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期貨

李偉:能源技術創新活躍 發達國家應快速推進技術革命

鉅亨網新聞中心


金融界網站 2014年財經年會於2014年11月26日在北京中國大飯店正式召開。2014年,全球經濟仍處於危機后的溫和復甦期,新一輪經濟周期起點已經來臨。難題諸多,然再一次有望進入螺旋式緩慢上升階段。錯綜復雜的全球經濟局勢和格局,對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增多。如何未雨綢繆,既著眼於大局又盡早防范各類風險隱患成為關鍵。本屆年會主題為“2015:預測與戰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先生在會上發表演講,他表示:根據我們的測算,即使全球付出巨大努力來推動綠色轉型,但到2020年和2030年,全球一次效能源需求仍分別比2010年將提高20%和34%,其中,新興經濟體國家是推動國際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力量,當然,這不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錯,發達國家已經在人類社會追求物質的豐富走在了前面,人類社會發展應該是公平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人民生活也需要不斷的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

以下為文字實錄:

李偉: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感謝會議主辦方邀請我參加2015年《財經》年會,今天我要演講的題目是“推動能源革命,有序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

能源是支撐現代經濟社會運行的物質基礎和動力,也是國際競爭和大國逐力的核心領域,能源問題關係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域。大家知道,今年6月,新聞上已經報導了,習近平主席在主持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專門研究能源安全戰略問題時就推動能源生產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和加強國際合作作出了全面的總體的部署。李克強總理在今年4月主持召開了新一屆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研究討論了能源發展中的戰略問題和重大項目。前不久,國務院發布了《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0-2020)》,這些都為我國未來能源發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

作為中央政府的重要的智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長期關注能源問題,尤其在2011年我們中心和殼牌公司聯合開展了對中國中長期能源發展戰略的研究,對全球和中國的能源的供求形勢、未來中國能源發展的目標、原則、戰略途徑以及能源體制機制改革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我們取名是《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戰略(2020-2030)》,已經公開發布了,最近,劍橋大學出版社要正式發布英文版。在這個研究成果完成之后,去年我們和殼牌繼續了第二期關於能源方面的合作課題的研究,在能源領域,又縮小到天然氣發展戰略,中國天然氣發展戰略都是近中期的,展望2030年,而且這一課題研究在去年英國的首相訪問中國期間,由外方提出上升為由兩國總理首相見證,在大會堂簽了正式的合作協議,從某種意義上講,上升到了國家層面合作的課題。

下面,我就圍繞能源革命這個話題結合中心的研究成果談幾點認識。

一、當前全球能源正處於大調整、大變革時期。

首先,能源技術革命快速推進,全球能源技術創新進入高度的活躍期,呈現多點突破、加速應用、影響深遠等特點,供給側的可再生能源、非常規油氣已進入大規模的應用階段,需求側的電動汽車和轉化環節的智慧電網處在市場的導入期,可燃冰開發、碳捕獲封存等技術有望取得實質性突破。發達國家根據其資源稟賦、技術能源、需求潛力等條件突出重點、加速推進,比如德國就明確表示要成為第一個向新能源系統轉型的國家,到2050年,能源消耗的60%和電力消耗的80%來自於可再生能源。能源技術革命作為新一輪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柱,將重塑全球的競爭優勢和產業版面。

其次,全球能源供給格局發生重大變化。頁岩油氣革命我帶動石油儲量的增長,石油尖峰理論引起的短缺恐慌已逐漸消失,或者說已經消失。目前,全球出現的油氣消費重心東移、生產重心西移的新趨勢已經出現,東亞和南亞地區成為新的石油消費中心,非洲和美洲成為新的石油生產中心。

第三,能源地緣政治日趨復雜。美國能源獨立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使得全球能源地緣政治更趨復雜和多變,像中國這樣一直由個別大國主導的能源安全因素體系下的中國的能源依賴來說,這面臨著新的挑戰,頁岩油氣革命以及烏克蘭衝突可能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會導致國際能源貿易的流向改變,中東和俄羅斯的油氣出口將逐步轉向東亞,這將對歐亞大陸的地緣政治產生深遠的影響。當然,我只是舉烏克蘭這一個例子,將來可能引發能源地緣政治動盪的敏感點大家知道遠不只一個烏克蘭。對全球產生的這種影響,也就是能源地緣政治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難以預測。

