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icon
anue logo
熱門時事鉅亨號鉅亨買幣
search icon

時事

中美非敵非友的關系難以改善 只能持續徘徊

鉅亨網新聞中心 2014-11-20 08:39


中美非敵非友的關係難以改善 只能持續徘徊
中美非敵非友的關係難以改善 只能持續徘徊

偉達撰文指出,中美雙方都有因素造成雙邊關係難有突破,持續徘徊。在美國這邊,原有估計認為,由於中東伊斯蘭國極端勢力的竄起,和東歐烏克蘭形勢的持續緊張,勢必牽制分散美國的力量投入方向,促使美國調整寬鬆其亞太戰略,從而緩解中國在亞太地區感受到的美國壓力。但目前看來,伊斯蘭國雖然煽動起某些人的狂熱激進,但在廣泛意義上不得人心,並遭到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齊聲喊打,難以形成大氣候。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從亞太經合組織(apec)首腦會議,到奧巴馬總統對中國展開國事訪問,再到二十國集團(g20)首腦會議,中美高層進行了密集交流互動。

外部輿論原本期待,中美此輪高層交集,可能緩和近年來美國實行“亞太再平衡”規則后的對峙,兩國甚至可以開始踐行中方所稱的“新型大國關係”,或者美方所稱的“g2”(中美共治)。但從雙方系列峰會的結果看,預期目標似乎難以達成。

11月15日奧巴馬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發表演說,可以說是“畫龍點睛”,為他此次亞太之行作出的主旨發言。他重申美國堅持“重返亞洲”戰略,並多次提及針對中國崛起和近年島嶼爭端的內容;盡管沒有指名道姓,卻向中國傳遞強硬資訊。

另外,奧巴馬在此次演說中,還特別提及香港目前的“占中”示威,指香港民眾正在“為自己的普世權利發聲”。他表示美國一貫支援公開而公正的選舉,因為民眾必須有選擇領袖的自由。

這也就是說,中美關係非敵非友的總體態勢難以改變,而且美國在新時期應對中國的兩條主線也愈加清晰:一條主線是通過美國、日本、澳洲為核心的亞太盟國防務,並聯合菲律賓、越南、韓國、印度等國,來遏制管控中國在海洋方向的崛起發展;另一條主線就是繼續在人權與民主方面,對中方施加壓力和牽制,並可能以香港問題作為新的發力點。

中美雙方都有因素造成雙邊關係難有突破,持續徘徊。在美國這邊,原有估計認為,由於中東伊斯蘭國極端勢力的竄起,和東歐烏克蘭形勢的持續緊張,勢必牽制分散美國的力量投入方向,促使美國調整寬鬆其亞太戰略,從而緩解中國在亞太地區感受到的美國壓力。但目前看來,伊斯蘭國雖然煽動起某些人的狂熱激進,但在廣泛意義上不得人心,並遭到美國為首的國際社會齊聲喊打,難以形成大氣候。

在烏克蘭問題,原本的擔憂是俄羅斯試圖強占和分裂烏克蘭東部地區,但目前看來西方的經濟制裁,已經讓俄羅斯感到壓力,同時普京本人對在烏克蘭祭出更大動作似乎也力不從心,目前只有保持克制,盡快修復與西方的關係並爭取制裁取消。這些都令美國感到沒有必要調整其全球戰略重心,向亞太地區的轉移。

另外,美國民主黨在最近的國內中期選舉中失利,也促使奧巴馬在國際問題和外交政策方面,爭取更大影響力和作為。指望奧氏在獲得美國共和及民主兩黨同時支援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上改弦更張,應是不大可能,其力度和范疇只會增強。

在中國方面,外界本來希望在兩件事情上看到進展,幫助拉近中美之間的距離,減少分歧,不過最終卻成效有限。首先是上個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似乎還是采取法治與黨的領導相結合的傳統路徑。這與外界期待把包括執政黨自己的所有權力,都關到法治的籠子里去的改革,還頗有些距離。

另一期待就是中美最高領導人的直接會晤交往,能有效溝通雙方的政治理念,減少誤解和誤判。中國確實為此做了大量工作,試圖向美方解釋中國的歷史沿革,發展現狀,施政方針等等,尤其公開闡述了中共的民主觀。但從美國事后的反應看,收效似乎不大。譬如奧巴馬在昆士蘭演說中對香港問題的闡述,表明中美雙方立場依然大相徑庭。

由此可以預期,由於主要結構性矛盾難以化解,此輪中美密集峰會后,總體雙邊關係將徘徊不前,某些方面還可能發生直接碰撞或衝突,出現倒退。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將面臨嚴峻的考驗。

作者是在美國的國際文化戰略研究和咨詢專家

(本新聞來源:和訊網)

文章標籤


Empty