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2014烏克蘭危機:新冷戰疑雲 折射大國角力新動態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2-27 10:25


從基輔街頭的示威遊行,發展到暴力衝突;從總統「出走」、政權更疊,到國家分裂、「內戰」炮火瀰漫,烏克蘭局勢成為2014年國際社會關注焦點。導致這場危機的內外原因,以及危機發酵過程中折射出的大國角力新動態值得觀察。

中新網報導,2013年底,因時任總統亞努科維奇宣佈中止同歐盟簽署政治和自由貿易協議,引發烏國內「親歐」民眾走上街頭遊行反對;2014年初,街頭抗議發展為騷亂並愈演愈烈;2月22日,亞努科維奇被議會罷免,被迫「出走」,烏國內反對派接管政權。隨後,克里米亞「閃電公投」脫烏入俄;烏東部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宣佈「獨立」,基輔當局發兵「反恐」,烏政府軍與東部民間武裝之間衝突不斷。雖然9月相關各方在明斯克達成了停火協議,但事實上協議未能得到切實履行。此外,美歐與俄羅斯之間因烏克蘭問題引發的制裁和反制裁風波愈演愈烈,烏克蘭危機及其外溢效應深深影響著當今世界。


一場源於國家發展道路之爭的街頭抗議急劇發酵,不僅導致國家政權「改朝換代」,還引燃了「內戰之火」。究其原因,烏克蘭危機的升級既因「內憂」也因「外患」。

從內部原因看,烏克蘭自獨立以來,其20多年的轉型發展之路走得並不順利。國內各種政治力量鬥爭不斷,經濟發展滯後,腐敗痼疾難愈,社會不公現象明顯,加之民眾缺乏恰當的表達民意途徑,動輒走上街頭暴力抗議政府,更增加了社會動盪。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烏克蘭經濟經濟連續18個月下滑,外債超過GDP的70%。烏克蘭國內政治經濟不穩定,無疑為外部干預打開了大門。

從外部因素看,烏克蘭因其地緣戰略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始終是俄羅斯和美歐的爭奪對象。在烏國內交火「熱戰」的同時,俄羅斯與美歐之間的博弈對抗更引發政治、經濟領域一系列沒有硝煙卻愈加殘酷的「新冷戰」。亂局背後籠罩著濃烈的地緣政治色彩,充斥著大國角力的身影。

隨著烏克蘭危機持續發酵,美歐和俄羅斯間的「鬥法」也在日益升級。從美歐聯合抵制索契八國峰會,到對俄金融、能源、軍工等領域的數輪經濟制裁,再到普京「以牙還牙」的強硬反制措施,雙方圍繞烏克蘭問題的博弈從幕後走到前臺。

烏克蘭危機把俄羅斯和西方的關係拖入自冷戰結束以來最為嚴重的對立狀態。俄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普什科夫就曾表示,目前俄羅斯與美國的關係可稱為「新版冷戰」。俄總統普京18日在年度大型記者會上再次強硬回擊西方稱,俄一直面臨來自西方的排斥和對抗,目前國際關係中最主要的問題在於,西方國家從未停止建造隔離墻,「北約東擴和反導系統——難道這不是墻麼?」他強調稱,俄願擔當烏克蘭政治對話中間人角色,推動烏克蘭危機儘快解決,但俄方將一如既往、更加堅定地捍衛國家利益,在自身權益被尊重的基礎上同西方夥伴發展正常關係。

12月18日,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支援烏克蘭自由法案」。該法案內容包括追加對俄大型公司制裁及授權對烏克蘭提供軍事經濟援助等內容。俄羅斯方面對此深感「失望」,並稱保留對「這一敵意行為作出反應」的權利。

由此可見,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一週年之際,美、歐、俄間矛盾不但未見調和,而且又擺開新一輪較量陣勢。同時,在烏克蘭內部,各方關於東部地區地位問題分歧巨大。烏當局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但東部勢力堅持「獨立」主張,不肯妥協。烏國內的政治鬥爭、美歐乃至歐盟內部對於制裁俄羅斯各懷心思、俄與西方的輪番角力交織在一起,各方利益的盤根錯節更增添諸多不確定性,大國間圍繞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博弈未曾停歇。因此,目前看,烏克蘭危機短期內難以妥善解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烏克蘭危機的解決也難以一蹴而就。只有相關各方保持冷靜與克制,拋棄「恩怨」,通過對話和協商妥善處理有關分歧,共同推進政治解決進程,危機化解的曙光才會出現。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