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澳洲房產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國若在中東取代美國 需付出的代價絕不會比美國少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08-15 08:43


中東
中東

中國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美國則輕微收縮自己在亞洲的版面,這意味著兩國都不能獨自扮演領導角色,他們需要相互妥協。這些妥協與讓步或許會十分艱難,但要知道雙方都不讓步的后果將十分嚴峻。作者休•懷特和魏星一致認為,對美國來說,將中國視為戰略敵人會帶來不良后果。中國畢竟十分強大,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不過它還沒有強大到像美國這樣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所以美國如果聽憑中國的反對,堅持在亞洲保持霸主地位也是可以實現的。反過來說,中國要將美國視為戰略敵人則需要巨大的勇氣。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兩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士兵筆挺站立,目光冷峻,直視前方,嘴唇緊咬。和這個封面一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書的名字——兩年前,當休•懷特(hugh white)出版那本《中國抉擇:為什么美國應該分享權力》(the china choice : why america should share power)時,他的觀點聽起來讓人震驚,也立即在政策圈一石激起千層浪,澳大利亞掀起了一場有關中國的大辯論。

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擔任戰略研究教授的懷特在書中認為:美國和中國將不得不坐下來商討一種分享亞洲權力的辦法,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妥協,將面臨爆發毀滅性戰爭的危險。

如今看來,懷特對中美對抗的描繪很有先見之明。他告訴記者,一股顛覆性的權力重新分配的浪潮正在席卷亞洲,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其實都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局勢,他們面對的風險不會輕易減低。

問:至今你還認為美國應該在亞洲共同分享權力嗎?

懷特:是的,我依然這么認為,但我認為只有當中美兩國都準備好接受對方在亞洲地區持續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兩國才有可能在未來和平共處。而這意味著它們需要找到一種分享權力的相處模式。最近的東海和南海衝突需要地區各國密切合作。憑我的直覺來看,中美兩國應該會愿意與亞洲其他小國合作,從而保持穩定的中美關係。

問:中國和越南最近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其緊張程度有點出乎人們的預料。

懷特:的確,在過去幾周里,中國和越南之間的局勢十分緊張,不僅涉及兩國的領土爭端,更有可能觸發地區戰略競賽的升級。

到目前為止,考慮到中越兩國復雜的歷史以及美國與越南的淵源,我認為盡管中越的合作意愿很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兩國可以通過雙邊途徑解決好這一問題。

解決中越兩國困境的核心是探索出地區邊界問題的戰略解決方案。眾所周知,美國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表達對越南對華領土訴求方面的一定程度的支援。盡管美國並沒有直接卷入這些領土爭端,但在中國與菲律賓和日本的爭端中都支援與中國發生衝突的一方,這些都體現了一個日益強大的海上中國挑戰美國傳統主宰地位的結構性矛盾。

危險的是,美國對中國的挑戰做出過於激烈的回應。美國積極與越南、菲律賓和日本合作共擔風險——美國擔心中國會將其擠出亞洲。對中國來說,當然會感覺美國在遏制自己。中美雙方對對方的錯誤認知將會使雙方所冒的風險升級。

問:不過,美國在亞洲的盟友似乎在抱怨。他們認為,美國只能從言語上支援亞洲國家,而未從行動上予以支援?

懷特:這是危險之一。美國一直以來都在對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鄰國們進行強烈的言論支援,這讓局面很尷尬。

我們回頭看,從希拉里?克林頓在2010年河內東盟會議上的發言,到貝拉克?奧巴馬在堪培拉的私人談話和他上個月在東京與馬尼拉的強烈表態,這一系列的發言已經成為美國對盟國表示支援的一種形式,但我覺得美國並沒有想好應該怎么做。

