向國務院及各部委提交了關於保稅區轉型自由貿易 (園) 區的建議,準備向香港看齊。此前有消息顯示,早在 2010 年,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就聯合前往上海,就上海浦東建設自由貿易園區一事實地調研。目前,醞釀多年的上海自由貿易園區顯然已經如箭在弦。
目前中國正面臨外需下滑、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挑戰, WTO 事務專家、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指出,在中國大陸試點自由貿易園區,或將大大促進中國與周邊經濟體的貿易往來。
不過,也有專家指出,上海距離建立自由貿易園區,並非一步之遙。上海浦東國際金融航運雙中心研究中心主任莊峻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雖然上海市已經成立了包括外高橋保稅區、洋山保稅港區和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的上海綜合保稅區, 2012 年貿易額預估在 1000 億美元之上,高居中國大陸第一,但在外匯管理、貨物進出港監管、轉口貿易等方面,還有較多限制,只能算得上是自由貿易園區的雛形,而上述工作尚需國家層面的推動與支持。萬曾煒認為,從自由貿易園區的設立,到完善各項功能,可能需要約 3 年的時間。
- 升級你的投資腦!9/17講座揭密獲利契機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