二、未來一段時期中國能源供求關係和外部的約束條件將發生重大變化。

從全球來看,能源需求仍將持續增長。根據我們的測算,即使全球付出巨大努力來推動綠色轉型,但到2020年和2030年,全球一次效能源需求仍分別比2010年將提高20%和34%,其中,新興經濟體國家是推動國際能源需求增長的主要力量,當然,這不是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錯,發達國家已經在人類社會追求物質的豐富走在了前面,人類社會發展應該是公平的,新興經濟體國家的人民生活也需要不斷的提升,再說,新興經濟體國家的總人口(像中國、印度等等)占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

近期,國際油價大幅下降,既有近期國際原油需求增速下降和油氣供應增加超出預期帶來的短期供需形勢逆轉的因素,也是對前一段高油價的一種正常回調。但是,從全球和長期的視角來看,隨著南亞、東盟、中東、非洲等地區加快進入工業化進程的階段,能源的需求無疑我們認為成為保持增長的態勢,全球能源供求長期偏緊的局面我們感到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變。

從國內來看,中國經濟正處於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轉換的換擋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和內在結構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如采取正確的能源戰略和政策,有可能實現能源增速的明顯下降,我講的是增速的明顯下降,根據測算,中國可將2020年和2030年的能源需求分別控制在50億噸標煤左右和60億噸標煤左右。2010-2020年,能源需求年增長4.5%;2020-2030年,年增長1.5%,將顯著低於2000-2010年年均8.4%的增長速度。當然了,我前面講了一個前提,如采取正確的能源戰略和政策,並且得到有效實施的情況下,這個目標我認為是可能實現的,也是可以實現的。實際上,從2013-2014年前三季度看,由於第三產業增速和占GDP的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第二產業內部的重化工業的增速也明顯放慢,能源的增速已下降到4%左右,已呈現平穩增長的跡象,還不能說4%左右這樣的增長就一定是一個常態。

從能源發展的外部條件看,能源環境的約束更為緊迫,自2013年四季度開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13年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8%,如不加控制,2030年石油進口的依存度有可能超過70%,我們認為是最不理想的外部政策環境的條件下。如此高的依存度,在大國中還是少有的,美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最高曾經達到66%,目前,美國石油依存度下到50%以下,並且還處於下降趨勢。另外,大氣污染的公眾承受力已達到了臨界點,尤其是京津冀地區,甚至華北、華東,最近嚴重的時候,我們曾經是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氣是協同發展了,我開玩笑說,現在實施一個大的戰略,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全正確的,我曾經開玩笑說目前京津冀協同最好的是大氣協同,當然,很多指標現在都是不同口徑,有的是地區的平均,有的點上的,昨天有幾個點超過500,基本都在350以上,石家莊、天津、北京,這樣的數據和數十年前的倫敦、數十年前的舊金山差不多在一個水平上,而在這種水平上,對人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而且不是影響,所以,講到了臨界點並不為過。

11月12日,中美兩國發表了《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尖峰,並將努力爭取早日達峰,這就明確了能源開發利用過程中污染排放的上限、資源和環境約束的紅線,可以說對能源生產和能源轉型提出更為緊迫的要求。我們過去講過,我們原來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現在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行轉型升級,提二十多年了,甚至在八十年代就提向集約型轉變,演變到現在的科學發展觀,過去講的時候還能拖,到了新世紀行情問診)尤其到了新世紀的“十二五”以后不能再拖了,環境包括空氣、水、土地等等不允許我們再有二三十年的時間不改變了,這就是紅線。

三、以推動能源革命為主線,有序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

這是基於上述國際國內經濟技術社會政治領域發生的重大變化,中央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戰略部署,這一戰略的提出,順應了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勢,回應了國內外公眾的重大關切,也符合能源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未來走向,是解決當前中國能源領域突出問題的總綱領。中國的能源發展戰略應以推動能源革命為主線,逐步構建安全、綠色、高效的能源系統。