奧巴馬說過,如果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發生衝突,美國將會按照《日美安保條約》,出動海上力量支援日本。或者像希拉里曾說的,美國在南中國海有重要利益關切,將會按照《美菲軍事協議》 給予菲律賓支援。但對於奧巴馬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到底怎么做。美國真的愿意為支援菲律賓的領土聲索而冒險和中國進行海軍對抗嗎?這不是不可能,但我的意思是,對於美國來說,與中國發生衝突是一件經濟上和戰略上都損失巨大的悲劇性結果。

而如果當中國周邊海域發生領土或海洋衝突時,美國不支援日本、菲律賓或者越南,美國在亞洲的信用就會降低。

因此,美國發現自己面臨一個雙重困境:要么竭力避免與中國發生戰爭或者在戰爭中支援與中國發生衝突的一方,要么只能接受因中國擴張而在西太平洋(601099,股吧)地位下降的局面。這可能是每一位美國總統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美國總統明白與中國開戰不僅十分危險,同時將付出巨大代價,而且還很有可能得不到民眾的支援。而如果選擇竭力避免與中國直接衝突,對於奧巴馬個人來說將會付出毀滅性代價,因為如果他不兌現自己的諾言,在西太平洋地區全力支援盟友,他個人和美國的國家信譽都會打折扣。

所以,我的觀點是,美國如今面臨一個真正的困境,它既不會全部退出亞洲,也不能承受與中國開戰。對於未來的亞洲秩序,中美有截然不同的規劃和設計。美國希望延續過去四十年里一直保持的霸主地位,希望東亞秩序不要有任何改變,而中國則期待一種新型權力關係,求新,求異,求變。

在我看來,中國不遺余力地在海洋問題上向日本、菲律賓和越南施壓,實際在拓展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權力空間。中國對美國施壓的方式是試探美國是否在危機發生時支援盟友,如果美國沒有用符合預期的方式給予盟友最大的支援,中國的權力邊界便得以擴展,並重新界定。

一股顛覆性的權力重新分配的浪潮正在席卷亞洲,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其實都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局勢,他們面對的風險不會輕易減低。

問:為了在西太平洋建立影響力,中國正在努力建設一支藍水海軍,美國、日本似乎對此很擔心。

懷特:我在這個問題上跟其他大多數人的觀點不同。人們都在談論藍水海軍還是黃水海軍,我認為水的顏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拿它做什么。現在有兩種海洋控制的軍事戰術。一是在海上部署力量,二是阻止其他國家通過借助海上力量壯大。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我可能可以出動戰機飛到你的海岸線攻擊你的城市。然而,你卻不能擊沉我的船。你不必將更多飛機飛到我的射程以內。 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海洋控制。如果我能將自己的運輸船開往指定海域,就能實現這一戰術。

第二是海洋阻絕。我只需要阻止你進入指定海域。海洋控制和海洋阻絕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由於技術限制,想要實現海洋控制是很難的。軍艦體量大,行動遲緩,很難定位卻很容易被擊沉。與之相比,海洋阻絕則相對容易些。想要發現並擊沉一艘軍艦並非難事。

我想分析中美關係的正確方法是對這兩種戰術做對比。過去十五年,我們見證了一些影響巨大的改變。中國直到幾年前才建立起令人生畏的海洋阻絕力量。與之相比,美國可以以和平的名義將海空艦隊開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中國卻沒有絕對的自信可以擊沉美國的軍艦。中國對潛艇、航空和監視系統的投資也不能改善這種狀況。中國現在有能力在西太平洋定位並擊沉美軍戰艦,這意味著美國不再能像往常一樣在亞洲部署海軍力量,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沒有對日本、菲律賓和越南提供實質性支援的原因。美國人知道,如果他們讓軍艦像過去一樣在西太平洋游弋,中國也可以這么做。如今美國政府十分嚴肅地對待這件事。

自從那時起,海戰成為問題的核心。海戰的意義就是摧毀中國對美國海上力量的打擊能力。只有這樣,美國軍艦才可以在西太平洋游弋。中國的海洋阻絕能力在美國的海洋控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意味著美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在西太平洋通過海洋力量保護自己的實力,也會觸動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基本軍事地位。另一方面,中國自己也有海洋控制能力。當然,中國建造的可搭載更多戰機的航空母艦對於美國的潛艇和艦隊來說還是十分脆弱的。

所以,中美雙方都會顧念對方的海軍力量。在雙方互相不能毀滅對方海軍力量的時候,這種軍事平衡反而有利於戰略和解。我認為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對於美國海洋控制能力影響巨大。即使中國建立起強大的海軍力量,美國依然有識別和摧毀中國軍艦的能力,同時中國也有反制的能力。

問:中美最近不僅在海洋問題上有衝突,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兩國的對抗是否已經不可避免?

