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馬來西亞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房產

胡華釬:政府救市類似收儲 釋放樓市最大利空信號

鉅亨網新聞中心


胡華釬,安信期貨分析師
胡華釬,安信期貨分析師

8月26日,寧夏唯一的限購城市銀川正式取消限購。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46個實行限購的城市中,絕大多數城市已經公開放松或放開限購政策,尚未取消或者松綁限購的城市只剩下9個,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以及三亞、珠海、南京、大連、西寧五個二三線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各級政府“救市”政策花樣百出,還出現了類似於大宗商品市場中的政府干預市場的行為(例如購房補助、減免契稅等),甚至湖南省發文規定將從政府回購普通商品房用做保障房源,這幾乎等同於政府直接收儲大宗商品的行為。


熟悉國內商品期貨市場的人士都知道,當一種關係國計民生的商品供需失衡的時候,政府往往會進行“干預”,政府收儲越多,價格最終跌得越狠。與之相反,政府拋儲越多,價格最終漲得越猛。因為前者商品市場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政府往往會“救助”,一般采取收儲等措施;后者商品市場出現嚴重的“供不應求”,政府往往會“打壓”,一般采取拋儲等措施。至今,筆者從未見過哪一種商品在政府干預之下徹底扭轉了市場大勢的,反而政府前期的干預行為往往是對供需失衡市場的進一步確認,政府干預政策的方向常常與市場大勢相反,其理論邏輯源於“市場失靈”。

換言之,政府首度救市是房地產市場的最大利空信號!既然房地產市場需要政府來救,就表明房地產市場“熊市”已經形成了,中長期來看,任何人和機構都無法徹底扭轉市場的方向,違背經濟的規律。接下來,筆者權且以國內商品期貨市場中的白糖、天然橡膠和棉花等典型期貨品種為例,它們都曾經陷入所謂的“政府越拋價格越漲,越收價格越跌”怪圈(參見圖1),在經歷了最新一輪的“由牛轉熊”的價格周期過程中,政府干預最為積極,頗為頻繁。至於最終效果如何,你懂的。

我國連續收儲白糖並未改變糖價跌跌不休的命運。2011年開始,白糖逐漸進入供應過剩的產業周期,鄭商所白糖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從7500元/噸下跌至當年年末的6000元/噸。2012年伊始,市場炒作國儲收儲傳聞,白糖期價反彈至6500元/噸一線附近。2012年2月8日,發展改革委、商務部、財政部、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下達《關於2011/2012年度第一批食糖國家臨時收儲計劃的通知》。在收儲傳聞被證實之后,白糖價格一個月僅上漲了200元左右。至此,白糖主力合約期價重新步入跌跌不休的行情中,從6700元/噸不斷下跌至目前的4400元/噸左右,在此期間一輪又一輪的收儲政策刺激下,白糖期價往往在短暫的反彈之后重新回到漫漫的熊途之中。如今,經歷了接近四年的“大熊市”,白糖期價仍未看到反轉的跡象。

國內外政府聯合收儲天然橡膠也未改變膠價跌跌不休的命運。2011年開始,全球天然橡膠開始由供不應求逐漸步入供應過剩的產業周期。2011年2月初,上期所天然橡膠期貨主力合約價格創出歷史新高(43500元/噸)。隨后見頂回落,並且膠市遭遇日本大地震導致膠價跌停。3月15日,泰國政府干預價格,七個交易日內滬膠期價從最低的32750元/噸反彈至36500元/噸。不過,隨后從38000元/噸的高位重新開始下跌,一直跌至23500元/噸附近。2011年11月11日,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聯合干預價格,這些國家的政府由此開啟了一輪又一輪的橡膠收儲計劃,包括中國政府多次收儲計劃,但結果都是膠價短暫反彈之后,再度創出新低。上期所天然橡膠主力合約價格從干預開始起的歷史高點38000元/噸,不斷下跌至目前滬膠1409合約的13000元/噸附近,不到四年跌幅達到66%,如今天然橡膠期貨也未看到反轉的跡象。

棉花方面更是如此。自從2011年3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2011年度棉花臨時收儲預案》以來,政府出臺了一輪又一輪的收儲計劃並未終止棉價總體不斷下跌的命運,鄭商所棉花主力合約價格從30000元/噸下跌至目前的14000元/噸附近。