作為一個重大的戰略,能源革命的實現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能源革命目標的實現應該分階段有重點的推進,我們認為我國能源革命的實現大體可以按照以下三個階段加以推進:第一階段,全面部署和早期收獲階段。主要在十三五,這一階段重點任務是啟動完成能源戰略研究和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十三五規劃中,能源革命應作為十三五能源規劃的主線,並充分體現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同時,要實現早期收獲,爭取十三五期間煤炭消費總量和能源開采利用的污染物排放達到尖峰,可再生能源和頁岩氣要實現規模化和商業化發展,進一步提高能效水平,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和科技創新水平有顯著的提升。第二階段,戰略攻堅和重大突破階段,主要在2020年到2030年,這一階段的重點任務是力爭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總量達到尖峰,2030年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60億噸標煤之內,產品能效水平達到國際水平,綜合能效水平接近國際的先進水平,煤、油、氣和再生能源五足鼎立的多元能源結構基本形成。石油、天然氣的儲備水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能源科技創新接近國際的先進水平,科技創新成為推動能源發展的關鍵因素。第三階段,鞏固提高和全面實現階段,主要是在2030年到2025年,這一階段重點任務是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成為新增能源供應的主要來源,並大規模的替代煤炭、石油和化石能源,實現局地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續下降,能源發展中的資源環境的約束基本消除,中國能源科技創新高度活躍,並力爭位於世界的前列,建國一百周年之際能源革命成功實現。

四、通過體制革命來推動能源革命的實現。

體制革命是能源革命、消費革命、技術革命推進和實現的根本保障。所謂的體制革命,就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實現從計劃和指令為主的能源體制到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的發揮政府作用的能源體制的重大轉變,通過體制革命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推動能源革命的實現,一是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公平競爭,在電力領域推行大用戶直接購電和售電開放,當然,放開準入限制的同時,還要加強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監管,讓競爭主體在同樣的標準和水平上競爭,加快實現可競爭環節與自然壟斷環節的分離,放開競爭性業務,加強對資源壟斷環節的監管,深入研究油氣管網的有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探索電網輸配分開的必要性和運行模式;

二是改革能源價格形成機制,價格改革的核心是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而不僅僅是價格水平的調整,上網電價逐步由發電企業與大用戶根據雙邊合同確定,輸配電價實行政府管制,並建立起能夠反映電網企業真實成本的定價規則,居民和中小商業用戶要引入峰谷電價,推進形成成品油市場決定設定的價格形成機制,最終實現政府有關部門不再直接規定成品油的價格,改為在石油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時采取臨時性的干預措施。推進天然氣定價機制的改變,政府對輸配氣成本加強監管,進口價格和銷售價格逐步由市場定價;

三是建立節能減排的長效機制,大幅度修訂和提高產品能效標準,加快落實領跑者能效標準制度,逐步形成以環境稅、消費稅等為主體的綠色稅收體系,健全碳排放政策,當前,重點推行基於市場定價的碳交易制度,在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研究實行碳稅的必要性方式和征收的范圍;

四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提高能源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強能源發展戰略規則、政策和標準的制定和實施,進一步推動簡政放權,繼續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健全能源監管體系,提高監管的能效,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以法治的精神和思維來推進能源改革,實現能源改革和立法的有機銜接,加快《電力法》和《煤炭法》的修訂,制定石油、天然氣法,進一步研究推進能源法立法;