懷特:這可能需要雙方的理性和克制。如果我是中國人,我想我可能自然地期待中國最終成為亞洲的區域領導大國。盡管我知道很多中國官員說中國“不當頭,不稱霸”,但不得不說,如果我是中國人,考慮到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我會希望中國成為一只領導性力量;不是駭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入侵者,而是就像美國一樣成為一個它一直以來扮演的領導性大國角色。

顯然,對中國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野心,但事實並非那么容易,而它一定會受到美國的遏制,也自然會受到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抵抗。

反之,美國保住霸主地位的愿望也未必能實現。逐漸強大的中國宣稱要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以想見美國必然會盡力阻止中國權力的擴張。未來的東亞地區,中美兩大強國並存,都想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區域國際體系。

或許有第三個選擇,就是中國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美國則輕微收縮自己在亞洲的版面,這意味著兩國都不能獨自扮演領導角色,他們需要相互妥協。這些妥協與讓步或許會十分艱難,但要知道雙方都不讓步的后果將十分嚴峻。對美國來說,將中國視為戰略敵人會帶來不良后果。中國畢竟十分強大,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不過它還沒有強大到像美國這樣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所以美國如果聽憑中國的反對,堅持在亞洲保持霸主地位也是可以實現的。反過來說,中國要將美國視為戰略敵人則需要巨大的勇氣。

我其實對中國未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體並持續發展持樂觀態度,但我並不認為它可以強大到與美國——這樣一個極端強大的國家對抗。我並不認為美國正在衰落。局勢變了,並不是因為美國的衰弱而是因為中國的崛起。美國依然是那個神奇、強大、有力並危險的戰略敵人。所以,中國將美國視為戰略對手的潛在代價也非常大,這就強有力地推動雙方做一筆更劃算的交易。

舉個例子,比如我想要以一萬美元的價碼賣掉我的車,而你想花五千美元購買我的車。對你來說,如果按照我定的價格交易,你就得花超過你愿意支付的錢。而如果按照你的價格交易,實際花掉我愿意支付的代價。而如果我們將價格定在七千五百美元,盡管我比我想要的得到的少,而你花的比你計劃的更多,至少我們能做成這筆買賣。如果你真的很想買我的車,其實你所花的七千五百美元幫你獲得更多。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與中美情況類似的一種情形,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但是我們可以盡其所能獲得更多。這是否可行?當然!這是否劃算?你可能對這一方案並不十分滿意,但考慮一下談判破裂沒做成這個買賣的更壞的結果!

在我看來,中美能最終達成協議的唯一原因就是雙方都認識到戰略劫持對方是多么危險的舉動。然而,協議達成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兩國都相信對方不會食言,這也是現在美國政策制定者和觀察家們所擔心的,他們覺得中國並沒有真的拿新型大國關係當回事。很多甚至是十分了解中國的美國人都持一個基本觀點——中國是美國構建的亞洲秩序網上的一個異類。我對此並不贊同,盡管有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處於美國及其盟國構筑的包圍圈里,美國目前只是主動放松了控制,但我認為並非如此。中國方面同樣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完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如此軟弱,他此前已為兩國和解談判做好妥協的準備,一旦直面強大的中國,美國必將全面收縮並撤出亞洲。

