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科技

2013 CES雙面鏡:“對流”的消費電子業

鉅亨網新聞中心


文/劉燚

1月8日到11日,當2013年度CES(消費電子展)在拉斯維加斯舉行,我們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在三星、索尼、松下、華為、中興、聯想們做客美國市場的時候,美國本土的主流電子企業卻遠赴東方——Google董事長施密特徹底頂美國政府的壓力到朝鮮訪問,蘋果CEO庫克則來到中國,前期大肆宣傳的微軟都沒有專門的展台,把這個位置讓給了來自中國的海信,而是在三星柔性屏的無限風光下擠了一席之地。


亞洲企業向西,美國企業向東,歐洲企業已經淡出這個舞台。

西行與東游的“對流”

這不禁讓人疑惑,CES不是正在成為亞洲展嗎?沒錯,如果從參展的主流廠商看,確實如此,而且基本可以看成中、日、韓三國展+美國晶片展——包括高通、Intel、英偉達、ARM等廠商。而美國本國的品牌廠商,其實才是全球最強大的,包括微軟、蘋果、Google、Amazon和Facebook。

因此,雖然站在CES前台的主要是亞洲廠商,但是,在這些電子品的裏面,從OS到晶片這兩大核心模組基本都是英美的——某種程度上,就算是三星也不例外,其手機晶片也是基於ARM授權的。

這反映出全球消費電子業的業鏈分工趨勢:製造環節重心已經基本在東亞三國,其中包括掌握核心零部件的韓國、日本,也包括掌握代工核心技術的中國台灣,以及在中低端製造領域不斷爬坡的中國大陸;在晶片研發、軟件特別是OS領域,美國的地位甚至比過去還要強大;而成本高企、軟件薄弱的歐洲,在諾基亞、意法半導體衰落之后,只有ARM佔據了一席之地;至於其它大洲的消費電子業,基本都在“打醬油”。

如果考慮到整體業環節中的營銷、品牌等環節,美國和亞洲則平分秋色,高端市場必爭美國,低端市場必爭中國。因此,不用奇怪,亞洲企業都要到美國顯示其挑戰高端市場的實力;而蘋果關心的是,如果推出iPhone Mini,是否能在發展中國家佔據一席之地!至於它們自己的發布會,早就是行業盛事,何須CES幫助?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CES展不過是一個“次級舞台”,由美國的市場影響力搭台,亞洲製造商唱戲,在硬件上領先的亞洲廠商和軟件領先的美國廠商共同演繹的一個“雙簧”。而在這個雙簧的舞台上,我們所看到的是中日韓三國企業之間的角鬥:在手機市場上,韓國三星對領先,中國廠商量大利薄,日本廠商几乎只剩索尼苦苦支撐;在家電市場上,韓國三星、LG佔據兩強位置且盈利較好,日本龍頭企業索尼、松下和中國龍頭企業TCL、海信、格力等銷量相仿,但是長期虧損;而在日本的傳統強項相機領域,在全球仍無對手;在PC領域,聯想、ACER、華碩和美國正在不斷主動退出該行業的惠普、DELL不相上下,平板電腦裡沒有參展的蘋果一家獨大、亞馬遜和三星緊隨其后……

換言之,CES展基本可以看成是亞洲硬件展+美國軟件與晶片展,硬件商西行、軟件商東游的“對流”頗具象徵意義。

對流背后的突圍與退守

除了這個明顯的對流趨勢之外,一個比較難發現的“對流”在CES同時上演。一方面,我們看到高通、Intel、英偉達這些晶片企業變得越來越“性感”,日益像消費電子廠商那樣進行營銷宣傳;一方面,我們看到消費電子廠商本身乃至整個業,都正在變得越來越同質化——不斷比拼誰的屏幕更大、誰的CPU核最多、誰的口號喊得最響……乃至很多基於Android的廠商,如果一次不說在其上進行了“幾千個改進和優化”,都不好意思出來吹牛。

擅長技術的在玩性感,擅長性感的在忽悠技術,它們“對流”什麼?當人們不斷在比拼硬件規格的時候,往往是創新的瓶頸期,而且基本都會導致價格戰。在電視、PC、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領域,早已屢試不爽……這反映出整個行業的困局。在這種情況下,或者說業從藍海向紅海快速演進的過程中,有兩個趨勢值得關注:一種是“突圍者”,一種是“退守者”。

所謂“突圍者”,就是勇於突破技術瓶頸、市場瓶頸,取得重要突破的創新者或者新市場開拓者。典型的如三星,推出柔性屏,可能成為未來重大的行業變革者;非典型的如聯想,推出二十幾英寸的平板電腦,希望重新定義市場。

所謂退守者,技術在這片紅海里,掌握了某個業環節的主導權,在技術、品牌或市場上佔據領先優勢,藉此收穫現金奶牛,圖謀新突破的廠商。典型者如Intel,在移動通信領域遲遲沒有打開局面、PC市場不斷萎縮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依靠CPU領域的壟斷性地位獲得較高利潤,伺機發力;非典型的則如三星,在OLED、快閃記憶體等領域佔據對優勢,其手機製造環節未必非常賺錢,但是部件利潤極高……

此時,最悲催的是那些進無可突圍、退無高利潤業環節者,這些廠商中的低端者很難不陷入中國家電業曾經走過的價格戰泥潭,高端廠商也將陷入日本消費電子的普遍困境。

最終,市場上只有掌握了平台且市場佔有率足夠高的OS廠商如Google,掌握了核心部件或某個業鏈環節的三星、佳能、台積電可以獲勝,其它廠商都是一撥撥的“淘金客”,好運者少,殞命者多。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