圖1 政府越拋價格越漲,越收價格越跌

資料來源:wind資訊

經濟規律看似簡單,其中道理卻意味深長,不容違背。一般的供求理論告訴我們,最終決定商品價格大勢的是供需關係(市場“無形之手”),而不是行政力量(政府“有形之手”)。實際上,政府收儲的結果只是在一定時間內把過剩商品剔除出流通市場,轉化為庫存,但是如何處理這部分庫存始終是懸在商品市場上方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政府年年收儲的結果便是,一方面,國儲庫存節節攀升,庫存成本加速上升,當達到一定的極限時,政府越發顯得力不從心,最終不得不拋儲,進而還是打壓了價格,那些有保質期的商品更是面臨巨大的貨值損失,賠了不知多少真金白銀;另一方面,收儲效果非常短暫,中長期不僅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極大地扭曲了整個價格機制和商品市場正常的運行,對該行業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甚至災難性的打擊。例如,最近泰國政府拋儲20噸國儲橡膠導致膠價暴跌,膠農非常不滿,進而引發罷工游行活動,這也是過去泰國政局為啥如此動盪不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來看,這一輪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積極救市行為,與政府此前對商品采取的臨時收儲政策后的市場反應基本一致。

(1)與政府臨時收儲商品的效果類似,成交量方面短暫放大。cric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科偉表示,截至目前,20個城市中僅有不到兩成的城市在明文公告限購放寬后,商品住宅成交量出現了單周沖高。以濟南為例,在7月10日放開限購后,7月14日~7月20日全市成交量即突破30萬平方米,日均成交超過400套房源,環比驟升85%,但次周成交量即大幅回落至11萬平方米,日均成交100~200套,與去年同期相若。

(2)與政府臨時收儲商品的效果類似,價格方面受刺激突然上漲,很快便重新進入下跌頻道。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與6月相比,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4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上漲的城市有2個;二手住宅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5個,持平的城市有4個,上漲的城市有1個(參見圖2)。而且,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房價首現全面下跌,環比降幅分別為1.3%,1.4%,1.3%,0.6%。其中,北京房價自2012年6月以來首現下跌。

(3)與政府臨時收儲商品的效果類似,供需格局進一步惡化,庫存方面迭創新高。易居研究院發布的《7月份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報告》顯示,截至7月底,監測的35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庫存總量為26594萬平方米,環比增長1.4%,同比增長22.8%。35個城市中,有30個城市庫存出現了同比增長現象,月度新增供應量大於成交量,部分未消化的新增供應轉化成為庫存。

圖2 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環比下滑加快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由此可見,政府干預政策無法徹底改變大趨勢,只是短暫且有限的刺激作用。從公布的房地產數據來看,各級地方政府救市效果微弱,遠低於預期,僅有極少部分成交量環比回升,房價短暫沖高后又重新快速進入下行趨勢,“買漲不買跌”的現象越發明顯。

正如威廉d.江恩在《如何從商品期貨交易中獲利》指出的,“政府調控生產並控制價格,已經干涉了供求的自然規律,這種做法害大於利。……政府不可能控制氣候,不可能控制自然規律。因此,對政府的所有相關部門來說,最好是不干擾生產和市場,而且讓供求規律按其自身的程式運行。那樣,貿易公司的人、投資者和投機者就知道他們可以預測一種自然而正常的趨勢。”

麥基在《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一書中描述了荷蘭郁金香泡沫形成及破滅的過程。一個沒有理性的市場,政府救市的言論和行動最終都會走向破滅。在自由市場中,任何人、任何機構都不可能抵抗市場,在市場大趨勢面前,政府也無能為力。當投資者信心崩潰的時候,市場也無法挽救,將隨之而崩盤。

實際上,中國政府已經意識到,隨著臨時收儲或高價托市收購等政策的深入,政府直接干預商品市場行為所產生的效果欠佳,反而由此引發了諸多問題或矛盾(糧食收儲最終結果往往是,養肥了中游,損害了上下游),帶來了更大的負面影響,尤其是扭曲了整個市場,並一直飽受詬病。因此,今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出臺《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提出,2014年,啟動東北和內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標價格補貼試點,同時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臨時收儲政策。這標志著傳統的大豆棉花收儲政策正式走向終結。短期內,盡管中國取消傳統的棉花臨時收儲政策導致今年以來棉價不斷下跌,但是回歸到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的價格運行機制,最終有利於我國棉花行業長期健康發展。

既然政府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商品市場此類政策的問題,那么如今各級政府五花八門的“救市“行為是否會令房地產市場重蹈政府商品臨時收儲政策的覆轍呢?

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本文作者胡華釬系安信期貨分析師、和訊評論專欄作者

善財有道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