兩名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士兵筆挺站立,目光冷峻,直視前方,嘴唇緊咬。和這個封面一樣引人注目的還有書的名字——兩年前,當休•懷特(hugh white)出版那本《中國抉擇:為什么美國應該分享權力》(the china choice : why america should share power)時,他的觀點聽起來讓人震驚,也立即在政策圈一石激起千層浪,澳大利亞掀起了一場有關中國的大辯論。

現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學院擔任戰略研究教授的懷特在書中認為:美國和中國將不得不坐下來商討一種分享亞洲權力的辦法,如果雙方不能達成妥協,將面臨爆發毀滅性戰爭的危險。

如今看來,懷特對中美對抗的描繪很有先見之明。他告訴記者,一股顛覆性的權力重新分配的浪潮正在席卷亞洲,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其實都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局勢,他們面對的風險不會輕易減低。

問:至今你還認為美國應該在亞洲共同分享權力嗎?

懷特:是的,我依然這么認為,但我認為只有當中美兩國都準備好接受對方在亞洲地區持續扮演重要角色的時候,兩國才有可能在未來和平共處。而這意味著它們需要找到一種分享權力的相處模式。最近的東海和南海衝突需要地區各國密切合作。憑我的直覺來看,中美兩國應該會愿意與亞洲其他小國合作,從而保持穩定的中美關係。

問:中國和越南最近發生了激烈的衝突,其緊張程度有點出乎人們的預料。

懷特:的確,在過去幾周里,中國和越南之間的局勢十分緊張,不僅涉及兩國的領土爭端,更有可能觸發地區戰略競賽的升級。

到目前為止,考慮到中越兩國復雜的歷史以及美國與越南的淵源,我認為盡管中越的合作意愿很重要,但這並不代表兩國可以通過雙邊途徑解決好這一問題。

解決中越兩國困境的核心是探索出地區邊界問題的戰略解決方案。眾所周知,美國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在表達對越南對華領土訴求方面的一定程度的支援。盡管美國並沒有直接卷入這些領土爭端,但在中國與菲律賓和日本的爭端中都支援與中國發生衝突的一方,這些都體現了一個日益強大的海上中國挑戰美國傳統主宰地位的結構性矛盾。

危險的是,美國對中國的挑戰做出過於激烈的回應。美國積極與越南、菲律賓和日本合作共擔風險——美國擔心中國會將其擠出亞洲。對中國來說,當然會感覺美國在遏制自己。中美雙方對對方的錯誤認知將會使雙方所冒的風險升級。

問:不過,美國在亞洲的盟友似乎在抱怨。他們認為,美國只能從言語上支援亞洲國家,而未從行動上予以支援?

懷特:這是危險之一。美國一直以來都在對與中國發生衝突的鄰國們進行強烈的言論支援,這讓局面很尷尬。

我們回頭看,從希拉里?克林頓在2010年河內東盟會議上的發言,到貝拉克?奧巴馬在堪培拉的私人談話和他上個月在東京與馬尼拉的強烈表態,這一系列的發言已經成為美國對盟國表示支援的一種形式,但我覺得美國並沒有想好應該怎么做。

奧巴馬說過,如果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發生衝突,美國將會按照《日美安保條約》,出動海上力量支援日本。或者像希拉里曾說的,美國在南中國海有重要利益關切,將會按照《美菲軍事協議》 給予菲律賓支援。但對於奧巴馬來說,真正的問題是到底怎么做。美國真的愿意為支援菲律賓的領土聲索而冒險和中國進行海軍對抗嗎?這不是不可能,但我的意思是,對於美國來說,與中國發生衝突是一件經濟上和戰略上都損失巨大的悲劇性結果。

而如果當中國周邊海域發生領土或海洋衝突時,美國不支援日本、菲律賓或者越南,美國在亞洲的信用就會降低。

因此,美國發現自己面臨一個雙重困境:要么竭力避免與中國發生戰爭或者在戰爭中支援與中國發生衝突的一方,要么只能接受因中國擴張而在西太平洋地位下降的局面。這可能是每一位美國總統都必須面對的問題。

