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美股

東歐危機沖擊歐洲經濟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19 14:33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德國GDP意外下降了0.2%。不過,本報記者一個多月來在德國實地采訪的經歷似乎顯示,歐洲經濟的問題不僅出在公認的“麻煩國家”——意大利、希臘等,更是出現在一直以來被視作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

整整一個月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為趕去荷蘭采訪馬航墜機事件,乘坐火車從德國港口城市漢堡連夜趕往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第二天上午9點整,火車在晚點整整2個小時后駛入德國西部城市杜塞爾多夫。火車在德國境內開了400多公里——用了8個半小時。


在一個多月里,記者頻繁乘坐德國火車。一個初步的感受是,這與記者對德國人“準點”、“守時”的一貫印象不符:晚點變得經常了。這個印象有數據支援。據《南德意志報》的數據庫,德國鐵路公司(DB)城際快車(ICE)最新的正點率僅為66.7%。數據截止到2013年9月29日——自此之后,德鐵更改了系統,使其晚點數據不再被外界所獲得。

記者上次來到德國,正值2010年歐債危機的集中爆發期。4年之后再訪德國,歐洲債市已經從危機中逐漸恢復。然而,實體經濟幾年的停滯,還是留下了很多痕跡。上周公布的德國二季度GDP的數據只是其中的一個印記。

關鍵是金融禁制,限制俄國主要銀行及企業在歐美市場集資。普京已下令還擊,計劃中的反制手段包括限制歐美農產入口,禁止政府及國企使用歐美IT產品,和禁止歐美審計、法律及咨詢公司在俄經營等。

這類制裁戰亦即經貿戰,本質上是限制貨品、資金及資訊等的流通,為政治干擾國際交流。這無疑是開全球化的倒車,而涉及西方與俄國的意義尤大。

冷戰時代蘇聯與西方的經濟體系分立,除少量貿易外幾乎不相往來。冷戰結束后俄國與西方經濟交往日多,形成互利互補的雙贏合作格局。到今天如要分手將十分痛苦,也不符雙方人民的長遠利益,更違反歷史潮流及市場規律。

特別是歐洲與俄國為鄰交往更多,痛苦自更甚。因此歐洲人民必須也必將自問,烏克蘭問題是否無妥協馀地,而必須付出沉重代價來進行制裁戰。

事實上,目前的歐洲經濟情況差劣,若再增添制裁戰的擔子乃雪上加霜。西方輿論每說制裁將令俄國經濟不景甚至陷入衰退,其實歐洲的情況一樣。

歐元區首季增長只有0.2%,次季或會更差。通脹率持續下滑,六月跌至0.4%而遠低於歐央行的2%目標,並有可能陷入通縮。失業率雖已稍跌卻仍近高尖峰,在四月為11.7%。尤為嚴重者是德國六月工業訂單大跌3.2%而連續兩月下滑,主要是受烏國不穩及與俄對抗的東歐危機影響。意大利次季GDP繼續上季跌勢,已陷入海嘯以來第三次衰退。此外,葡萄牙最大銀行爆煲要由政府接管。

在東歐危機的外患及本身不景氣的內憂夾擊下,如果投資者對歐洲信心轉弱,將觸發新一輪歐債危機,歐元近期弱勢已是不祥之兆。

但這只是問題之始,危機的影響還將逐步浮現。許多西方企業已感受到壓力,如福士汽車在俄銷量上半年下跌8%,而Adidas則正考慮關閉俄國分店。

從長遠看大受打擊者將是西方的油氣企業,因不少在俄國有重要投資項目,如BP便持有俄國最大油氣公司Rosneft的二成股權。除俄國外,沖擊波也掃到其他東歐國家,烏克蘭的情況尤差,今年GDP預計會下跌6.5%。且與俄國對抗代價沉重,俄國已斷其供氣,還可能凍結貿易,如是將年損失50億美元,而內戰又要增加軍費10億美元。這自然為支援現政府的西方背上新包袱。

如果烏國危機進一步發展,特別是俄國揮軍進入烏東時,則歐洲財經情況還會急劇惡化,后果堪虞。[NT:PAGE=$]

公共服務縮水

一個多月以來,找信號,找網絡,是記者與隨行朋友最糾結的難題。

與美國相對發達的公共無線網絡服務相比,德國的公共區域網絡覆蓋顯得可憐。在大城市鬧市區,“30分鐘免費網絡”倒是不少,前提是你能看懂德語並搞定一套復雜的驗證步驟。手機信號也不時出問題。在這方面,德國的鄰國荷蘭和比利時都似乎更好。

7月13日是世界杯決賽夜。記者與同行相約去漢堡的聖保利區看決賽。一出地鐵,手機信號就變成了零——大概是去聖保利看球的人太多的緣故。記者想盡辦法,始終無法聯系到同行。德國隊奪冠了,但聖保利的電信癱瘓了。

鐵路和電信是德國公共服務的一個縮影。在這些需要高投資的領域,經濟疲弱的效應已經顯現。

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德國GDP意外下降了0.2%。不過,本報記者一個多月來在德國實地采訪的經歷似乎顯示,歐洲經濟的問題不僅出在公認的“麻煩國家”——意大利、希臘等,更是出現在一直以來被視作歐洲經濟引擎的德國。

從存量角度看,德國依然是一個發達經濟體。德國的發達不僅體現在完備、均質化的硬體,更體現在軟件——高質量的公共服務和優美的環境。這是一般遊客對德國的最深刻印象。

然而,從增量角度看,德國經濟增長緩慢乃至停滯,也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高質但失速,是德國經濟給記者的最大印象。

老齡化成隱憂

4年來,德國的物價更便宜了。4年前,在柏林街頭小店,一瓶500ml礦泉水要2歐元多。如今,同一地點同樣品牌的礦泉水一般不到2歐元。德國食品的價格也在下降,尤其是肉類。

這對於遊客和消費者而言,當然是個好訊息。不過,歐洲的經濟學家在擔憂通貨膨脹率和工資過低的問題。如果過低,這將拖累經濟復甦。

通貨膨脹率是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困擾歐洲央行(ECB)的難題。一些南歐國家通脹率過低,導致經濟萎縮風險。而北歐、德國的經濟增長表現一直相對不錯,存在通脹高企的可能性。刺激,還是穩定?南北差異讓歐洲央行的決策十分為難。

而德國經濟一旦失速,是否意味著歐元區貨幣政策將倒向刺激一端?

除了季度性的經濟負增長,德國經濟還有一些令人憂慮的深層次問題,例如人口老齡化。目前,德國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僅為1.3,遠遠低於2.1的代際更替水平。德國目前的法定退休年齡是67歲——而這可能只是向70歲的過渡。

與此相應的是,老年人“發揮余熱”非常普遍。記者一行探訪的《時代周報》榮譽總編蘇默(Theo Sommer)今年已經84歲——他曾三次與鄧小平長談——如今每天他都還會到辦公室工作。該報發行人、德國前總理施密特(Helmut Schmit)已經95歲高齡,仍然堅持每周到他在《時代周報》的辦公室2~3次。普通人也是如此。記者的房東今年77歲,是一位高級侍者,現在還經常去南德乃至東南亞出差工作。

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伯伊森(Jens Boysen)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德國第二季度經濟數據令人失望,但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季度增長較快之后的回落效應。他預計第三、第四季度會反彈至0.5%左右。

伯伊森對德國經濟的長期走勢持樂觀態度。在他看來,德國經濟尚有兩臺外部引擎——一個是東歐,德國在那里的投資有較高的回報;另一個是中國,為“德國制造”和德國技術提供了巨大市場。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