五是推動能源革命近中期抓點,中點抓好六大戰略措施:一是實施能源總量控制,推動能源消費革命,改變以往敞開口子供應能源的思路,通過能源總量的約束,形成節約型的生產方式和可持續的消費模式,實施針對煤炭、石油等主要化石能源的消費總量控制,力爭到2020年煤炭消費總量達到尖峰,不突破30億噸標煤,同時,將2020年石油消費量控制在5.5億噸,2030年控制在6.5億噸左右,我提出的這些目標數據是我們中心的研究成果,有的和國家規定的目標相一致,有的普遍不盡一致,這是研究成果,繼續制定節能約束性目標,進一步提高能源效率,力爭實現2020年單位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35%,2030年單位GDP消耗比2020年再下降30%;二是優化能源生產,轉化和利用結構,推動能源生產革命,分三個層次:其一,大幅度優化能源的供應結構,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確保實現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15%的目標,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進一步提高到20%甚至更高的比例,加強非常規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提高天然氣在能源生產和消費中的比重,2020年和2030年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分別達到10%和15%,顯著降低煤炭消費的比例,2020年下降到60%左右,2030年進一步下降到50%左右,到2030年,初步形成“煤、油、氣、核、可再生能源”五足鼎立的多元化能源供應結構;第二層次,優化能源的使用結構,統籌考慮能源和化工兩個領域,石油應主要用於生產交通的燃料,煤炭優先應用於發電,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煤化工主要走多煉廠的技術路線,適度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等項目,業界煤制油、煤制氣是有爭論的方面,我們感到在整個供求關係將來不斷發生變化的情況下,煤制氣、煤制油不能忽視,我用適度發展;第三個層次,優化能源的轉化結構,一個供應結構,一個使用結構,一個是轉化結構,要明確大電大網與分散式電力系統並重的發展思路,形成安全可靠、經濟高效、綠色智慧的電力系統;三是實現追趕與跨越並重的能源技術戰略,推動能源技術革命,制定符合中國國情和全球能源技術發展方向的能源技術路線圖,加大對能源戰略性前沿技術和重大應用技術的研發支援力度,加大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煤氣化行情問診)整體聯合循環等新一代的火力發電、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生物質能源、第三代和第四代核能,包括電動汽車、分散式能源、智慧電網、儲能、碳捕獲及封存等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商業化應用,形成體系性、系統性的能源轉化的趨勢,創新組織形式,建設公共研究的開發平臺,推進協同創新;四是加強能源國際合作,保障能源供應安全,加快推進石油進口來源和頻道的多元化,降低石油進口來源對中東和運輸頻道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渠道,我相信業內對這點都非常明白,無論從頻道角度來說,還是從進口的來源角度來說,都必須和未來可能發生的難以預測的能源區域政治的動盪這種最不希望發生而且發生了可能影響最大的可能性結合起來,鼓勵產油國石油公司和跨國石油公司來劃投資中下游業務,鼓勵企業走出去投資上游業務及煉化等中游業務,提高儲備和應急能力,加快石油期貨交易中心的建設;五是更加強調能源發展中的綠色低碳,在能源消耗持續增長的同時,降低能源開發利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通過末端工程治理、發展循環經濟、源頭預防和加強監管措施,減少廢氣、廢水和廢渣等污染排放,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目前,粗放式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從某種角度講重要的不僅是大氣,更包括水污染和土地的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的治理,從某種角度來講,遠遠超過對局部大氣污染治理的難度,要逐步實現二氧化碳排放削減到排放總量的控制,建議分三步實施:2015年努力完成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降低17%的目標,2015年之后,設定與能源總量控制相對應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目標,實現二氧化碳排放的總量控制,2030年前后,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到尖峰,屆時力爭我國因能源使用的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控制到歐洲的水平;

六是積極應對城鎮化進程中的能源挑戰,走綠色、低碳的城鎮化道路,塑造緊湊型的城市形態,明確城市的邊界,也就是杜絕、改變盲目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的狀況,防止城市化盲目蔓延,發展軌道交通系統,形成城市群和城市網絡,推廣低碳城區規劃,細化城市版面,控制人均居住面積,將中國的人均建筑面積控制在40平方米左右,大力推進建筑節能,在一二線城市推廣節能率為75%的建筑節能標準,大力發展綠色建設,發展分散式能源系統,就近利用太陽能、風能和地熱能,優化城市的能源系統,大力發展公共交通,控制私人轎車的增量,提高燃油經濟性,發展替代燃料,優化貨運交通方式,發展第三方物流優化管理和提高資訊化水平,我前面提到控制私人轎車的增量,前面有個前提,或者講前面就講到了,要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中國現在的私人轎車在城市尤其在大中城市主要用於通勤上下班,西方國家已經過了這個階段了,尤其是對於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確實是尤為迫切。

朱總理在任期間,對發展公共交通曾經有過一個經典指數,2003年春節,他慰問公交系統的職工,到了小街橋公交公司一個點上,對公交公司職工的辛苦操勞表示慰問,當時明確,對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不適宜過度發展私人轎車,應該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大家可以查,有史可查,前不久出了朱總理四卷講話實錄的最後一篇文章就是到公交公司視察講話實錄,中間明確了這點,我們現在對形成大氣污染PM2.5成分的分析逐步趨向統一,轎車這種燃油的動力車對城市污染造成的危害占到31%,逐步形成共識了,再接下來是工業用煤、工業能源消耗,占第二位。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當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正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改革任務,我們愿與社會各界加強交流合作,共同研究包括能源問題在內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領域的重大政策問題,為中央決策提供更多管用的政策建議。

謝謝大家耐心聽我講了那么具體的條目,謝謝!

文章標籤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