美國總統明白與中國開戰不僅十分危險,同時將付出巨大代價,而且還很有可能得不到民眾的支援。而如果選擇竭力避免與中國直接衝突,對於奧巴馬個人來說將會付出毀滅性代價,因為如果他不兌現自己的諾言,在西太平洋地區全力支援盟友,他個人和美國的國家信譽都會打折扣。

所以,我的觀點是,美國如今面臨一個真正的困境,它既不會全部退出亞洲,也不能承受與中國開戰。對於未來的亞洲秩序,中美有截然不同的規劃和設計。美國希望延續過去四十年里一直保持的霸主地位,希望東亞秩序不要有任何改變,而中國則期待一種新型權力關係,求新,求異,求變。

在我看來,中國不遺余力地在海洋問題上向日本、菲律賓和越南施壓,實際在拓展中國在這一地區的權力空間。中國對美國施壓的方式是試探美國是否在危機發生時支援盟友,如果美國沒有用符合預期的方式給予盟友最大的支援,中國的權力邊界便得以擴展,並重新界定。

一股顛覆性的權力重新分配的浪潮正在席卷亞洲,無論是對中國還是美國,其實都是一個難以應對的局勢,他們面對的風險不會輕易減低。

問:為了在西太平洋建立影響力,中國正在努力建設一支藍水海軍,美國、日本似乎對此很擔心。

懷特:我在這個問題上跟其他大多數人的觀點不同。人們都在談論藍水海軍還是黃水海軍,我認為水的顏色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拿它做什么。現在有兩種海洋控制的軍事戰術。一是在海上部署力量,二是阻止其他國家通過借助海上力量壯大。這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我可能可以出動戰機飛到你的海岸線攻擊你的城市。然而,你卻不能擊沉我的船。你不必將更多飛機飛到我的射程以內。 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海洋控制。如果我能將自己的運輸船開往指定海域,就能實現這一戰術。

第二是海洋阻絕。我只需要阻止你進入指定海域。海洋控制和海洋阻絕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由於技術限制,想要實現海洋控制是很難的。軍艦體量大,行動遲緩,很難定位卻很容易被擊沉。與之相比,海洋阻絕則相對容易些。想要發現並擊沉一艘軍艦並非難事。

我想分析中美關係的正確方法是對這兩種戰術做對比。過去十五年,我們見證了一些影響巨大的改變。中國直到幾年前才建立起令人生畏的海洋阻絕力量。與之相比,美國可以以和平的名義將海空艦隊開到世界的任何地方,而中國卻沒有絕對的自信可以擊沉美國的軍艦。中國對潛艇、航空和監視系統的投資也不能改善這種狀況。中國現在有能力在西太平洋定位並擊沉美軍戰艦,這意味著美國不再能像往常一樣在亞洲部署海軍力量,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沒有對日本、菲律賓和越南提供實質性支援的原因。美國人知道,如果他們讓軍艦像過去一樣在西太平洋游弋,中國也可以這么做。如今美國政府十分嚴肅地對待這件事。

自從那時起,海戰成為問題的核心。海戰的意義就是摧毀中國對美國海上力量的打擊能力。只有這樣,美國軍艦才可以在西太平洋游弋。中國的海洋阻絕能力在美國的海洋控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這意味著美國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在西太平洋通過海洋力量保護自己的實力,也會觸動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基本軍事地位。另一方面,中國自己也有海洋控制能力。當然,中國建造的可搭載更多戰機的航空母艦對於美國的潛艇和艦隊來說還是十分脆弱的。

所以,中美雙方都會顧念對方的海軍力量。在雙方互相不能毀滅對方海軍力量的時候,這種軍事平衡反而有利於戰略和解。我認為中國海軍力量的發展對於美國海洋控制能力影響巨大。即使中國建立起強大的海軍力量,美國依然有識別和摧毀中國軍艦的能力,同時中國也有反制的能力。

問:中美最近不僅在海洋問題上有衝突,在網絡安全方面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兩國的對抗是否已經不可避免?

