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紙媒:“老故事”裡的新恩怨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3-01-11 11:41
“最后一期!”2012年12月24日,《新聞周刊》在封面上如此公告,黑白色的美國紐約大廈照片為底。這家87周歲的老牌紙媒前年已被以1美元的價格轉手。“終於黑了。”12月7日,擁有10多萬固定讀者的《金融時報》德國版頭版整版全黑,只留下這麼兩個無奈的德語單詞,彷彿是對報紙連續赤字的自嘲。她們告別的,是自己最后一期的紙質版。
紙質媒體撤退 數字媒體進軍
紙質在撤退,數字卻在進軍。美國在赫芬頓郵報傳媒集團上月牽手世界最大新聞機構之一朝日新聞,策劃推出日文網站。此前,該集團已經與英國、西班牙等五國主流媒體建立了合作關係。2005年創辦的《赫芬頓郵報》觀點博客新聞社區去年已經實現了3000萬美元的盈利,其點擊量超過了《紐約時報》(Newyork Times),2011年2月被美國在集團(AOL)以3.15億美元的高價收購,整合成為今天的美國在赫芬頓郵報傳媒集團。“這次合作反映了我們邀請更多的聲音加入我們日漸壯大的國際對話中來的承諾。”創始人阿麗安娜·赫芬頓表示。據報導,與中國合作推出中文媒體的計劃也在籌備之中。
線上下大相徑庭的經濟狀況並非個例。E市場、皮尤等多家數據公司的報告均顯示,2012年,紙媒的廣告收入持續下滑。而Facebook、Twitter等新媒體公司的廣告收益已經實現反超。
在中國,紙上線上的發行量對比相對和緩,市場表現卻也日漸分化。群邑媒體、昌榮傳播等多家傳媒公司的廣告市場報告均顯示,2012年國內雜誌增長放緩,報紙持續萎縮,並會在今年進一步下降。互聯網媒體廣告的增幅則趕超了報紙,增勢強勁。
然而,當我們談論報紙生死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混亂新世界 傳媒老故事
“傳統技術在艱難地適應混亂的新世界,這其實是個老故事。”谷歌總裁施密特撰文指出。
傳統紙媒紛紛手佈局向數字領域的戰略轉移,寄望扭轉局面。拿本文開頭的兩個例子說,《金融時報》德國版的電子版將繼續發行。《新聞周刊》則從本月起,將與美國新聞網站《每日野獸》(Daily Beast)合併,全面數字化。兩家報紙的聯合總裁蒂娜·布朗將此合作比作一場“婚姻”,能結合前者的“新聞報導深度”和后者的“線上活動的豐富和生機”。
新媒體初興,抓住移動讀,個人化定製的趨勢,也不乏成功的例子。《紐約時報》“時報新聞”推出實時更新的新聞界面,實現內容聚合,又通過開發在資料庫“連結數據云”,建立資料庫。從2012年12月24日開始,該報將一些深度報導,封裝成獨立的迷你電子書——也被稱為“單文書”下載銷售。[NT:PAGE=$]
國內,“融媒體”升溫:移動平台的內容展現漸成潮流。2012年12月12日,中國報導雜誌社出品的《中國文摘》率先嘗試“三網融合”,首度出現在北京歌華的高清數字電視平台上。《中國文摘》沒有紙質版,是直接落戶於iPad平台的中英雙語財經類讀物。繼南都集團“打造全媒體”的計劃之后,中國新聞周刊等主流紙媒也相繼推出移動客戶端。
然而,任何婚姻都不會永遠停留在蜜月期,希望也可能最終轉為失望。默多克所屬美國新聞集團的首份iPad電子報,曾經“令人興奮的傑作”——《The Daily》,在虧損千萬美元的苟延殘喘后,就在2012年12月宣告死亡。此前,蘋果的應用商店已經因為其評價太差而撤下應用。用戶抱怨《The daily》檔案大小動輒1G,難以下載;完全拋棄web形式而局限於客戶端;付費內容並不出彩。
問題是,一味追新出奇,真的是出路麼?值得玩味的是,1月8日消息,據IDC和另一家市場調研公司的統計,電子讀器銷售在達到2011年的峰值后,去年大幅下跌,預計在今年有持續下滑的趨勢。大熱的移動讀,很可能又要成為平板電腦的配角。
或許正如微軟總裁史蒂夫·鮑爾默所說,“如果僅是複製報業的傳統思維,那注定是要失敗的。”那麼這個喜新厭舊的老故事,該如何講述?
盈利的轉型 “新”聞的開端?
收費,一直是困擾紙媒轉型的一道坎。默多克因堅持收費讀廣受爭議。然而,這並非《The Daily》一家獨有。只不過,在費用選擇模式上可能會有更多選擇:如對印刷版訂用戶數字讀全免費,對其他用戶部分免費。付費查看更多內容成為一種流行的方式,為《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等媒體所採用,目前來看,訂情況還不錯。而《華盛頓郵報》也在上個月傳來電子版收費的打算。
虧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然而盈利模式真的是這個老故事的唯一視角麼?
事實上,數字新媒體的強勁勢頭不僅僅體現在盈利上,更逐漸顯現在紙媒引以為傲的內容領域。去年4月,揭露華盛頓政壇秘聞的政論網(Politico.com)和《赫芬頓郵報》獲得新聞報導領域的奧斯卡——普利策,這是該獎項2008年放寬獲獎媒體類型以來,第三次頒發給網絡媒體。在中國,指向特定讀者群,提供深度知識的新聞博客群,如虎嗅網、36氪,也是一片熱鬧景象。
報紙是一張新聞紙,紙僅是載體,新聞為首。這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當信息充斥身邊時,讀者所要探尋的,就是“深度了解,而並不是浮光掠影(Everything of something,not something of everything)”,2012年12月19日,“創業新聞學”創始人馬克·布裡基斯在清華大學的講座上如此評說。
追求好的新聞內容,其實就是以之推動盈利。“誰擁有了獨特的內容,誰就在競爭中佔據主動。目前看似投入成本不菲,但從長遠看,未來的利潤是屬於掌握資源者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陳昌鳳在論文中總結道。
內容的互動是另一值得關注的趨勢。《The Daily》的死亡,據馬克·布裡基斯分析,一大病因就是忽視了社交網絡。而在中國,人人網、新浪微博等社交網絡的新聞互動中,傳統紙媒也逐漸發力。北京暴雨之中悄然上線的人民日報微博,以務實接地氣的風格收穫近360萬粉絲;新周刊微博則以嬉笑怒的風格,獲得不亞於紙質版的影響力。
經營品牌形象仍是目前傳統媒體使用社交網絡的主要目的。在中國,社交網絡這一全民互動、信息流動迅速透明、相對更加自由的輿論場,蘊含著這個業怎樣的可能?技術喜新厭舊,而新聞常新。理念更新換代,而價值不死。
- 掌握全球財經資訊點我下載APP
文章標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