懷特:這可能需要雙方的理性和克制。如果我是中國人,我想我可能自然地期待中國最終成為亞洲的區域領導大國。盡管我知道很多中國官員說中國“不當頭,不稱霸”,但不得不說,如果我是中國人,考慮到中國的悠久歷史,燦爛的文化成就和發展前景,我會希望中國成為一只領導性力量;不是駭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入侵者,而是就像美國一樣成為一個它一直以來扮演的領導性大國角色。

顯然,對中國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的野心,但事實並非那么容易,而它一定會受到美國的遏制,也自然會受到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抵抗。

反之,美國保住霸主地位的愿望也未必能實現。逐漸強大的中國宣稱要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可以想見美國必然會盡力阻止中國權力的擴張。未來的東亞地區,中美兩大強國並存,都想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區域國際體系。

或許有第三個選擇,就是中國在亞洲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美國則輕微收縮自己在亞洲的版面,這意味著兩國都不能獨自扮演領導角色,他們需要相互妥協。這些妥協與讓步或許會十分艱難,但要知道雙方都不讓步的后果將十分嚴峻。對美國來說,將中國視為戰略敵人會帶來不良后果。中國畢竟十分強大,尤其是在亞洲地區,不過它還沒有強大到像美國這樣成為一個全球性大國。所以美國如果聽憑中國的反對,堅持在亞洲保持霸主地位也是可以實現的。反過來說,中國要將美國視為戰略敵人則需要巨大的勇氣。

我其實對中國未來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體並持續發展持樂觀態度,但我並不認為它可以強大到與美國——這樣一個極端強大的國家對抗。我並不認為美國正在衰落。局勢變了,並不是因為美國的衰弱而是因為中國的崛起。美國依然是那個神奇、強大、有力並危險的戰略敵人。所以,中國將美國視為戰略對手的潛在代價也非常大,這就強有力地推動雙方做一筆更劃算的交易。

舉個例子,比如我想要以一萬美元的價碼賣掉我的車,而你想花五千美元購買我的車。對你來說,如果按照我定的價格交易,你就得花超過你愿意支付的錢。而如果按照你的價格交易,實際花掉我愿意支付的代價。而如果我們將價格定在七千五百美元,盡管我比我想要的得到的少,而你花的比你計劃的更多,至少我們能做成這筆買賣。如果你真的很想買我的車,其實你所花的七千五百美元幫你獲得更多。

所以,我認為這就是與中美情況類似的一種情形,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但是我們可以盡其所能獲得更多。這是否可行?當然!這是否劃算?你可能對這一方案並不十分滿意,但考慮一下談判破裂沒做成這個買賣的更壞的結果!

在我看來,中美能最終達成協議的唯一原因就是雙方都認識到戰略劫持對方是多么危險的舉動。然而,協議達成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兩國都相信對方不會食言,這也是現在美國政策制定者和觀察家們所擔心的,他們覺得中國並沒有真的拿新型大國關係當回事。很多甚至是十分了解中國的美國人都持一個基本觀點——中國是美國構建的亞洲秩序網上的一個異類。我對此並不贊同,盡管有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處於美國及其盟國構筑的包圍圈里,美國目前只是主動放松了控制,但我認為並非如此。中國方面同樣存在一種錯誤的觀點,很多中國人認為美國完了:美國總統奧巴馬如此軟弱,他此前已為兩國和解談判做好妥協的準備,一旦直面強大的中國,美國必將全面收縮並撤出亞洲。

所以你看,美國人認為中國會撤退,中國人認為美國會退讓。如果兩方都認為反正對方會首先讓步,那么他們都不會做出妥協。如果雙方都不妥協,可以預見會發生什么。

問:在這種敏感的中美關係中,同處亞太地區的澳大利亞將如何抉擇?

懷特:整體的局勢對澳大利亞來說是一個巨大挑戰,其實這個挑戰也不僅僅是澳大利亞面臨的,亞洲每個國家都要面對。

澳大利亞對未來的愿景建立在這樣一個愿望之上,即我們可以同美國繼續保持強勁的友誼,同時也與中國建立強勁的關係。

在我們看來,澳美關係對澳大利亞的安全至關重要,而澳中關係對澳大利亞的經濟未來至關重要。這兩個我們都想要,所以在澳大利亞,沒人愿意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選邊,我們希望兩個關係都很強勁。但只有中國和美國相處得不錯,我們才能做到這一點。自從尼克松和毛澤東在北京見面后,我們在過去40年里不必做出那樣的選擇。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略競爭越多,它們的關係就會破裂得越多,對澳大利亞來說,必須做出選邊的風險就越大。這就是澳大利亞的利益所在,美國與中國應該調試、適應彼此的分歧。

對澳大利亞來說,我們必須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美國不再像過去一樣是亞洲的主導力量。我們希望美國在亞洲扮演一個強勁的角色。我們希望美國繼續是一個戰略和政治上的大玩家,我們認為這樣會有助於穩定。我們當然可以坦率地說美國人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不希望美國在中國還沒準備好接受這一事實或者準備好扮演一個角色的時候在亞洲保持這種主宰地位。

因此我認為,澳大利亞應該和美國展開討論。他們應該要情愿和中國達成一項協議,來與中國妥協,從一個由美國占據主導地位的姿態向美國和中國分享地位的姿態轉變。這在澳大利亞是一個很激進的想法。很多澳大利亞人並不同意我的觀點,因為從歷史上看,我們總是依賴於一個占主導地位的講英語的撒克遜伙伴,在殖民時代是英國,后來是美國。在未來,我們不太可能再這樣了。我認為,如果我們鼓勵美國拒絕同中國妥協,竭力提醒占主導地位的伙伴注意中國的挑戰,我們就會把美國一步步地推成中國的對手,澳大利亞就不可能同時維持兩個關係。

我認為,澳大利亞人應該堅信,我們鼓勵美國保持在亞洲的主導地位,同時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我認為澳大利亞應該積極呼吁美國與亞洲保持接觸,但應該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中國愿意接受。換句話說,一定要鼓勵美國盡力談判,來進行權力分享安排。澳大利亞應該這么做,其他國家也應該這樣。

如果你看下東南亞的其他國家,比如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越南、菲律賓,所有這些國家都提醒美國要在亞洲做一個強勁的伙伴。當然,美國來進行平衡是好事,因為要確保中國不會變得太強大。

我們不想讓別人都閉嘴,我們都希望澳大利亞留在這一地區,但我們希望與中國搞好關係。我們都希望避免美國和中國之間的戰略爭奪,這對我們大家都是壞事。我們希望美國保持接觸,但都希望美國以中國可以接受的方式保持接觸,這意味著美國必須要給中國保留一些東西。我認為,如果中國領導人和中國人民很聰明的話,他們會意識到,他們的另一個選擇是多么危險,他們會樂於接受一個平等的地位。我認為作為美國同等的大國,中國不會接受被嚴格對待。

因此,我認為中美關係的未來,整個地區的未來是光明的和廣闊的。這將給中國在本地區一個更大、更強勁、更不同的位置。很多中國人希望的並不是一個平等的位置,我對此不會驚訝,但這是一個最合理的期望。

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后,您覺得中國的外交政策和風格是否發生了變化?

懷特:是的,我們今天更多地看到一個自信的中國。中國最近的幾個動作,比如去年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這種強硬姿態在過去並不常見。但我認為這並不是習近平上臺帶來的特殊變化,因為向前追溯幾年,早在2008年、2009年,中國就開始積極地探索地區秩序的改變。

在這之前很長時間,中國耐心地堅持韜光養晦,如鄧小平的12字戰略,“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我們知道,中國在過去很長時間里都堅定不移地執行這項戰略,即使明確自身實力不斷上升也樂於安於現狀。

我認為,避免挑戰美國霸主地位或許是中國的戰略之一,但是隨著如今中國經濟實力趨於趕超美國,中國的挑戰得到了回應。事實上,這種改變會發生在任何中國領導人身上,而非習近平掌權的緣故。我認為中國領導人需要全方位改善中國的國際處境,並使美國做出相應的調整。不過,在中國做好完全準備之前,最好謹慎行事。

問:在東亞和西太平洋疲於奔命的同時,中國也有一個新的戰略,被形容為“西進”戰略,比如習近平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您如何解讀中國的這種調整?

懷特:我認為這對發展來說非常重要。在這里,我要提到幾個要素。第一,在過去的幾年中,基本上在二十年里,甚至在冷戰尾聲時,中國的戰略重心就開始向海洋轉移,例如擴充海軍力量,在全球貿易奠定自身的海洋強國地位等等。這對中國來說是一種新鮮的嘗試,因為中國歷史上很長時間都沒有建立強大的海軍。所以,對像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來說,中國是一個新興的海權強國。當然,中國依然是一個陸權大國。中國開始更加注重海軍力量建設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這也不影響它是“新亞洲”大陸上的強大力量。所以,我認為這是一種順其自然的再平衡戰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認為中國未來國際地位建設的最重要問題還是處理好與海上強國,尤其是美國的關係。中國若與俄羅斯關係良好將受益匪淺,但若與之交惡問題也不大。換句話說,中俄關係的改變無論對於中國利益還是世界局勢來說都沒有中美兩國關係的親疏影響大。美國對於中國來說是更危險的敵人和更受用的伙伴。

所以,我認為從長期來看,中國不可避免地要與美國建立穩定的合作關係。不過,中國同樣也需要向西看,作為一個大國,它也必須要密切關注發生在中亞及以西地區的機會與問題。我並不是說中國沒有能力實施這項戰略,只是我覺得中國不應為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而損害與美國的關係。美國依然太過強大,對中國來說也太重要了,它與中國的貿易總量遠超過俄羅斯。不過,俄羅斯的鄰國和美國一樣都要從中國進口很多貨物,當然中國也需要它們。

從陸權戰略和更宏觀的政治視角來看,我完全理解中國制定出“西進”戰略思想並實踐的必要性。然而,我依然認為與美國的關係是中國的頭號外交命題。

我認為印度和中東都是令人興奮的議題。拿印度來說,那是一個具有復雜歷史背景的國度,當然也是個人力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的國家。但真正有意義的是印度是否能實現國家的轉型,並像國際社會期待的那樣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大國。可以預見,未來中印關係也將在世界舞臺上舉足輕重。這兩個未來最富裕和強大的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必然成為全球范圍內的重要雙邊關係。盡管它們位於同一塊大陸,它們的海上關係將重於陸上事務的聯系。中國有很長的陸上疆界,但是喜馬拉雅山卻像屏障一樣將中印隔開,所以兩國溝通多通過海路。因為無論是作為戰略競爭對手還是經濟伙伴的兩國關係都是建立在海洋關係上的,所以就好像兩國位於不同大陸上一樣。無論“西進”政策如何進展,我認為最終並不會導致中國與印度建立有效的關係。

說到中東則是完全不同的情況,我們得回溯至中古世紀。從一開始,中東就不停地被外來者重塑,俄羅斯人、英國人、法國人、美國人。看起來,這樣的歷史趨於終結。我想“阿拉伯之春”標志著蔓延中東地區的特有政治模式的終結,美國在中東的地位也受到嚴重削弱。問題是,中國是不是有機會借機取代? 我對此並不看好。我確信中國在中東地區將存在巨大利益,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需要確保能源供應安全。但與美國的海上石油進口不同,中國需要依靠陸上輸送,這就是差別所在。美國人很可能會擔憂中國取代美國在中東的主導地位。我認為中東不是任何國家的,但局勢很可能會變得十分混亂。我們都看到了美國企圖主宰中東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中國若有此心,需要付出的代價絕不會更少。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